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拥抱自然
《普希金》作者:普希金 2017-02-13 12:01
----------------------------------------------
南方的大自然,是普希金抒情诗的摇篮。而在这个时期的抒情诗中,最主要的是自然诗。
普希金的自然诗在他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然的出色描绘,自然是普希金这一类诗作的显著特点,也是他卓越才华的重要表现。
不过,对于普希金来说,他注重忠实地表现大自然外在的美,更甚于探索大自然内在的奥秘(像丘特切夫那样);同时,他还更注重表现大自然在人的内心世界唤起的情绪及其变化。在普希金那儿,几乎没有纯然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作,他在描绘大自然的同时,几乎从不会忘记人这个主体。而这一点,正是浪漫主义的显著的特点。普希金的《风暴》一诗以一幅剪影式的画面仿佛在说明这个特点:人在自然中应该是主角。
你可曾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色衣裙,立于波涛之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峭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闪电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击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衣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有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观。
这一特点在普希金的名作《致大海》(1824)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二次流放即离开南方赴原籍米哈依洛夫斯克村之前,是诗人与大海告别时心声的吐露,情感的宣泄,愿望的表达。作品开篇便非同凡响: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滚动着蔚蓝色的波涛
和闪耀着骄傲的美色。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自由的元素”是点睛之句。诗人之所以这样热爱大海,这样与大海恋恋难舍,与大海告别便感到这样痛苦,其根本在于大海自由的精神——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正是对自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支撑着诗人的流放生活,换句话说,是大海给诗人以力量和信心。这里,大海的形象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诗人的“精神之友”,而诗人也仅仅在“自由”这特定的范围中描绘大海的性格,展开有关的回忆,抒写自己的情怀。所以诗人突出的也只是大海的任性、狂放、壮阔和“反复无常的激情”,而对大海性格的另一面诸如宁静、温柔等基本没有提及。诗人的回忆也是与大海相联系的:如诗中提及的“隐秘的愿望”就是指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出国。还有两个与大海相关的人物引起普希金“心灵的震惊”,一是曾震撼欧洲的拿破仑,一是诗人拜伦。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虽然用了“光荣的”、“威严的”字眼来写拿破仑,但他的注意的中心是后者,他笔下的拜伦要远高于前者,诗人称拜伦为“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他把拜伦和大海联系起来,讴歌拜伦的自由精神: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沉和阴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然而,一想到眼前,一想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诗人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感慨,他对拜伦逝世的惋惜,对大海的眷恋,对命运的不平,对现实的失望,种种复杂的思绪都包含在下面深情和富于哲理的诗行之中:
世界空虚了……大海,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可是诗人却又不得不离开大海,等待他的是更为严酷的命运,于是他和大海作最后的告别:“哦,再见吧,大海!/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的轰响。”
我整个的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也就是说,尽管诗人是不自由的,但他不会忘记对大海的友谊,不会忘记大海的自由的精神,而且他还要把这些带到他要去的地方,大海这“自由的元素”将永远成为他的精神力量。
《致大海》以其雄浑的画面、恢宏的气势、深沉的风格和奔放的激情谱写了一曲大海的颂歌,一支新的“自由颂”。大自然《大海》本身的真实面貌在诗人的笔下得到充分的展现,大自然之中所蕴藏的博大和崇高的精神在诗人的主观精神的照耀之下更是喷发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从思想高度来看,还是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首诗都可称为普希金和俄罗斯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它和雪莱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创作的著名的诗作《西风颂》(1819)相映成趣,大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金光灿烂的双璧。与茹科夫斯基的代表作《海》相比,虽然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点(茹科夫斯基的作品拟人化的隐喻的因素更加突出,而普希金的作品直抒的成分更多),但普希金的《致大海》的思想境界无疑要比《海》高出许多,艺术感染力也更为强烈。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方的大自然,是普希金抒情诗的摇篮。而在这个时期的抒情诗中,最主要的是自然诗。
普希金的自然诗在他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然的出色描绘,自然是普希金这一类诗作的显著特点,也是他卓越才华的重要表现。
不过,对于普希金来说,他注重忠实地表现大自然外在的美,更甚于探索大自然内在的奥秘(像丘特切夫那样);同时,他还更注重表现大自然在人的内心世界唤起的情绪及其变化。在普希金那儿,几乎没有纯然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作,他在描绘大自然的同时,几乎从不会忘记人这个主体。而这一点,正是浪漫主义的显著的特点。普希金的《风暴》一诗以一幅剪影式的画面仿佛在说明这个特点:人在自然中应该是主角。
你可曾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色衣裙,立于波涛之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峭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闪电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击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衣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有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观。
这一特点在普希金的名作《致大海》(1824)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二次流放即离开南方赴原籍米哈依洛夫斯克村之前,是诗人与大海告别时心声的吐露,情感的宣泄,愿望的表达。作品开篇便非同凡响: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滚动着蔚蓝色的波涛
和闪耀着骄傲的美色。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自由的元素”是点睛之句。诗人之所以这样热爱大海,这样与大海恋恋难舍,与大海告别便感到这样痛苦,其根本在于大海自由的精神——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正是对自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支撑着诗人的流放生活,换句话说,是大海给诗人以力量和信心。这里,大海的形象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诗人的“精神之友”,而诗人也仅仅在“自由”这特定的范围中描绘大海的性格,展开有关的回忆,抒写自己的情怀。所以诗人突出的也只是大海的任性、狂放、壮阔和“反复无常的激情”,而对大海性格的另一面诸如宁静、温柔等基本没有提及。诗人的回忆也是与大海相联系的:如诗中提及的“隐秘的愿望”就是指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出国。还有两个与大海相关的人物引起普希金“心灵的震惊”,一是曾震撼欧洲的拿破仑,一是诗人拜伦。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虽然用了“光荣的”、“威严的”字眼来写拿破仑,但他的注意的中心是后者,他笔下的拜伦要远高于前者,诗人称拜伦为“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他把拜伦和大海联系起来,讴歌拜伦的自由精神: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沉和阴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然而,一想到眼前,一想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诗人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感慨,他对拜伦逝世的惋惜,对大海的眷恋,对命运的不平,对现实的失望,种种复杂的思绪都包含在下面深情和富于哲理的诗行之中:
世界空虚了……大海,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可是诗人却又不得不离开大海,等待他的是更为严酷的命运,于是他和大海作最后的告别:“哦,再见吧,大海!/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的轰响。”
我整个的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也就是说,尽管诗人是不自由的,但他不会忘记对大海的友谊,不会忘记大海的自由的精神,而且他还要把这些带到他要去的地方,大海这“自由的元素”将永远成为他的精神力量。
《致大海》以其雄浑的画面、恢宏的气势、深沉的风格和奔放的激情谱写了一曲大海的颂歌,一支新的“自由颂”。大自然《大海》本身的真实面貌在诗人的笔下得到充分的展现,大自然之中所蕴藏的博大和崇高的精神在诗人的主观精神的照耀之下更是喷发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从思想高度来看,还是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首诗都可称为普希金和俄罗斯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它和雪莱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创作的著名的诗作《西风颂》(1819)相映成趣,大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金光灿烂的双璧。与茹科夫斯基的代表作《海》相比,虽然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点(茹科夫斯基的作品拟人化的隐喻的因素更加突出,而普希金的作品直抒的成分更多),但普希金的《致大海》的思想境界无疑要比《海》高出许多,艺术感染力也更为强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