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贾谊传》)贾谊的赋虽然没有直陈时事,但其中充满着悲愤抑郁之情,其忧患的情调是与他的忧国之念完全一致的。

    对于屈原,杜甫怀有深深的敬意。"窃攀屈宋宜方驾"(《戏为六绝句》之五)、"骚人嗟不见"(《偶题》)的诗句说明杜甫是把屈原视为文学创作的典范的。但是我们把屈赋与杜诗相比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在艺术上很少相似之处。就艺术形式而言,倒是李白受屈赋的影响更深一些。这个情况前人早就看出来了,宋人曾季狸说:"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艇斋诗话》)黄庭坚更明确地指出:"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为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大雅堂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七)这也就是说,杜甫在学习《诗经》、《楚辞》这些典范时,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它们的艺术形式而在于它们的精② 今天看来,《九章》中的作品不尽出自屈原之手,但唐人尚无此疑,杜甫显然是依照刘向、王逸的看法来认定屈原的作品的。

    ① 此处从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把屈原卒年定为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王翦伐楚事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

    神实质。就《楚辞》来说,这种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于贾谊,杜甫也同样怀有深挚的敬意。当然,杜甫很重视贾谊的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称曰:"贾傅才未有。"(《发潭州》)但是,真正在杜甫心中引起共鸣的还是贾谊那颗居安思危的忧世之心:"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别蔡十四著作》)

    与屈骚、贾赋一样,深沉的忧患意识构成了大部分杜诗的基调。我们在第三章第六节中已经论述过,杜诗的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就是这种风格最本质的内涵,也是它形成的基础。终杜甫的一生,除了裘马清狂的青年时代之外,几乎无时不在忧患之中。黄庭坚题杜甫画像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老杜浣花溪图引》,《山谷外集》卷一六)后人以为这两句诗"状尽子美平生矣"(俞文豹《吹剑三录》),当我们读到"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忧端齐终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多忧增内伤"(《入衡州》)、"独立万端忧"(《独立》)之类的诗句时,浮现在眼前的不正是一位"醉里眉攒万国愁"的老人吗?

    屈原生前为楚国的安危日夜忧虑,在他自沉五十年之后,楚国果然被秦国吞并了。贾谊生前虽未得重用,但后来"谊之所陈略施行矣"(《汉书·贾谊传》),他为之痛哭流涕的祸萌终于被朝廷逐一消灭,汉王朝由"文景之治"进入了鼎盛的武帝时代。而社甫则亲身经历了他所忧惧的巨大灾难,亲眼看到了唐帝国由极盛转入衰微。也就是说,杜甫与屈、贾的时代不同,其忧世预言与历史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也不一致。但是杜甫与屈、贾有重要的共同点:他们都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都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都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当时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意识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贾谊遭到绛、灌之属的谗毁,杜甫则除了谏房琯一事引起肃宗大怒之外,根本没有机会让朝廷听到他的声音。于是,他们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贾谊说:"国其莫我知,子独壹郁其谁语?"(《吊屈原赋》,《汉书·贾谊传》)杜甫也说:"众宾皆醉我独醒"(《醉歌行》)、"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地不是由于自己的才能、品德不为社会所承认,而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谠言不被社会所接受。所以要抗拒这种孤独感,仅靠对自己的天赋、操守的孤芳自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我们在第二节中说过,杜甫对国家、人民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一生穷愁潦倒,但他"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黄彻《溪诗话》卷一○),直到晚年飘泊西南时仍壮心不已:"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构成了杜甫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承担起人间的一切苦难和忧患,既没有佯狂避世,也没有遁入空门。

    由此可见,杜甫的忧患意识既来源于孔、孟的思想体系,也来源于屈、贾的文学传统。这种忧患意识与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正因为杜甫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他更能洞察国家、人民的隐患祸萌,从而具有更深广的忧患意识。反之,正因为杜甫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他就更强烈地希望为国家、人民排忧解难,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责任感。在杜甫心中,本来是低沉压抑的忧患意识已升华成为一种非常积极、非常坚毅的精神力量。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给读者带来的主要是压抑和绝望,而杜诗中的忧患意识却能给读者带来激昂和希望。所以风格沉郁的杜诗对于后代读者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成了志士仁人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宋人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卷七),清初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卷一三《正始》),都可视为这种忧患意识的不同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