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潘季驯评传章节目录 > 三、整体思考、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法

三、整体思考、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法

潘季驯评传作者:潘季驯评传 2017-02-13 11:48
    潘季驯作为中国水利史上的著名治河家,他的思想中还显示出可贵的整体思考、统筹兼顾的系统治河观念。这种系统治河观念集中地体现在他对于"上游"与"下游"、"创筑"与"修守"、"运道"与"民生"诸关系的正确处理上。这几对范畴关系的着眼点都在于治河,但是"上游"与"下游"的关系是从空间角度谈治河,着眼于面上的扩展;而"创筑"与"修守"的关系是从时间过程的角度谈治河,着眼于程度上的深化;至于"运道"与"民生"的关系则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谈治河,着眼于工程效益的全面性。治河的内容和方式有多种多样,从空间范围的角度来讲,可以从全流域的范围谈治河,也可以只着眼于一个局部河段谈治河;从时间过程的角度来讲,大动干戈,改变河流现状的大型活动是治河,修修补补,维持现状的小型工程活动也是治河;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讲,保护漕运的工程活动属于治河,保护民生的工程活动也属于治河。唯物辩证法在处理这些自然和社会活动的矛盾关系时,主张在空间上,在全流域与局部河段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全流域的治理;在时间过程上,主张在大工程与小工程相结合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平时小工程的作用;在社会效益上,主张在兼顾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行业利益的基础上,更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那么,16 世纪的治河家潘季驯是怎样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关系的呢?让我们在下面作一些分析和介绍。

    (一)对"上游"与"下游"关系的深刻认识

    这里"上游"与"下游"的概念都打了引号。因为潘季驯的著述中所指的"上游"和"下游"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上游"主要指徐州以上("徐北")河南境内的黄河河段,还未包括山陕以上的河段;"下游"则是指徐州以下("徐南")山东和苏北地区的黄河河段,包括黄河入海口。在潘季驯那个时代,由于人们对黄河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上封建朝廷的严格约束,还谈不上对黄河进行全流域治理的规划,治河活动还主要是为了保护漕运,因此还基本上集中于华北冲积平原,即现代意义上的黄河下游地区。真正认识到黄河全流域的治理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整体规划,那已经是20 世纪以来的事情了。因此我们在分析潘季驯关于"上游"与"下游"关系的观点时,不能下首先做出上面的区分和界定。

    如前文所述,潘季驯在治河期间十分重视对于黄河作全面的考察。虽然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他还不能提出全面治理的观点,但是全面认识的思路却是早已有之,像《河源记》、《历代河决考》、《黄河全图》等文章和图表,都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基本认识。由于观察的全面性,使潘季驯对于河流上下游河段的制约关系比起他同时代的人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他在分析河道壅积现象的时候并不就事论事,而是明确地指出:"盖上决而后下壅,非下壅而后上决也。"①这是用上游河段的决口来说明下游河段的壅积。他又指出:"下流既壅,上流自溃,此崔镇诸口所由决也。"②这是用下游河段的壅积说明上游河段的决口。其实上游河段的决口与下游河段的壅积确实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反馈关系,上游决口,河水旁泄,水流挟沙力减弱,必然导致下游泥沙壅积;而下游淤塞,水位壅高,河床承受不下,必然导致上游① 潘季驯:《河议辩惑》,见《河防一览》卷二。

    ② 潘季驯:《两河经略疏》,见《河防一览》卷七。

    河水决堤旁泄。所以说潘季驯对于自然界多泥沙河流的这种反馈现象认识得相当深刻。他曾明确指出:"臣等乃恩欲疏下流,先固上源,欲遏旁支,先防正道。"因为"盖筑塞似为阻水,而不知力不专则沙不刷,阻之者乃所以疏之者也。合流似为益水,而不知力不宏则沙不涤,益之者乃所以杀之也。"①这些观点说明潘季驯在认识和实践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很注意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用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

    鉴于这种认识,潘季驯十分重视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河防工作,他的著述中有相当一部分重要文章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其中鲜明地展现了他的善于从全局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远见卓识。

    明代中叶,"借黄济运",主要指从江苏淮安的清口到徐州的小浮桥这500 里长的一段黄河水道。再顺流折向南,进入淮河水系的里下河地区;如逆流折向北,则进入山东境内的"闸河"。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虽然也都十分清楚黄河对于保运的重要性,但是各种政治和经济的利益,使他们目光短浅,往往只注意治理直接通运的这500 里黄河水道,而极少注意与漕运关系不大的上游河道。潘季驯主持治河以后,曾多次率员到"上游"实地勘查,深感治理"徐北"黄河的迫切重要性。更痛心当政者只图眼前,不谋远利的短视政策。故尔,他先后奏上了《黄河来流艰阻疏》、《申明河南修守疏》、《申饬徐北要害疏》、《恭陈远地修守当严疏》等一系列文章,详细陈述了自己对"徐北"黄河河防工作的担忧。特别是万历六年第三次主持治河期间,正值"两河"工程刚刚开始施工,朝野上下,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徐州以下黄淮文汇处的清口地区。潘季驯却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徐州以北的河南境内,提出,黄河决口的最大危险是在人们所不注意的"徐北"地区。因为这一段黄河近几十年来还未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再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按:明代嘉靖初年以后,黄河的河患重点已逐步下移到徐州周围地区;万历初,又逐渐下移到江苏的宿迁一带--笔者注。)但是潘季驯是一位善于观察和很有远见的治河家,他并没有因为徐北地区的相对安流而放松警惕,也并没有因为人们对这个地区的忽视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后,发现这段河道的堤防情况很糟,险工险段很多。因此他于万历六年七月奏上《黄河来流艰阻疏》①,请求朝廷在重视下游漕河的同时,也能够对于上游的河防工程给予支持。他指出,自己的这个意见并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论:"臣等??昼夜思维,欲求万全之策,??食不甘味,寝不贴席者三月矣,而卒未能快于心也。"是什么原因呢?他说:今之谈河患者,莫不大谈特谈"徐邳河身垫高,水易溢也;崔镇堵口未塞,桃清浅阻也;高堰黄浦淮水横流,淮扬之民久为鱼鳖也;淮黄之水漫无归宿,海口沙垫也。"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容易看到的灾害现象,早已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之中了,因此也早已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此徐州迤南之患耳,耳目之所睹记,运道之所必资,故人人得而言之也。臣等已于前月(按指万历六年六月,--抄者注)合本具题陛下。俯从臣请,两年之内,或可脱淮扬昏垫之苦,免运道梗阻之虞??。然其大可优者不在此也,敢敬陈之。"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实地勘查过程之后,尖锐地指出:"夫黄河并合汴、沁诸水,万里湍流,势若奔马;陡然遇浅,形如栏限;其情必怒,① 潘季驯:《工程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① 见《河防一览》卷八。

    奔溃决裂之祸,臣等恐不在徐邳,而在山东河南也。止缘徐州以北非运道经行之所,耳目之后,人不及见,止见其出自小浮桥,而不考小浮桥之所自来,遂以为无虞耳,岂知水从上游决出,运道必伤。"在这里,他特别批评了治河工作中的目光短浅者,只见眼前的局部利益,却不善于从全局考虑问题,"只见其出自小浮桥,而不考小浮桥之所自来"。

    只以保漕运为要务,却把治河救民的大事抛在脑后,"非运道经行之所,耳目之后,人不及见。"结果上游黄河一决,下游漕运必伤,不仅丧失了长远利益,连眼前利益也没有保住。因此他大声疾呼朝廷督促上游沿河各县掌印官员加紧堤防工作,防河患于未然之中。

    上述例子说明,潘季驯在治河问题上确实体现出整体思考、统筹兼顾的系统治河观念,其中突出表现在他已敏锐地注意到了黄河的"上游"与"下游"河段的相互制约关系,能够不受局部环境的制约,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这样就使他的治河思路比别人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具有更深远的预见性。

    (二)对"创筑"与"修守"关系的正确处理

    创筑即是创新,修守即是保守。潘季驯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观点,一贯认为:"成功不难,守成为难;"①"创筑不易而保守尤难。"②他把着眼于"创",立足于"守",看作是保持河道相对稳定,保证河防工程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原则。他举例说:"使禹之成业,世世守之,盘庚不必迁也,周定王以后,河不必南徙也。"①正是由于"人亡岁久,王迹熄灭而文献无微,故业毁而意见杂出,"才导致了黄河游荡不居的现象。议河者不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又何怪乎河之无常也?"因此,当议河者攻击他"欲以区区堤坝之工,遂为长久之策乎,"反对他积极筑堤的政策,主张对河流变迁"任之而已"的时候,潘季驯针锋相对地指出:"河南为城廓所拘,徐邳为运道所籍,堤而束之,势不得已也,世世守之,世世此河也。"由此可以看出,潘季驯注重修守的"守成"思想,是与他的创新改革思想相辅相成的。潘季驯主持治河后,一反过去治河者只知分河以疏水的陈规旧矩,果断地把立足点建立在筑堤束水使水沙并治的基础上,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古所称下策,则今上策也。"从而开创了治河史上全新的一页。这是他在思想和实践上坚持"创新"的一面。但他同时又认为,"创"而不"守",则与不创同。在继承和发展的意义上,"守成"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唯有在"守成"的基础上,才会有"创新"的开拓。故潘季驯又经常将自己的治河主张与古代大禹、孟子、贾让等治水人物的有关思想相联系,认为自己的观点不过就是对古人的继承。这里又体现了他在思想和实践上对"守成"一面的重视。

    潘季驯的"守成"思想不是保守,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而是发展,是在相对稳定基础上不断的量变。他常常强调"重修守",修与守是密切相关的两种行为,修守与创新也是密切相关的两种状态。无修则无守,要守住河堤,就要不断地修修补补,修便是补充,便是发展,修的日月久了,积累的多了,便发生质变,成为创新。例如,潘季驯所提倡的堤防技术,便是在不① 潘季驯:《河议辩惑》,见《河防一览》卷二。

    ② 潘季驯:《乞留贤官疏》,见《总理河漕奏疏》(二任)卷三。

    ① 潘季驯,《河议辩惑》。

    断巩固和加强的修守过程中,逐步完善,实现创新的。开始,他只知道沿河建筑"缕堤",但缕堤迫水而建,易于冲决;后来,他第二次主持治河时借鉴历史经验,提出要于缕堤之外,再建"遥堤",形成"重门御暴"的堤防措施;万历十六年以后,他鉴于加强遥、缕二堤之间联防的稳固性的想法,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格堤"的观点并付诸实施;在观察使用格堤的过程中,他又发现了淤滩固堤的现象,并进而设想出了弃缕守遥,"淤滩固堤"的可行性方案。正是在这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修守过程中,潘季驯实现了他的堤防设想由借堤束水攻沙的方略向借沙束水攻沙方略的变革,大大丰富了他的治河思想。故他强调指出:"臣惟治河有定议而防河无止工,工之不可止者,乃所以成其议之一定而不可扰也。何也?治河之道,惟有救偏补弊之法,必无一劳永逸之事也。不然,则禹之治水,可称万世永赖矣,何不数百年,至商之祖乙而都圮于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