第八章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普希金》作者:普希金 2017-02-13 12:01
告别了大海,告别了南方,一辆四轮马车载着诗人普希金摇摇晃晃向北方的一个村落——诗人的故土米哈依洛夫斯克村驶去。一个新的更严厉的惩罚降临到诗人的头上——幽禁。
“我的归来十分凄凉。”普希金后来这样写道。在南方,虽说官方的本意是把他流放到这里,但毕竟还保留着“公职”的外衣,他多少还有一点薪金,并且,那里也多少还有一些社交活动,和各个阶层的人还有一些接触,还不至于那么寂寞。而现在,一切都没有了,有的是一顶国家要犯的帽子。
普希金刚到家中,全家人都把他当作亲人接待。可等到他说明自己的身份,一家人便陷入忧虑之中。在他父亲看来,儿子被革职,按“皇上”的旨意放到老家来幽禁,是一件有损家门名声的事。普希金感到家中的环境比南方还要沉闷,为了躲避家人的指责和埋怨,他只有经常到荒野中去散步,或者去临近的三山村。
后来普希金的家人都相继离开了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先是他的弟弟,后来是他的姐姐,最后他的父母也放弃了对儿子的“监管”回到了彼得堡。这样,只有普希金一个人留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那所宽大破旧的房子里了。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消遣的地方,惟有他那善良的奶妈还伴着他,他又和奶妈一同度过了一个个夜晚,奶妈又给他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在奶妈的故事中,普希金又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普希金在一封信里写道:“到了晚上,我就听我的奶妈讲故事,……她是我惟一的伴侣,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不会寂寞。”普希金在《冬天的夜晚》一诗中又一次描写了他的勤劳而善良的奶妈:
风暴肆虐,卷扬着雪花,
迷迷茫茫遮盖了天涯;
有时它像野兽在嗥叫,
有时又像婴儿咿咿呀呀。
有时它钻进破烂的屋顶,
弄得干草窸窸窣窣,
有时它又像晚归的旅人,
来到我们窗前轻敲几下。
我们这衰败不堪的小屋,
凄凄惨惨,无光无亮,
你怎么啦,我的老奶妈呀,
为什么靠着窗户不声不响?
我的老伙伴呀,或许是
风暴的吼叫使你厌倦?
或许是你手中的纺槌
营营不休地催你入眠?
他惟一排遣孤独的方法便是读书和创作。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的两年时光里,他读了大量的书籍,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要他的弟弟给他弄书,我们摘录一下这个时期他给弟弟的信:
“诗歌,诗歌,还是诗歌!《拜伦谈话录》!瓦尔特·司各特的诗!这是精神食粮……现在托你一件事儿,替我找来《斯金卡·拉辛①历史摘录》,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惟一富有诗意的人物。”
①斯金卡·拉辛,17世纪俄国农民革命领袖,顿河的哥萨克。
“把勒布伦②的作品给我送来,包括颂歌、哀歌等等。还有《埃麦尔卡·普加乔夫③传》和《姆拉维约夫④达佛里达之行》。”
②勒布伦(1729—1807),法国诗人。
③普加乔夫(1740?—1775),俄国农民起义领袖。
④姆拉维约夫(1794—1866),俄国将军。
“《圣经》,《圣经》!但一定要法文版的《圣经》!”
……
而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不论就数量而言,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讲,都超过以往任何创作时期。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民族性和人民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可是在这阴暗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明朗的日子,那就是友人的来访。
自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来探访普希金这个“要犯”需要一定的勇气,然而正是这种时日的探访,才愈显友情的真诚和宝贵。可是,普希钦,这个诗人皇村中学的同学,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向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走来了。据说当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对他说:“难道你不知道他(指普希金——笔者)受到警察和教会的双重监视吗?”可普希钦回答:“对这一切,我十分清楚。但我也知道,一别5年,我要去拜访老朋友,别人无权阻拦,况且他目前的处境如此凄惨。”
两位老朋友在这种时刻的见面会是怎样的呢?任何再生动的描写也比不上他们自己的叙述,我们还是来看一下普希钦后来所作的一段追忆:
……离渴望的目的地已经不远了。我们终于从大道拐到小路,在森林中沿着山间小道奔驰,可我总感到不够快!我们从山上下来,离庄园已经很近了,但由于隔着茂密的松林,看不见庄园。突然,我们的雪橇在坑洼处向一边倾斜,车夫从雪橇上摔下来。我和那位从皇村中学门槛到要塞大门始终与我为伴的阿列克赛勉强支撑在雪橇上,牢牢地握住缰绳。
现在马在雪堆中间急驰,用不着再担惊受怕,因为不会摔到旁边去了。四周是一片森林,积雪贴着马腹,不用驾驭也行。后来我们又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上驶去。突然一个急转弯,随着一阵叮当的铃声,我们猛地闯进了一扇虚掩的大门。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使马停在台阶前了,雪橇驶过台阶旁,陷在尚未打扫的庭院的积雪中……
我环顾四周:看见普希金站在台阶上,赤着脚,穿一件衬衣,双手高举着。
我当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我跳下雪橇,将他紧紧拥抱,把他拖到屋内。室外寒风刺骨,可是在有些时候,人是不会感冒的。我们彼此端详,亲吻,相对无语。他忘了应该穿衣服,我也没有想到要脱下蒙着一层白雪的皮袄和皮帽。
这时是早晨八8左右。我记不清当时的情景了。
一位老太太走进来,看见我们还像进屋时那样拥抱着——一个几乎光着身子,另一个满身是雪。热泪终于夺眶而出(即使现在,事过33年,热泪又沾湿了我的镜片,使我难以舍笔),我们的神志清楚过来了。
在这位妇人面前,我们感到很难为情。可是她一切都明白了。我不知道她把我当作什么人,但她什么也没有问,马上跑过来拥抱我。我立刻猜出,这就是他多次吟诗赞美的善良的奶妈——我热情地拥抱她,差一点使她喘不过气来。
普希钦后来因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而被捕判刑,在流放中,是普希金第一个用真挚的语言投书西伯利亚,这就是我们在前面引述的那首《致普希钦》的诗。用不着怎样去说明,谁都知道,苦难中的友情该是多么地可贵!
后来诗人杰尔维格也来到了米哈依洛夫斯克村,他在这里住了15天。这期间,他们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互相交换意见,还合作写诗。
普希金的快乐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正像普希金后来在写给西伯利亚的那首著名的诗中所写的一样,“爱情会穿过牢门”来到这里,一个美丽的女子,也来到这荒僻的乡村,给诗人送来了温馨,并由此引出一首俄罗斯诗歌中最著名的爱情诗的问世,这就是《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的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失,
没有神性,没有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这时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性,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安娜·凯恩是普希金的女友,诗人在1819年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与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归来十分凄凉。”普希金后来这样写道。在南方,虽说官方的本意是把他流放到这里,但毕竟还保留着“公职”的外衣,他多少还有一点薪金,并且,那里也多少还有一些社交活动,和各个阶层的人还有一些接触,还不至于那么寂寞。而现在,一切都没有了,有的是一顶国家要犯的帽子。
普希金刚到家中,全家人都把他当作亲人接待。可等到他说明自己的身份,一家人便陷入忧虑之中。在他父亲看来,儿子被革职,按“皇上”的旨意放到老家来幽禁,是一件有损家门名声的事。普希金感到家中的环境比南方还要沉闷,为了躲避家人的指责和埋怨,他只有经常到荒野中去散步,或者去临近的三山村。
后来普希金的家人都相继离开了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先是他的弟弟,后来是他的姐姐,最后他的父母也放弃了对儿子的“监管”回到了彼得堡。这样,只有普希金一个人留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那所宽大破旧的房子里了。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消遣的地方,惟有他那善良的奶妈还伴着他,他又和奶妈一同度过了一个个夜晚,奶妈又给他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在奶妈的故事中,普希金又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普希金在一封信里写道:“到了晚上,我就听我的奶妈讲故事,……她是我惟一的伴侣,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不会寂寞。”普希金在《冬天的夜晚》一诗中又一次描写了他的勤劳而善良的奶妈:
风暴肆虐,卷扬着雪花,
迷迷茫茫遮盖了天涯;
有时它像野兽在嗥叫,
有时又像婴儿咿咿呀呀。
有时它钻进破烂的屋顶,
弄得干草窸窸窣窣,
有时它又像晚归的旅人,
来到我们窗前轻敲几下。
我们这衰败不堪的小屋,
凄凄惨惨,无光无亮,
你怎么啦,我的老奶妈呀,
为什么靠着窗户不声不响?
我的老伙伴呀,或许是
风暴的吼叫使你厌倦?
或许是你手中的纺槌
营营不休地催你入眠?
他惟一排遣孤独的方法便是读书和创作。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的两年时光里,他读了大量的书籍,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要他的弟弟给他弄书,我们摘录一下这个时期他给弟弟的信:
“诗歌,诗歌,还是诗歌!《拜伦谈话录》!瓦尔特·司各特的诗!这是精神食粮……现在托你一件事儿,替我找来《斯金卡·拉辛①历史摘录》,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惟一富有诗意的人物。”
①斯金卡·拉辛,17世纪俄国农民革命领袖,顿河的哥萨克。
“把勒布伦②的作品给我送来,包括颂歌、哀歌等等。还有《埃麦尔卡·普加乔夫③传》和《姆拉维约夫④达佛里达之行》。”
②勒布伦(1729—1807),法国诗人。
③普加乔夫(1740?—1775),俄国农民起义领袖。
④姆拉维约夫(1794—1866),俄国将军。
“《圣经》,《圣经》!但一定要法文版的《圣经》!”
……
而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不论就数量而言,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讲,都超过以往任何创作时期。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民族性和人民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可是在这阴暗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明朗的日子,那就是友人的来访。
自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来探访普希金这个“要犯”需要一定的勇气,然而正是这种时日的探访,才愈显友情的真诚和宝贵。可是,普希钦,这个诗人皇村中学的同学,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向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走来了。据说当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对他说:“难道你不知道他(指普希金——笔者)受到警察和教会的双重监视吗?”可普希钦回答:“对这一切,我十分清楚。但我也知道,一别5年,我要去拜访老朋友,别人无权阻拦,况且他目前的处境如此凄惨。”
两位老朋友在这种时刻的见面会是怎样的呢?任何再生动的描写也比不上他们自己的叙述,我们还是来看一下普希钦后来所作的一段追忆:
……离渴望的目的地已经不远了。我们终于从大道拐到小路,在森林中沿着山间小道奔驰,可我总感到不够快!我们从山上下来,离庄园已经很近了,但由于隔着茂密的松林,看不见庄园。突然,我们的雪橇在坑洼处向一边倾斜,车夫从雪橇上摔下来。我和那位从皇村中学门槛到要塞大门始终与我为伴的阿列克赛勉强支撑在雪橇上,牢牢地握住缰绳。
现在马在雪堆中间急驰,用不着再担惊受怕,因为不会摔到旁边去了。四周是一片森林,积雪贴着马腹,不用驾驭也行。后来我们又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上驶去。突然一个急转弯,随着一阵叮当的铃声,我们猛地闯进了一扇虚掩的大门。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使马停在台阶前了,雪橇驶过台阶旁,陷在尚未打扫的庭院的积雪中……
我环顾四周:看见普希金站在台阶上,赤着脚,穿一件衬衣,双手高举着。
我当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我跳下雪橇,将他紧紧拥抱,把他拖到屋内。室外寒风刺骨,可是在有些时候,人是不会感冒的。我们彼此端详,亲吻,相对无语。他忘了应该穿衣服,我也没有想到要脱下蒙着一层白雪的皮袄和皮帽。
这时是早晨八8左右。我记不清当时的情景了。
一位老太太走进来,看见我们还像进屋时那样拥抱着——一个几乎光着身子,另一个满身是雪。热泪终于夺眶而出(即使现在,事过33年,热泪又沾湿了我的镜片,使我难以舍笔),我们的神志清楚过来了。
在这位妇人面前,我们感到很难为情。可是她一切都明白了。我不知道她把我当作什么人,但她什么也没有问,马上跑过来拥抱我。我立刻猜出,这就是他多次吟诗赞美的善良的奶妈——我热情地拥抱她,差一点使她喘不过气来。
普希钦后来因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而被捕判刑,在流放中,是普希金第一个用真挚的语言投书西伯利亚,这就是我们在前面引述的那首《致普希钦》的诗。用不着怎样去说明,谁都知道,苦难中的友情该是多么地可贵!
后来诗人杰尔维格也来到了米哈依洛夫斯克村,他在这里住了15天。这期间,他们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互相交换意见,还合作写诗。
普希金的快乐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正像普希金后来在写给西伯利亚的那首著名的诗中所写的一样,“爱情会穿过牢门”来到这里,一个美丽的女子,也来到这荒僻的乡村,给诗人送来了温馨,并由此引出一首俄罗斯诗歌中最著名的爱情诗的问世,这就是《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的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失,
没有神性,没有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这时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性,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安娜·凯恩是普希金的女友,诗人在1819年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