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阴阳·藏象(2)(2)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46.阴阳·藏象(2)(2)
觉得中医理论难以理解甚至觉得荒谬的人,对于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冷为阴还易理解,但具体到了临证,就总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就认为这是肾阳虚证?我偏要说是肾阴虚证、脾阴虚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敢拿来到病人身上试用?乍一听到这几句呛人的话,学中医的人首先就觉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观念不同,解释困难啊!
中医西医,从根子来说,都是以正常的人体的生理为参照,只要与正常人表现不同的,就可能是病态的。就这一点来说,两者是一致的,其中的差别在于,中医与西医对于人体的正常与不正常认识的出发点不同——通俗地说,就是规则不同。举个浅显的例子:西医认为正常人体的白细胞数为4
000~10
000/mm3,当低于或高于这个数据时,就可能是病态的。中医则将形寒肢冷之类的症状划为阴证寒证,然后结合脏腑特色藏象学说,归于不同的脏腑的病变。这两者,都是以正常人体为参照,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后得出的。所不同的是,西医能给一个发热的病人一张化验单,然后通俗易懂又理直气壮地说:你炎症严重啊;而中医就悬乎一点:这是心火上炎或这是湿热下注。不过,不能就因为,在镜下能观察到白细胞的多寡是很具化的东西,而湿热下注是空洞的,就认为中医空乏而不足信。这就是所谓规则不同,无从比较。总不能让一个足球裁判拿着足球规则去执法篮球或乒乓球比赛吧。
说到这里,贺财自嘲地笑了笑,道:“好像跑题了。”柳孜致无声的笑了一下,以表示理解,心里却道:又不是第一次了。
相对于温热的补阳的药物,熟地黄、山药、枸杞子、麦冬、石斛之类的药物,其气多凉,蕴涵着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之类的特性,就此来说,自应是阴虚证的首选;但若仅此而言,那么,熟地黄、山茱萸性温,却将其归为滋阴常用药物,似乎有些于理不通了,这或许是《中药学》分别将之归类于补血药与收涩药的原因了。否则,阴虚伴虚热,再用温热药物来治疗,似乎难以解说通透。
事实上,对于初入临床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令人困扰:寒凉温热四气中,阴虚证究竟该选用什么药性的药物?按说用石斛、白芍、枸杞子这样的凉性药物才是王道的。而对于临床经验丰富的方家里手来说,让人困扰的就是苦能坚阴与“阴虚不可以寒胜”之类的问题了,至于熟地黄、山茱萸究竟是否适合于阴虚证,其意识中的答案是适合,但为什么要用能用就不得而知了。
“这些让伤寒大家尤在泾、温补学派的代言人张介宾困惑不已的问题,如果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将四气对寒热阴阳,五味对五行脏腑,这样去理解的话,这些困扰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觉得中医理论难以理解甚至觉得荒谬的人,对于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冷为阴还易理解,但具体到了临证,就总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就认为这是肾阳虚证?我偏要说是肾阴虚证、脾阴虚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敢拿来到病人身上试用?乍一听到这几句呛人的话,学中医的人首先就觉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观念不同,解释困难啊!
中医西医,从根子来说,都是以正常的人体的生理为参照,只要与正常人表现不同的,就可能是病态的。就这一点来说,两者是一致的,其中的差别在于,中医与西医对于人体的正常与不正常认识的出发点不同——通俗地说,就是规则不同。举个浅显的例子:西医认为正常人体的白细胞数为4
000~10
000/mm3,当低于或高于这个数据时,就可能是病态的。中医则将形寒肢冷之类的症状划为阴证寒证,然后结合脏腑特色藏象学说,归于不同的脏腑的病变。这两者,都是以正常人体为参照,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后得出的。所不同的是,西医能给一个发热的病人一张化验单,然后通俗易懂又理直气壮地说:你炎症严重啊;而中医就悬乎一点:这是心火上炎或这是湿热下注。不过,不能就因为,在镜下能观察到白细胞的多寡是很具化的东西,而湿热下注是空洞的,就认为中医空乏而不足信。这就是所谓规则不同,无从比较。总不能让一个足球裁判拿着足球规则去执法篮球或乒乓球比赛吧。
说到这里,贺财自嘲地笑了笑,道:“好像跑题了。”柳孜致无声的笑了一下,以表示理解,心里却道:又不是第一次了。
相对于温热的补阳的药物,熟地黄、山药、枸杞子、麦冬、石斛之类的药物,其气多凉,蕴涵着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之类的特性,就此来说,自应是阴虚证的首选;但若仅此而言,那么,熟地黄、山茱萸性温,却将其归为滋阴常用药物,似乎有些于理不通了,这或许是《中药学》分别将之归类于补血药与收涩药的原因了。否则,阴虚伴虚热,再用温热药物来治疗,似乎难以解说通透。
事实上,对于初入临床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令人困扰:寒凉温热四气中,阴虚证究竟该选用什么药性的药物?按说用石斛、白芍、枸杞子这样的凉性药物才是王道的。而对于临床经验丰富的方家里手来说,让人困扰的就是苦能坚阴与“阴虚不可以寒胜”之类的问题了,至于熟地黄、山茱萸究竟是否适合于阴虚证,其意识中的答案是适合,但为什么要用能用就不得而知了。
“这些让伤寒大家尤在泾、温补学派的代言人张介宾困惑不已的问题,如果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将四气对寒热阴阳,五味对五行脏腑,这样去理解的话,这些困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