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六、风格:"沉郁顿挫"

六、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诗歌风格是诗人人格的艺术表现,一位伟大的诗人的人格必定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其诗歌风格也必定具有多姿多采的特征,杜诗就是如此。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氏长庆集》卷五六)宋人孙仅说:"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爀世烜俗。"(《读杜工部诗集序》,《草堂诗笺·传序碑铭》)前者指出杜甫对前代诗人各种风格的兼收并蓄,后者指出杜甫对后代诗人多种风格的深刻影响,可见杜诗风格涵盖之广。王安石则正面指出杜诗风格之多样性:"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酝藉若贵介公子者。"(《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宋人张表臣也举出例句说明杜诗具有"含蓄"、"奋迅"、"清旷"、"华艳"、"侈丽"、"发扬蹈厉"、"雄深雅健"等风格(《珊瑚钩诗话》卷一)。胡应麟更认为杜诗风格中包涵了许多组对立的因素:"杜则精粗、钜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诗薮》内编卷四)。我们认为前人的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而且认为杜诗风格的丰富多彩正是其高度艺术成就的体现。然而,一位伟大的诗人又必定具有非常独特的主导风格,这种风格就是诗人艺术个性的标志。

    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原是社甫的自我评价,天宝九载(750),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如果我们以此为根据说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那显然是理由不足的。因为此时的杜甫年仅三十九岁,虽然他自称已有"千有余篇"作品,但今存不足四十首,也没有鲜明地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来。而且,"贾、马"(即贾谊、司马相如)与扬雄、枚皋是辞赋作家而不是诗人,杜甫在献赋时把自己的"述作"与贾、马、扬、枚相比,则所谓"述作"多半是指赋而不是诗,这样,"沉郁顿挫"云云也多半是杜甫对自己的赋的评价。所以,我们说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原因不在于杜甫的自述,而在于这符合杜诗的实际情况。

    先让我们看看"沉郁顿挫"这个风格术语的涵义是什么。社甫自称"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不言而喻,他认为扬、枚的创作具有"沉郁顿挫,随时敏捷"的特点。枚皋的作品无传,①① 枚皋的赋在初唐时已经失传,《隋书·经籍志》中没有记载,唐初的儿部类书(如《艺文类聚》、《北《汉书·枚皋传》说:"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可见他写作很快。扬雄的情况正相反,他作《甘泉赋》时,"卒暴,遂倦卧,梦五藏出地,以手收内之。"(桓谭《新论》)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云:"扬雄辍翰而惊梦,??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枚皋应诏而成赋,??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所以"随时敏捷"只可能是指枚皋而言,由于这是指写作速度,不属于风格范畴,故此处不予讨论。"沉郁顿挫"则单指扬雄而言,扬雄作《方言》,刘欲作书与雄云:"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与扬雄书》,《全汉文》卷四○)扬雄作文好深思,王充说他"造于眇思,极窈冥之深"(《论衡·超奇》),《汉书·扬雄传》说他"默而好深湛之思",刘勰也说:"子云属意,辞人最深"(《文心雕龙·才略》),可见"沉郁"原为思虑深沉之意。先唐的人说到"沉郁"时往往与"思"联系在一起,如陆机《思归赋》曰"伊我思之沉郁,怆感物而增悲",钟嵘《诗品序》曰"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至于"顿挫",其涵义比较明确,陆机《文赋》云:"箴顿挫而清壮。"《后汉书·郑孔荀传》云:"北海天逸,音情顿挫。"李贤注:"顿挫犹抑扬也。"可见"顿挫"意即抑扬、起伏、中有停顿,这既可指感情、声调,也可指文气、章法。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顿挫"本来就是风格术语,而"沉郁"则本指文学构思的一种状态。但是自从杜甫把"沉郁顿挫"合而论之以后,"沉郁"也逐渐转变成风格术语,而且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了,宋人严羽、明人高棅都将"沉郁"视为杜诗的主要风格,①这种观点受到后人普遍的认同。下面我们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作一些具体的说明。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诗歌的表层,包括语言、意象、结构、声调等方面,举凡语言之凝炼、意象之精警、结构之波澜起伏、声调之抑扬顿挫,都给人以凝重、深沉、千锤百炼、千回百折之感,这在总体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貌,我们在前面几节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第二个层面是诗歌的艺术构思,上文说过,"沉郁"的本义就是指文学构思而言的,而杜甫诗思之深刻堪称前无古人。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又说:"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相传李白作诗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此诗多半是后人伪托,但描摹杜甫苦吟之状相当生动。既然杜甫作诗的方式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杜诗就必然呈深沉凝重之貌,而不可能象李白诗那样呈飘逸之姿。杜甫构思之深刻在作品中有两点主要的体现,一是含蓄,二是曲折。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中说过,杜甫对于儒家诗论是心领神会的,他既重视诗歌"兴、观、群、怨"的一面,又注意"温柔敦厚"的一面,所以他赞扬元结的《舂陵行》等诗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而杜甫在创堂书钞》)中也没有收录,可见杜甫也并未读到过枚皋的作品,所谓"随时敏捷"云云多半是指《汉书》等书中所记载的枚皋的写作方式,而不可能指其作品风格。

    ①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开元天宝间则有??杜工部之沉郁。"作中也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例如"三吏"、"三别"这一组诗,诗人对苦难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造成战乱的统治者和叛将表示了深刻的谴责,感情极其强烈,但表现方式则相当含蓄,不但叙事精炼,而且诗人感情仅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来。相比之下,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叙事既伤太尽,诗人自己又在诗中大声疾呼,虽然剑拔弩张,但艺术感染力却远逊杜诗。再如《哀江头》一诗,对于玄宗、杨妃的历史悲剧表示了巨大的哀痛,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相近,然而杜诗含蓄而白诗直露,所以苏辙评曰:"余爱其(按:指《哀江头》)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暮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三引)这说明含蓄确是杜诗的一大特点。社诗的曲折也令人惊叹,我们在第二章中分析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大篇,在本章第三节中又分析了《前出塞九首》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两组连章诗,这些作品波澜起伏,千回百折,极尽吞吐曲折之能事。即使是篇幅短小的律诗,在杜甫笔下照样能写入曲折尽致的旨意,例如: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此诗颇为朴野疏宕,但是诗中旨意则极为曲折,浦起龙分析说:"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尔时对景见忆者,当客别春回,旅怀怅触,其亦情不自禁乎?然以予迟暮羁栖,亦幸未蒙折赠耳。倘一枝触目,未免转益乡愁,即看此地江花早发,殊悲催老客途也。然则君而不念我也,君念我而寄我,不更使我徘徊难遣哉!意绪千端,衷肠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