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天宝十五载(756)月,杜甫告别了留在奉先的家人,独自返回长安,就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五月,叛军逼近潼关,杜甫赶往奉先,携家小北迁至白水,投靠他的舅氏县尉崔顼。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杜甫带着一家人随着大批难民向北逃难。一路上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幸亏得到他的表侄王砅的救援,我们的诗人才没有丧生于兵马之间。杜甫一家一直走到鄜州附近的同家洼,得到友人孙宰的热情招待,才惊魂稍定。杜甫后来在《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和《彭衙行》两首诗中生动地回忆了那段经历,后者如下: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嘻。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喉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少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即诗人携家北逃的次年,写的虽是诗人一家的经历,但不啻是一幅流民图,因为诗人已与广大的人民共同承担了那个时代的深重苦难,他的遭遇已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了!

    杜甫到了鄜州,把家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八月,听说肃宗已在灵武即位,杜甫便只身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想从芦子关(今陕西横山附近)投奔灵武。可是此时叛军势力已蔓延到鄜州以北,杜甫在途中不幸被捕,被押往沦陷了的长安。幸亏他官阶很低,叛军对之不甚注意,所以并没有把他与其他的被俘官员一起送往安禄山伪朝廷所在的洛阳,也没有对他施以严格的看管。

    此时诗人四十五岁,但已满头白发,象是一个老翁了。饱受蹂躏的长安已是满目疮痍,人民在叛军的铁蹄下呻吟,诗人把这一切都写进他的诗篇里。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弛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立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嫠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此诗作于九月间,即诗人被解之长安后不久。三个月前,玄宗仓皇西奔,"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叛军占领长安后,大肆杀戮,"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家留长安者,诛及婴孩。"七月,"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驸马等于崇仁坊,刳其心","凡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及禄山素所恶者皆杀之,凡八十三人,或以铁棓揭其脑盖,流血满街","又杀皇孙及郡、县主二十余人。"(《资治通鉴》卷二一八)长安城中充满了恐怖的气氛,那些宗室王孙更是到处躲藏。杜甫在街头遇见一位虎口余生的王孙(当然也可能是出于虚构),作此诗以慰之。宋人刘辰翁评曰:"忠臣之盛心,仓卒之隐语,备尽情态。"(《评点千家诗》卷三)清人张滑亦评曰:"忠爱之意,溢于言表。"(《杜诗镜铨》卷三引)令人之选本大多不选此诗,或即因为诗中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等语,颇涉忠君思想之嫌。其实此诗的意义决非仅止于忠君思想。诗中虽然只写了一位王孙的遭遇,但以小见大,成功地渲染了长安的血腥气氛,而且诗中对玄宗仓皇奔逃,连骨肉都弃之不顾的举动颇有讥讽。至于末尾对肃宗的称颂,实际上正体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希望,因为肃宗是平定叛乱的总指挥。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官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春日,诗人偷偷地来到曲江池畔,看到宫殿萧条而春色依旧,触景伤情,抚今思昔,作此抒怀。后人对此诗多有盛赞,如宋人张戒曰:"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语默之那?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

    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岁寒堂诗话》卷上)张戒肯定此诗的委婉酝藉是对的,但他将其原因完全归为杜甫顾虑君臣之礼则欠妥。其实正如清人黄生所云,"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即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杜诗说》卷三)我们认为若把此诗与《而人行》才照着读,尤可看清它的讥刺之意,不过《丽人行》仅写到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等,而此诗则直指玄宗、杨妃了。当然此诗中也有悲悯之意,因为当日的"丽人",而今已成"游魂",他们的悲惨下场虽是咎由自取,但这毕竟象征着大唐盛世的消逝,诗人对之感到怅惋哀伤。正因为诗人对曲江池苑的今昔对比怀有十分复杂的情感,所以此诗写得曲折、含蓄。而这种复杂情感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盛世的眷恋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上面两首诗写的是杜甫在沦陷的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诗人身在长安而心系朝廷,他极其密切地关注着平叛战场的风云。至德元载(756)十月,宰相房琅率军与叛军战于长安西北的陈陶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两天之后,由于肃宗派中人邢延恩催促,房琯率余部再与叛军战于青坂,又遭大败。消息传到长安,杜甫沉痛地写下两首诗: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弛突。山雪河冰晚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由于诗人没有亲眼看到两次战役之实况,所以诗中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未作描写,仅仅写了唐军失败后血流成川、尸横遍野的惨状,诗的重点在于写"悲",诗人对官军的失败感到非常悲痛,对叛军的嚣张气氛感到十分愤怒。诗中对唐军称作"义军"、"官军"、"我军",对叛军则称作"群胡"、"奚儿",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虽然诗人与长安人民一样,日夜盼望唐军反攻回来,但为了大局,他又希望唐军不要急于反攻,而要蓄积力量,待机而动。这两首诗可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沦陷区人民的复杂心情。

    杜甫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也十分挂念自己的家人。诗人在秋夜望着一轮明月,想到远在梆州的妻子今夜正独自在闺房中望月,而年幼的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长安。他在春日听着历历莺歌,特别挂念聪明可爱的幼子,挂念着羌村的老树柴门。优愁、焦虑使诗人的白发变得更加稀疏,连簪子都难挂往,而鸟语花香的阳春烟景竟使他触目惊心,泪流如雨。到至德二载(757)四月,社甫终于从金光门逃出长安,沿着崎岖的山路穿过两军对峙的前线,逃到了肃宗朝廷所在的凤翔(今陕西风翔)。他穿着麻鞋和露出两时的破烂衣服去拜见肃宗,不禁涕泪交流。五月,诗人被任为左拾遗。这一段经历被写进了下面三首诗:

    喜达行在所三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其二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其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这三首诗虽以"喜"字为题,诗中也有两个"喜"字,实际上写的却是悲喜交集,而且更侧重于悲。浦起龙评曰:"文章有对面敲击之法,如此三诗写'喜'字,反详言危苦情状是也。"(《读杜心解》卷三)其实老杜当时不见得有心情去讲究什么手法,他不过是如实倾吐心头的复杂感情而已。诗人冒着千难万险逃归凤翔,当他在山间仓惶奔走时,时时刻刻都有死去的危险,能够生还只是一件侥幸之事。当时如果抛尸荒野,又有谁会知道?等到归来后,回忆途中情景,痛定思痛,才自怜自惜起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和"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几句正是写的这种极其沉痛的感情,所以读来凄恻动人。而且诗中关于奔逃途中情状的描写也极为生动,如"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两句,刘辰翁评曰:"荒村歧路之间,望树而往,并山曲折,非身历颠沛不知其言之工也。"(《杜诗镜铨》卷三引)所以这三首诗虽是抒情诗,却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那个乱离的时代。

    述怀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时,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煽?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凡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诗人自从去年八月告别妻儿,至此已有十个月了。由于兵荒马乱,书信不通,家人是存是亡都无法知道。而且此时诗人新任左拾遗之职,官位虽低(从八品上),却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一时不能请假往鄜州去探家,于是诗人作此诗以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二句,把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委婉道出,写得既细腻真切又明白如话,历来受人称赞。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所用的"赋"的手法,刘辰翁评曰:"极一时忧伤之怀,赖自能赋,而毫发不失。"(《唐诗品汇》卷八引)清人申涵光曰:"此等诗,无一语空闲,只平平说去,有声有泪,真三百篇嫡派,人疑杜古铺叙太实,不知其淋漓慷慨耳。"(《杜诗详注》卷五引)李因笃亦曰:"如子长叙事,遇难转佳,无微不透。"(《杜诗镜栓》卷三引)所谓"三百篇滴派",实即指《诗经》中以"赋"为主的写实手法。①所谓"子长叙事",就是司马迁《史记》的叙事成就。所以上面所引的三段话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述怀》一诗是以"赋"的手法见长的。诗中对自己身逢乱离的遭遇和家人可能遭受的灾难的描述细致人微,对自己既急于得到家人的消息又恐怕传来噩耗的心理活动也叙述得委曲周详,从而生动地记录了动乱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杜甫任左拾遗没有几天,就为谏房琅事得罪了肃宗。房琯其人于天宝十五载(756)追随玄宗入蜀,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肃宗即位后,房琯又奉玄宗命往灵武册立肃宗,肃宗对之颇为倚重。但是房琅虽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心,却缺乏实际的政治、军事才干。至德元载(756)十月,他率军与叛军战于陈陶斜,仿效古法用车战,结果几乎全军复没。房琅又受到贺兰进明等人的谗毁,他门下的琴客董庭兰则倚其势而纳贿,这使得肃宗对他越来越不满。至德二载(757)五月,房琯罢相,贬太子少师。杜甫由于敬重房琅的为人,又认为不应为细过罢黜大臣,于是上疏救房琯,措词激烈,肃宗大怒,诏三司推问杜甫。幸亏得到宰相张镐的营救,才免其罪。但肃宗从此以后就疏远了杜甫,到八月间遂让他离开凤翔,往鄜州探家。

    ① 我们依朱熹《诗集传》的分析对《诗经》中各章节所用手法进行统计,"赋"体有七百二十七章,远远超过"比"、"兴"二体的总和(参看拙文《朱熹<诗集传>与<毛诗>的初步比较》,《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虽说朱熹的分析不尽准确,但"赋"为《诗经》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闰八月初一日,穿着青袍的杜甫离开了凤翔,开始北征。此时在凤翔的百官生活都很困难,马匹都被征收到军中,官职低小的杜甫当然没有自己的马匹,他好不容易借到了一匹马,就带着一个仆人上路了。①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里,诗人终于回到了羌村家中,并在家中休养了三个多月,写了下列名篇。

    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戯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如果说《述怀》已经开始运用"赋"的手法,那么这三首则已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了。第一首写刚到家时的情景,第二首写还家后的苦闷情状,第三首写邻居来访的经过,明人王慎中云:"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真国风之义,黄初之旨。"(《杜诗详注》卷五引)清人李因笃亦解曰:"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雅,司马子长之后身也。"(《杜诗镜铨》卷四引)也就是说,这三首诗与《述怀》一样,运用了"赋"的手法,而且纯用白描,语言质朴而叙事极为生动。例如第一首,先写夕阳西沉,晚霞满天,噪呜的鸟雀纷纷归巢,荒村晚景,摹写如画,而且很好地衬托了远客初归的心情。"妻孥怪我在"句写动乱时代人们的心理细入毫芒:诗人离家已经一年,而且一去之后沓无音讯,所以妻儿早以为诗人已不在人世,如今他却突然回来了,怎么不让他们感到惊讶呢?"邻人满墙头"二句简直是一幅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围墙低矮,所以邻人能凭墙观望。民风淳朴,所以邻人为诗人一家的离合而感叹、流泪。而"夜阑更秉烛"二句由于对久别重逢、翻疑是梦这种人生经验作了极为生动传神的描摹而成为后代诗人再三模仿的范例。①这样的诗,不但洗净了六朝诗的绮丽色泽,而且不复有盛唐诗的飘逸神采,它们有的是严格的写实精神,质朴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成为"诗史"。

    《羌村三首》是杜甫到家后随即写下的速写式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① 前人多据《徒步归行》原注,谓杜甫徒步行至邠州才向李嗣业借马,此从陈贻焮说,详见陈著《杜甫评传》第九章第三节。

    ① 例如中唐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宋晏几道《鹧鸪天》:"今朝剩把银江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等。但都不如杜诗之自然生动,参看沈祖棻《宋词赏析》第62 页。传说北宋盛度"梦朝上帝,见殿上执扇。有题诗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幕府燕闲录》)虽为传闻,亦可资谈助。

    养、思考之后,他在九月中、下旬写下了杜集中第二首光辉的"大篇":①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革。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那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诉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风,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仁,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吴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阀。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李因笃评此诗曰:"上关庙漠,下具家乘。其材则海涵地负,其力则排山倒岳。有极尊严处,有极琐细处。繁处有千门万户之象,简处有急弦触柱之悲。元河南谓其具一代兴亡,与风雅颂相表里,可谓知言。"(《杜诗镜铨》卷四引)的确,这首诗的内容上至国势朝政,下至家庭琐事,真是巨细兼容,波澜壮阔。下面依浦起龙《读杜心解》把全诗分为五大段,看看它到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第一段自开头至"忧虞何时毕",共二十句。此段从自己辞阙北征的日期写起,着重写当时的国家形势和自己忧国恋主的心情。"苍茫问家室"中的"苍茫"二字极妙,不但意指家人存亡未知,前途茫茫,而且也意味着自己蒿目时艰而心情迷惆。此时叛军气焰尚炽,山河破碎,百姓涂炭,"乾坤① 黄鹤以为"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杜诗详注》卷五引)朱鹤龄从之。陈贻焮先生认为引"菊垂"句为证不妥,因此句系叙归途所见,其时尚在八月初(见《杜甫评传》第411 页),甚当。我们认为此诗当作于是年九月中、下旬,因为诗中写到了回纥"送兵五千人"且准备助唐军反攻长安之事,据《资治通鉴》卷二二○所记,九月初回纥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等率精兵四千余人至凤翔,九月丁亥(十二日)随唐军出发,癸卯(二十八日)攻拔长安。杜甫作《北征》时已经闻知回纥军来而尚未知长安收复,而这些消息传到鄜州尚需数日,故当作于九月中、下旬。又案:《钱注杜诗》卷二称回纥发兵助唐军事在至德元载,误。

    含疮瘦"五个字包含着极为深广的内容,语调亦极为沉痛。正因为是在这种时刻离朝探家,所以诗人怀着忧惧不安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凤翔,踏上征途。

    第二段自"靡靡逾阡陌"至"残害为异物",共三十六句。此段写途中的所见所感,正如明人周甸所云:"途中所历,有可伤者,有可喜者,有可畏者,有可痛者,一一写出。"(《杜诗镜铨》卷四引)诗人首先看到的是人烟稀少,途中所遇之人多为受伤流血的士卒或难民,这是"可伤者"。诗人又看到了山高谷深、虎吼崖裂的艰险景象,这是"可畏者"。然而途中景物也有"可喜者",那就是"菊垂今秋花"以下二十句所描写的山问秋景。

    张溍云:"凡作极要紧极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传神,乃夕阳反照之法,惟老杜能之。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事实事尚铺写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别也。"(《杜诗镜铨》卷四引)说什么"夕阳反照法",似乎妄立名目,但指出这段文字之传神是对的。其实这正是写实手法的自然结果,况且这些景物本身虽然可喜,但它们仍使诗入"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与全诗的"苍茫"之感并不矛盾。"可痛者"当然是指战场白骨,它们在寒冷的月光下更显得阴惨可怖,从而引起诗人的痛苦和愤怒。对于这一段,《杜诗言志》卷三中分析得极好:"此第二节,则述途中之所见。参差历落,总从'恍惚'二字中来。??不整写,却杂写;不顺写,却乱写。

    真得在路人一片苍茫恍惚神理。以见此行之原出于意外,突然而至前者,种种各为变态也。"第三段自"况我堕胡尘"至"生理焉得说",共三十六句。此段写诗人到家后所见的穷苦窘迫之状与合家团聚后的悲喜心情,细节的描写非常生动,如"海图坼波涛"以下四句,王嗣奭评曰:"写故家穷状如画"(《杜臆》卷二)。只有陷入穷困的官宦人家,才会有这种奇特的现象:绣着各种图案的丝织品颠颠倒倒地补在孩子们的破布衣服上面!同样地,"见那背面啼"和"问事竟挽须"二句写小儿女们对父亲由生疏、畏惧变为熟悉、亲热,"学母无不为"以下四句写幼女娇痴之状,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正是通过这些成功的细节描写,杜甫把乱离时代给他的家庭带来的不幸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段自"至尊尚蒙尘"至"皇纲未宜绝",共二十八句。此段写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平叛事业的希望,但这些思想活动也主要是通过叙事而表现出来的。皇帝尚在蒙尘,士卒尚在训练,而此时最使诗人关心的军国大事则是借兵回纥。早在至德元载(756)九月,肃宗已派人往回纥请求援兵。十一月,回纥派来骑兵二千,助郭子仪军击败叛军。二载(757)九月,回绝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肃宗接见叶护,宴劳赐赍,惟其所欲。肃宗之子广平王李俶与叶护约为兄弟。九月丁亥(十二日),元帅李俶率唐军及回纥、西域兵共十五万自凤翔出发,准备收复长安。杜甫闻知这些消息,虽然对回纥之强悍有些担忧,①但对回纥兵能帮助唐军破贼是感到欣慰的,并对唐军克敌制胜,收复京城充满了信心。"祸转亡胡岁"以下四句,义正辞严,语气斩钉截铁。诚如胡小石先生所云,此段"结合时事,① 仇兆鳌于"圣心颇虚仁,时议气欲夺"二句后注曰:"此忧借兵回纥之害。"(《杜诗详注》卷五)浦起龙驳云:"此时所急,尤在克复,不与《留花门诗》同旨。"(《读杜心解》卷一)我们认为杜甫对借兵回纥是有所隐忧的,见本节下文。

    入以议论,开合纵横,直成有韵之散文。独辟一途,前所未有。"(《杜甫北征小笺》,《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第五段自"忆昨狼狈初"至末尾,共二十句。此段回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