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不传之秘章节目录 > 46.阴阳·藏象(2)(1)

46.阴阳·藏象(2)(1)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46.阴阳·藏象(2)(1)

    !#

    “‘苦能坚阴’与‘阴虚不可以寒胜’,这两条说的都是关于阴虚的治疗,但其观点却截然相反。就我们所了解的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来看,补阴的方剂就是用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麦冬、石斛之类的补阴药加以组方,其组方时所要注意的是,运用归经学说来筛选药物以适应不同的脏腑需求。按说这样的用药思路很清晰而易于把握,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但前贤在临证时却有完全相左的观点。这就说明,对于阴阳学说——中医理论的基石,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理清楚。类似的比较有争议的还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与六味地黄丸加车前子(若兼小腹胀满,或**肿胀,属阴虚湿热壅滞者,用六味地黄丸加车前子、牛膝。兼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者,亦用前药。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贺财略一沉吟,便直接进入正题。“这几个问题临床上争议颇大,其焦点是苦寒药是否适用于阴虚证、补阴究竟是否该用利水药以及酸甘、辛甘为何能化阴化阳的。”

    “在解决这几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阴阳。”贺财笑笑,道:“温故而知新,我们先看看阴阳学说,找一找是否有什么被我们遗漏了的东西。”说完,在百度上输入“阴阳学说”这个词条,然后找了一个阐述比较详细的网页打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