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体思考、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法(2/2)
《潘季驯评传》作者:潘季驯评传 2017-02-13 11:48
荡析离居,遂有盘庚之迁也?盖禹法不守,而河防久弛也。"①这里的"救偏补弊之法"其实便是积极有为的修守,它与"一劳永逸"的消极保守态度,自然是针锋相对的。
根据上述原则,潘季驯对一切轻视"修守"工作的观点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甚至一度"犯上",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万历皇帝。万历十七年秋,明神宗朱翊钧降下"圣旨",要求河道官员"务一劳永逸,勿劳民伤财。"实际上就是要求治河者们一次治河而成万世之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轻视修守,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一贯政策。接此"圣旨"后,潘季驯马上奏上《恭诵纶音疏》①,在对万历皇帝关心河工的行为表示赞颂的同时,也对他的上述观点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抗争,他指出:"治河之法,唯有慎守河堤,严防冲决,而圣谕经理防御倍宜加慎之外,再无它策。舍此而别兴无益之工,即为劳民,舍此而别为无益之费,即为伤财,然总之在于得人而已。臣自六月至今日,与司道诸臣叮咛告诫,唯以修防为事,??直至河南阅视之后,渺无它道可寻,故益信防御之当慎矣。"你看,一个要求"一勤永逸";一个则主张"惟以修防为亭",表示要慎守河堤,世世防御之,这里实际上就已经反映出他们在治河政策上的根本分歧。因为治河在封建王朝的经济活动中一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仅万历六年的治河,就筹集白银达80 余万两,按当时的官价计算,每石漕粮折银五钱,那么全部河工经费就是100 多万石漕粮,几乎占当时漕粮总数的1/3。②如果你再坚持每年进行河防修守,那就必须由户部每年从国库额外拨款,这对于经济调弊、入不敷出的明主朝来说,是一项极不情愿支出的生产性经费。因此封建统治者常常乞求一次治河而成永逸之功。而这种短视政策又常常导致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经济现象,即大运河在明代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十分重要地位与封建工朝所拨给的河防经费极不相称:治河经费的数额与修防经费的数额极不平衡。由于平时很不注意修守,常常导致已建成工程年久失修,功亏一篑,造成更多的资金财物和人力的浪费,形成恶性循环。这其中的矛盾,似乎只有关心河事,愿将毕生精力尽献河工事业的治河家潘季驯才深深体会到了。
(三)对"运道"与"民生"关系的统筹兼顾
重视民生,体恤民情,历来是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推崇的优① 潘季驯:《申明修守事宜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① 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② 见潘季驯《勘估工程疏》中的工程预算,《河防一览》卷七。
良传统。宋代哲学家朱熹有一句名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①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事务中"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道理只是被当作一种宣传口号来使用,它在封建统治者的私欲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没有地位。因此这时候就往往会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勇敢地站出来,对统治者的私欲提出大胆的批评,并利用自己所能调动的有限权力尽可能为人民的疾苦呐喊、呼吁,谋些利益。潘季驯就是这样一位进步的治河家。
潘季驯治河,有一句名言:"治河之法,当观其全。"他批评那些只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一叶障目,不辨全局的短视者是:"人一其见,则一其言。
淫潦一番,勘议一番,劳费一番,未知何所底极,"②确实,面对黄、淮、运三河河流交叉的复杂自然地貌,面对治河活动中护皇陵、保漕运、救民生三种尖锐冲突的社会矛盾,潘季驯没有从孤立的对象出发把各种自然和社会矛盾对立起来,扬此贬彼,而是力图把它们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全面思考,力求从中找出使各方面都感到满意的解决办法。
例如当时在对待护陵、保漕、民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权威观点,就是只从封建王朝的私家利益着眼,只强调护陵和保漕,而严重忽视沿河百姓的民生问题,认为:"以淮城较运道,则运道重;以运道较祖陵,则祖陵尤重。"①用这种观点来指导治河,就把治黄、治淮和保漕对立起来,主张先保祖陵,先通漕运,然后再谈疏通河流,堵塞决口,拯救民生。更有甚者,还有主张为保运道之利,可以放纵黄河漫流,"当冲郡邑,作堤障之,不坏城廓已矣,被灾军民,免其租役,不致流徙已矣。"②但这种观点遭到了当时许多治河家的反对。尤其是潘季驯,他认为,护陵、保漕与民生,治黄、治淮与治运,必须统一起来进行考虑,决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搞非此即彼的推论。虽然潘季驯的治河活动在封建王朝的支配下仍不得不把护陵和保漕放在首位,但是在护陵和保漕的前提下,他尽可能地注意到了沿黄地区的民生问题。在先后四次担任总理河道大臣期间,他经常深入灾区,调查民生,对灾区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臣等受事之初,触目惊心,所至之处,子遗之民,板舆号泣,观者皆为陨涕。
萧县地方,一望弥漫,民无粒食,号诉之声,令人酸楚。"③所以,他坚持要把拯救民生作为治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再三强调治河工作必须同时"于祖陵、运道、民生有裨",必须"为国计民生深长之虑。"①在这种"于祖陵、运道、民生有裨"的综合治理方针指导下,潘季驯特别强调了治河与保运的不可分治关系,认为:"黄河之与淮河,其流虽二,其为运道相维系贯通者则一,未有黄不治,而可以治淮,亦未有淮不治而黄可以无事者也。"②"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① 见《宋史·宋熹传》。
② 潘季驯:《上阁下书》,见《留余堂尺牍》。
① 参见《祖陵当护疏》,见《河防一览》卷一四。
② 上述观点参见《明孝宗弘治实录》卷七二,明孝宗朱弇樘给治河总督刘大夏的敕谕。引文参见刘天和:《问水集》卷二中所引睢人蔡石岗之言。
③ 潘季驯,《河工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① 参见《祖陵当护疏》,见《河防一览》卷一四。
② 参见《派遣大臣治河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三。
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③主张要"以治河之工而收治漕之利",获"一举两得"之功。④虽然这个方略从具体技术措施的角度来讲,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潘季驯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划思想和统筹兼顾国计与民生利益的大思路却是十分清晰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
总之,由于潘季驯所坚持的运道与民生两利的治理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自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他担任总理河道大臣期间,黄河与运河的治理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有济于运道,下有裨于民生,"⑤"民获安堵,漕得顺利,已逾八载,其功昭昭在人耳目。"⑥
(四)普遍联系、系统运行的有机自然图景
以上,我们从成对范畴相互联系的角度对潘季驯治河思想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了若干分析。如果再将上述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一系列文章的具体表述中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壮观的自然一社会有机图景。这个包含了众多要素的宏大图景,有秩序、有层次,而且又处在动态运行之中,可以说相当深刻地反映了这位著名治河家对于客观世界整体面貌的辩证思考。下面就是我们经过理论抽象以后所看到的这幅有机自然图景,它起码包含了三个相互制约的基本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水流、泥沙、堤防、河床这四个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黄、淮、运等相关河流运动变化的内在矛盾,以及人类进行综合治理的客观依据。潘季驯说:"(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河饱则水溢,水溢则堤决,堤决则河为平陆,而民生之昏垫,国计之梗阻,皆由此矣。"①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层次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它的运行对于其它层次的基础作用。
第二十层次,黄、淮、运等自然河流的相互制约关系,它们既受到第一个层次水流和泥沙矛盾运动的支配,同时又反过来对第一层次的矛盾状况产生影响;同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第三个层次,即朱明祖陵,国家漕运、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等社会运动的正常运行。例如,"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这里实际上讲的就是第二层次内部各种河流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合河于淮,"逼淮注黄"方略的实施,又会起到"以清刷浑"的作用,直接对黄河的水流泥沙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所谓"黄淮分流,淤沙罔涤,云梯关入海之路,坐此浅狭,而运道民生俱病矣。"①反过来,使"全淮之水尽由此(指清口)出,则力能敌黄,不为沙垫。"②这里讲的是第二层次对第一层次,以及第三层次的影响关系。
至于第三个层次,漕运、民生、明祖陵,这些社会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二个层次的制约关系,并通过这个层次影响到第一个层次的矛盾运动。例如,在治理黄河对策问题上的"分""合"之争,究竟③ 引自《行水金鉴》卷三二。
④ 潘季驯:《河议辩惑》,见《河防一览》卷二。
⑤ 潘季驯:《河上易惑浮言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二。
① 潘季驯:《泰颂纶音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① 潘季驯:《河工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② 潘季驯:《申明修守事宜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是分流好,还是合流好?在明代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是根据自然河流本身的要求,而是取决于它对漕运的影响,取决于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
有人曾明白指出,整个明代的治河就是为了保漕。这个评价并不过分。潘季驯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他在执行这个钦定政策的同时,还极大地注意到了"民生"问题,认为漕运、祖陵和民生诸问题都是同等重要而不能随意舍弃任何一个方面的,所谓治河工作必须"于祖陵、运道、民生有神"即是此意。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社会因素的相互牵制和要求,才导致了明代借黄济运、黄淮合流、黄淮运诸河交叉的复杂自然格局,并导致了上述诸河流中水流、泥沙、河床、堤防诸自然因素的十分复杂关系。这说明在人类的治河工程活动中,社会因素的介入和干扰从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总之,潘季驯在他的丰富的治河著述中,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河工范畴之间内在联系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宏大的、体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联系特征的复杂图景。在这里,一切要素都在与他物的关系中发生着自己的特殊功能,每一个基本层次都是在不停的矛盾运动中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尽管它们在细节和精确度方面还显得很幼稚、很粗糙。这里的情况正像哲学家恩格斯所具体描述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通过对潘季驯治河思想的剖析,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这样一幅壮观的有机自然图景吗?!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60 页。
根据上述原则,潘季驯对一切轻视"修守"工作的观点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甚至一度"犯上",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万历皇帝。万历十七年秋,明神宗朱翊钧降下"圣旨",要求河道官员"务一劳永逸,勿劳民伤财。"实际上就是要求治河者们一次治河而成万世之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轻视修守,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一贯政策。接此"圣旨"后,潘季驯马上奏上《恭诵纶音疏》①,在对万历皇帝关心河工的行为表示赞颂的同时,也对他的上述观点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抗争,他指出:"治河之法,唯有慎守河堤,严防冲决,而圣谕经理防御倍宜加慎之外,再无它策。舍此而别兴无益之工,即为劳民,舍此而别为无益之费,即为伤财,然总之在于得人而已。臣自六月至今日,与司道诸臣叮咛告诫,唯以修防为事,??直至河南阅视之后,渺无它道可寻,故益信防御之当慎矣。"你看,一个要求"一勤永逸";一个则主张"惟以修防为亭",表示要慎守河堤,世世防御之,这里实际上就已经反映出他们在治河政策上的根本分歧。因为治河在封建王朝的经济活动中一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仅万历六年的治河,就筹集白银达80 余万两,按当时的官价计算,每石漕粮折银五钱,那么全部河工经费就是100 多万石漕粮,几乎占当时漕粮总数的1/3。②如果你再坚持每年进行河防修守,那就必须由户部每年从国库额外拨款,这对于经济调弊、入不敷出的明主朝来说,是一项极不情愿支出的生产性经费。因此封建统治者常常乞求一次治河而成永逸之功。而这种短视政策又常常导致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经济现象,即大运河在明代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十分重要地位与封建工朝所拨给的河防经费极不相称:治河经费的数额与修防经费的数额极不平衡。由于平时很不注意修守,常常导致已建成工程年久失修,功亏一篑,造成更多的资金财物和人力的浪费,形成恶性循环。这其中的矛盾,似乎只有关心河事,愿将毕生精力尽献河工事业的治河家潘季驯才深深体会到了。
(三)对"运道"与"民生"关系的统筹兼顾
重视民生,体恤民情,历来是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推崇的优① 潘季驯:《申明修守事宜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① 见《河防一览》卷一一。
② 见潘季驯《勘估工程疏》中的工程预算,《河防一览》卷七。
良传统。宋代哲学家朱熹有一句名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①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事务中"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道理只是被当作一种宣传口号来使用,它在封建统治者的私欲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没有地位。因此这时候就往往会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勇敢地站出来,对统治者的私欲提出大胆的批评,并利用自己所能调动的有限权力尽可能为人民的疾苦呐喊、呼吁,谋些利益。潘季驯就是这样一位进步的治河家。
潘季驯治河,有一句名言:"治河之法,当观其全。"他批评那些只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一叶障目,不辨全局的短视者是:"人一其见,则一其言。
淫潦一番,勘议一番,劳费一番,未知何所底极,"②确实,面对黄、淮、运三河河流交叉的复杂自然地貌,面对治河活动中护皇陵、保漕运、救民生三种尖锐冲突的社会矛盾,潘季驯没有从孤立的对象出发把各种自然和社会矛盾对立起来,扬此贬彼,而是力图把它们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全面思考,力求从中找出使各方面都感到满意的解决办法。
例如当时在对待护陵、保漕、民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权威观点,就是只从封建王朝的私家利益着眼,只强调护陵和保漕,而严重忽视沿河百姓的民生问题,认为:"以淮城较运道,则运道重;以运道较祖陵,则祖陵尤重。"①用这种观点来指导治河,就把治黄、治淮和保漕对立起来,主张先保祖陵,先通漕运,然后再谈疏通河流,堵塞决口,拯救民生。更有甚者,还有主张为保运道之利,可以放纵黄河漫流,"当冲郡邑,作堤障之,不坏城廓已矣,被灾军民,免其租役,不致流徙已矣。"②但这种观点遭到了当时许多治河家的反对。尤其是潘季驯,他认为,护陵、保漕与民生,治黄、治淮与治运,必须统一起来进行考虑,决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搞非此即彼的推论。虽然潘季驯的治河活动在封建王朝的支配下仍不得不把护陵和保漕放在首位,但是在护陵和保漕的前提下,他尽可能地注意到了沿黄地区的民生问题。在先后四次担任总理河道大臣期间,他经常深入灾区,调查民生,对灾区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臣等受事之初,触目惊心,所至之处,子遗之民,板舆号泣,观者皆为陨涕。
萧县地方,一望弥漫,民无粒食,号诉之声,令人酸楚。"③所以,他坚持要把拯救民生作为治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再三强调治河工作必须同时"于祖陵、运道、民生有裨",必须"为国计民生深长之虑。"①在这种"于祖陵、运道、民生有裨"的综合治理方针指导下,潘季驯特别强调了治河与保运的不可分治关系,认为:"黄河之与淮河,其流虽二,其为运道相维系贯通者则一,未有黄不治,而可以治淮,亦未有淮不治而黄可以无事者也。"②"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① 见《宋史·宋熹传》。
② 潘季驯:《上阁下书》,见《留余堂尺牍》。
① 参见《祖陵当护疏》,见《河防一览》卷一四。
② 上述观点参见《明孝宗弘治实录》卷七二,明孝宗朱弇樘给治河总督刘大夏的敕谕。引文参见刘天和:《问水集》卷二中所引睢人蔡石岗之言。
③ 潘季驯,《河工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① 参见《祖陵当护疏》,见《河防一览》卷一四。
② 参见《派遣大臣治河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三。
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③主张要"以治河之工而收治漕之利",获"一举两得"之功。④虽然这个方略从具体技术措施的角度来讲,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潘季驯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划思想和统筹兼顾国计与民生利益的大思路却是十分清晰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
总之,由于潘季驯所坚持的运道与民生两利的治理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自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他担任总理河道大臣期间,黄河与运河的治理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有济于运道,下有裨于民生,"⑤"民获安堵,漕得顺利,已逾八载,其功昭昭在人耳目。"⑥
(四)普遍联系、系统运行的有机自然图景
以上,我们从成对范畴相互联系的角度对潘季驯治河思想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了若干分析。如果再将上述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一系列文章的具体表述中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壮观的自然一社会有机图景。这个包含了众多要素的宏大图景,有秩序、有层次,而且又处在动态运行之中,可以说相当深刻地反映了这位著名治河家对于客观世界整体面貌的辩证思考。下面就是我们经过理论抽象以后所看到的这幅有机自然图景,它起码包含了三个相互制约的基本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水流、泥沙、堤防、河床这四个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黄、淮、运等相关河流运动变化的内在矛盾,以及人类进行综合治理的客观依据。潘季驯说:"(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河饱则水溢,水溢则堤决,堤决则河为平陆,而民生之昏垫,国计之梗阻,皆由此矣。"①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层次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它的运行对于其它层次的基础作用。
第二十层次,黄、淮、运等自然河流的相互制约关系,它们既受到第一个层次水流和泥沙矛盾运动的支配,同时又反过来对第一层次的矛盾状况产生影响;同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第三个层次,即朱明祖陵,国家漕运、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等社会运动的正常运行。例如,"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这里实际上讲的就是第二层次内部各种河流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合河于淮,"逼淮注黄"方略的实施,又会起到"以清刷浑"的作用,直接对黄河的水流泥沙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所谓"黄淮分流,淤沙罔涤,云梯关入海之路,坐此浅狭,而运道民生俱病矣。"①反过来,使"全淮之水尽由此(指清口)出,则力能敌黄,不为沙垫。"②这里讲的是第二层次对第一层次,以及第三层次的影响关系。
至于第三个层次,漕运、民生、明祖陵,这些社会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二个层次的制约关系,并通过这个层次影响到第一个层次的矛盾运动。例如,在治理黄河对策问题上的"分""合"之争,究竟③ 引自《行水金鉴》卷三二。
④ 潘季驯:《河议辩惑》,见《河防一览》卷二。
⑤ 潘季驯:《河上易惑浮言疏》,见《河防一览》卷一二。
① 潘季驯:《泰颂纶音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① 潘季驯:《河工告成疏》,见《河防一览》卷八。
② 潘季驯:《申明修守事宜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是分流好,还是合流好?在明代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是根据自然河流本身的要求,而是取决于它对漕运的影响,取决于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
有人曾明白指出,整个明代的治河就是为了保漕。这个评价并不过分。潘季驯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他在执行这个钦定政策的同时,还极大地注意到了"民生"问题,认为漕运、祖陵和民生诸问题都是同等重要而不能随意舍弃任何一个方面的,所谓治河工作必须"于祖陵、运道、民生有神"即是此意。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社会因素的相互牵制和要求,才导致了明代借黄济运、黄淮合流、黄淮运诸河交叉的复杂自然格局,并导致了上述诸河流中水流、泥沙、河床、堤防诸自然因素的十分复杂关系。这说明在人类的治河工程活动中,社会因素的介入和干扰从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总之,潘季驯在他的丰富的治河著述中,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河工范畴之间内在联系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宏大的、体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联系特征的复杂图景。在这里,一切要素都在与他物的关系中发生着自己的特殊功能,每一个基本层次都是在不停的矛盾运动中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尽管它们在细节和精确度方面还显得很幼稚、很粗糙。这里的情况正像哲学家恩格斯所具体描述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通过对潘季驯治河思想的剖析,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这样一幅壮观的有机自然图景吗?!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