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境界:"凌云解笔意纵横"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大约在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过半百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其一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是对质信诗赋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杜诗境界的夫子自道。而且,庾信的诗赋确实到了暮年才臻于高境,可是杜诗却早在诗人中年时就已具有"老成"的特点了。所谓"老成",不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艺术境界,其确切内涵即"凌云健笔意纵横",也就是能纵心所欲地表现一切内容,传递各种感情,而不受技巧、形式、乃至题材走向等传统的束缚,变化神妙,浑成无迹。从长安十年开始,杜甫的诗歌就逐渐接近了这种境界。我们看两夔杜甫入蜀以前所作的诗: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杰,开筵上日思芳草。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座中薛华善醉歌,歌词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气酣日落西风来,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刘辰翁评曰:"此老歌行之妙,有不自知其所至者。"(《唐诗品汇》卷二八引)张溍则曰:"纵横排宕中法律井井,想见得心应手之妙。"(《杜诗镜铨》卷三引)张甄陶亦曰:"极天然,极老到,真不可及。"(同上)三个说法不同,但意思颇为接近,即意畅笔健,已臻老成之境。入手便发议论,颇觉突兀,但后面以"爱客"与"善醉歌"分别承之,意脉清晰。而且这两段的字句不施丹彩,苍劲老健。最妙的是诗人的思绪两次飞扬远去:第一次思及芳草、远梅,又想到千里冰雪,而"百壶"句一笔兜回,又回到筵席的题目上来。第二次更是想入非非,"气酣"一句,笔力何等酣畅!下句云"野水添金杯",又将思绪拉回,此句貌似无理,但一则不这样就难以与上句衔接,二则这正可暗示是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中的幻想,故实为无理而妙之句。最后三句竟想到秋井白骨,情极凄惨,可是句子并无衰飒之气,末句且能振起,而且又以"饮"字扣题。总之,此诗思绪跳荡飞扬,随意纵横,章法句法也随之变化莫测,真可说是"文章有神"了。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杨万里评曰:"入句便字字对属。又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诚斋诗话》)杨氏此评颇为透彻,此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律诗的严整形式内能让思绪、意脉纵横自如地飞动,句中抑扬,翻用典故,都体现了打破传统写法的精神。颈联本该承颔联而下,此处却笔势陡起,截断众流,章法极为潇洒。尾联意稍颓唐,但诗笔仍很老健。①然而,杜诗真正跃入"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老成境界是在杜甫入蜀以后,尤其是在他到夔州以后。宋人对于杜甫的夔州诗特别注意,黄庭坚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与王观复书》之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安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之一,《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
朱熹的看法与此针锋相对: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诗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他中前有一节诗好。鲁直一时固有所见,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但却说好,如矮人看戏耳。①(《朱子语类》卷一四○)
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同上)
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当处便押一个韵。(同上)
从表面上看,黄庭坚对杜甫的夔州诗极口赞誉,而朱熹对之肆意贬低,正如水火之不相容。然而清人潘德舆指出:"夫'横逆不可当'者,风动雷行,神工鬼斧,即山谷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也。世人不玩朱子'横逆不可当'之意,而耳食朱子'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之说,便疑其老而漫与,率笔颓唐,无关佳处。"(《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二)潘氏看出"横逆"与"不烦绳削"实指同一个特征,很有眼光。其实"自出规模"与"横逆不可当"的意思非常接近,都是说纵意所如,不再遵循传统的诗歌法则。"郑重烦絮"意即词繁意复,不够精练,①也即率意挥洒,不甚推敲字句的意思,这层意思也可包含在"横逆不可当"里面。所以我们认为朱熹对夔州诗的批评虽有多种说法,但其着眼点几乎是重迭的:他认为杜甫晚年作诗不再遵循固有的法度(尤指"选诗"的法度,详后),也不复着意推敲字句,而是随心所欲地率意成篇,而这正是黄庭坚大加赞赏的艺术境界。两人的分歧在于:黄认为这种做法是"自合",而朱认为是"自出规模",即"不合"。为什么对同一种境界有截然相反的评判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两人采取的标准不同。朱熹批评夔州诗时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物,即"选诗",他说:"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选诗,渐放手。夔州诸诗,则不然① 方回解尾句为"仔细看茱萸"(《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六)沈德潜则以为"茱萸,酒名,言把酒而看蓝水、玉山"(《唐诗别裁》卷一三),二说皆通,沈说稍胜,但解茱萸作酒名则为画蛇添足。① 朱熹此语并非无的放矢,如南宋前期的陈善云:"观子美到夔州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扪虱新话》上集卷一)基本是对黄庭坚观点的复述。
① 《汉书》卷九九:"然非皇无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颜师古注云:"郑重,犹言频烦也。"也。"(《朱子语类》卷一四○)所谓"选诗",即《文选》中选录的汉魏六朝诗。②毫无疑问,李、杜二人都是善于学习汉魏六朝诗的,由于汉魏六朝诗人在诗歌艺术上长期探索的成绩已凝聚在律诗这种新诗体之中,而杜甫显然比李白更倾心于律诗,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杜甫之学习"选诗"比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③但是朱熹说杜甫"渐放手",也是符合事实的,杜甫的晚期诗作,确实体现了与"选诗"分道扬镳的倾向。可是为什么这就是不好呢?众所周知,唐诗虽然是汉魏六朝诗的继续,但就整体成就而言,唐诗毕竟极大地超越了汉魏六朝诗,这正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唐代诗人都"始终学选诗"的话,那么唐诗恐怕会始终停留在初唐的水平上,根本不可能产生盛唐诗及中、晚唐诗,也就不会有作为一代之胜的唐诗了。朱熹看出社甫与"选诗"始合终离的关系,目光是敏锐的,但他因此而否定杜甫的夔州诗,则体现了一种保守的文学观念。黄庭坚评杜甫夔州诗时没有说出明确的参照物,但事实上他是以宋诗的审美规范作为标准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及"以理为主,理安而辞顺"两句话就透露了个中秘密。从梅尧臣开始,宋人就视"平淡"为诗美的最高境界。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黄庭坚所说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也即"绚烂之极"的意思,这是北宋诗坛上的共识,而不是黄氏个人的偏嗜。应该指出,虽说"平淡"的境界要到宋代才成为诗人们自觉地追求的目标,但它作为一种朦胧的审美理想却早就体现于唐诗甚至是南朝诗歌了。换句话说,对于平淡美的追求实际上是贯穿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的。①所以黄庭坚对杜甫夔州诗的赞扬不但体现了历史的目光,而且体现了进步的文学观念,是对杜诗创新意义的肯定。
现在让我们来看杜甫晚期创作的实际情况。
杜甫晚年时作诗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仍象早年一样在诗歌艺术上刻苦锤炼,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他开始随意挥洒,漫不经心。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前者就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晚节渐于律诗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后者则是"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对于这两种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写作态度,仇兆鳌解释说:"律细,言用心精密。漫与,言出手纯熟。熟从精处得来,两意未尝不合。"(《杜诗详注》卷一八)这样的解释在字面上可谓周匝,但是从杜甫晚期的创作实际来看,所谓的"漫与"并不仅仅指"出手纯熟",而是指超越了"苦用心"、"诗律细"的阶段而进入了纵意所如的境界。我们先以七律为例对此作一些说明。
七律的格律很精严,这使得它具有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无论在声调还是在文字上都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杨万里评曰:"入句便字字对属。又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诚斋诗话》)杨氏此评颇为透彻,此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律诗的严整形式内能让思绪、意脉纵横自如地飞动,句中抑扬,翻用典故,都体现了打破传统写法的精神。颈联本该承颔联而下,此处却笔势陡起,截断众流,章法极为潇洒。尾联意稍颓唐,但诗笔仍很老健。①然而,杜诗真正跃入"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老成境界是在杜甫入蜀以后,尤其是在他到夔州以后。宋人对于杜甫的夔州诗特别注意,黄庭坚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与王观复书》之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安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之一,《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
朱熹的看法与此针锋相对:人多说杜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诗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他中前有一节诗好。鲁直一时固有所见,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但却说好,如矮人看戏耳。①(《朱子语类》卷一四○)
杜甫夔州以前诗佳,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不可学。(同上)
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当处便押一个韵。(同上)
从表面上看,黄庭坚对杜甫的夔州诗极口赞誉,而朱熹对之肆意贬低,正如水火之不相容。然而清人潘德舆指出:"夫'横逆不可当'者,风动雷行,神工鬼斧,即山谷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也。世人不玩朱子'横逆不可当'之意,而耳食朱子'夔州以后自出规模'之说,便疑其老而漫与,率笔颓唐,无关佳处。"(《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二)潘氏看出"横逆"与"不烦绳削"实指同一个特征,很有眼光。其实"自出规模"与"横逆不可当"的意思非常接近,都是说纵意所如,不再遵循传统的诗歌法则。"郑重烦絮"意即词繁意复,不够精练,①也即率意挥洒,不甚推敲字句的意思,这层意思也可包含在"横逆不可当"里面。所以我们认为朱熹对夔州诗的批评虽有多种说法,但其着眼点几乎是重迭的:他认为杜甫晚年作诗不再遵循固有的法度(尤指"选诗"的法度,详后),也不复着意推敲字句,而是随心所欲地率意成篇,而这正是黄庭坚大加赞赏的艺术境界。两人的分歧在于:黄认为这种做法是"自合",而朱认为是"自出规模",即"不合"。为什么对同一种境界有截然相反的评判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两人采取的标准不同。朱熹批评夔州诗时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物,即"选诗",他说:"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选诗,渐放手。夔州诸诗,则不然① 方回解尾句为"仔细看茱萸"(《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六)沈德潜则以为"茱萸,酒名,言把酒而看蓝水、玉山"(《唐诗别裁》卷一三),二说皆通,沈说稍胜,但解茱萸作酒名则为画蛇添足。① 朱熹此语并非无的放矢,如南宋前期的陈善云:"观子美到夔州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扪虱新话》上集卷一)基本是对黄庭坚观点的复述。
① 《汉书》卷九九:"然非皇无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颜师古注云:"郑重,犹言频烦也。"也。"(《朱子语类》卷一四○)所谓"选诗",即《文选》中选录的汉魏六朝诗。②毫无疑问,李、杜二人都是善于学习汉魏六朝诗的,由于汉魏六朝诗人在诗歌艺术上长期探索的成绩已凝聚在律诗这种新诗体之中,而杜甫显然比李白更倾心于律诗,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杜甫之学习"选诗"比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③但是朱熹说杜甫"渐放手",也是符合事实的,杜甫的晚期诗作,确实体现了与"选诗"分道扬镳的倾向。可是为什么这就是不好呢?众所周知,唐诗虽然是汉魏六朝诗的继续,但就整体成就而言,唐诗毕竟极大地超越了汉魏六朝诗,这正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唐代诗人都"始终学选诗"的话,那么唐诗恐怕会始终停留在初唐的水平上,根本不可能产生盛唐诗及中、晚唐诗,也就不会有作为一代之胜的唐诗了。朱熹看出社甫与"选诗"始合终离的关系,目光是敏锐的,但他因此而否定杜甫的夔州诗,则体现了一种保守的文学观念。黄庭坚评杜甫夔州诗时没有说出明确的参照物,但事实上他是以宋诗的审美规范作为标准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及"以理为主,理安而辞顺"两句话就透露了个中秘密。从梅尧臣开始,宋人就视"平淡"为诗美的最高境界。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黄庭坚所说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也即"绚烂之极"的意思,这是北宋诗坛上的共识,而不是黄氏个人的偏嗜。应该指出,虽说"平淡"的境界要到宋代才成为诗人们自觉地追求的目标,但它作为一种朦胧的审美理想却早就体现于唐诗甚至是南朝诗歌了。换句话说,对于平淡美的追求实际上是贯穿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的。①所以黄庭坚对杜甫夔州诗的赞扬不但体现了历史的目光,而且体现了进步的文学观念,是对杜诗创新意义的肯定。
现在让我们来看杜甫晚期创作的实际情况。
杜甫晚年时作诗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仍象早年一样在诗歌艺术上刻苦锤炼,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他开始随意挥洒,漫不经心。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前者就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晚节渐于律诗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后者则是"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对于这两种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写作态度,仇兆鳌解释说:"律细,言用心精密。漫与,言出手纯熟。熟从精处得来,两意未尝不合。"(《杜诗详注》卷一八)这样的解释在字面上可谓周匝,但是从杜甫晚期的创作实际来看,所谓的"漫与"并不仅仅指"出手纯熟",而是指超越了"苦用心"、"诗律细"的阶段而进入了纵意所如的境界。我们先以七律为例对此作一些说明。
七律的格律很精严,这使得它具有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无论在声调还是在文字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