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讨论交流会”总结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讨论交流会”总结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对鲁迅的了解和认识    姜航

    公元200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作为一个自以为了解鲁迅,又十分敬仰和喜爱鲁迅的人,非常希望在这样一个日子举办一次关于鲁迅的讨论交流会。起初,我与语文老师商量此事时,她表示同意,但建议我最好在学农之后举行。我对此也并无异议,因为我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也一样。所以,我将会议时间定为10月10日下午课后并通知了大家,因为那天下午只有两节语文,剩下的时间比较充裕,而且大家刚上完语文,头脑可能会比较适应接下来的会议。在学农回来以后的“十·一”长假里,我抽出一些时间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阅读鲁迅的作品外,我还阅读了大量评读鲁迅的文章和一些相关的论文,并把会议的内容写成了提纲。10月10日下午,会议如期召开,有大约1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不少是新青会成员。会议从3:20进行到近5点。会议由我主持,大部分内容也都是我的思想和准备的材料,所以这份总结也可以说是我关于鲁迅的一篇论文。下面,我就按照提纲给这次会议,也给我对于鲁迅的认识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会议的部分内容被我略去,而主要的是又补充了一些内容。并将当时比较零碎的思想进行了一些归类和整合。希望能使参加了会议的人通过此总结得到更多的内容。没能参加会议,但对此感兴趣的人能通过这个总结对此次会议及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一、 引言1. 有关会议:首先由我说明本次会议与10月10日召开并非特意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同时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10月19日即鲁迅去世的日子,故同时纪念其逝世65周年。然后,由我说明本次会议不为找到一个什么答案,只为通过交流获得认识、思想上的进步和提高。2. 纪念鲁迅的意义:纪念鲁迅对于我来说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我敬仰他,喜爱他,因为剖析鲁迅就是剖析我自己,也就是剖析所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纪念鲁迅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使大家了解鲁迅其人和其作品,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以致现实的状况,给自己喜欢或不喜欢鲁迅一些更充分的理由。3. 我们是怎样认识鲁迅的: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第一次接触鲁迅大抵是在课本上,也有少数人可能在之前就接触过他的作品。并且,伴随着鲁迅名字的出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称谓也就出现了,这就使我们在还未了解他的时候就被强行输入了这种高高在上且不可打破的关于鲁迅地位的认识。鲁迅的文章也是近乎于强迫输入给我们的,偏偏他的文章不受儿童的喜爱,却又要背诵,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对鲁迅失去了好的印象。4. 喜不喜欢鲁迅: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恐怕各有各的答案。有不少人表示敬佩他的思想,但不喜欢他这个人。这种看法在我们中间似乎是主流,像我这样即喜欢他的思想又喜欢他的为人的人是很少的。我对主流的看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有人对他的思想表示不屑,那么我是一定会与他争论一番的。在这个问题上,不需要统一,我的意思就是:不要否定以后你喜欢上他的可能性。人永远不要把话说到未来还很绝对,任何一个现在不喜欢甚至憎恨鲁迅的人,都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领悟并喜欢上他。引文:我想,今天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大概也与当年我认为鲁迅的小说“一点也不好看”一样吧?我不知道我们这代人中有多少就是因为少年时代与鲁迅作品这么一段“不愉快”的合作而终生不堪鲁迅作品的——我自己真正喜欢鲁迅,那是在念了大学之后的事。记得萧伯纳说过: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莎剧的结果。林语堂也曾讲:“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养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养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毙。河流过了矶谷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而是顺流而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见其《论读书》)。”如果我们在中学甚至小学时代就能读懂鲁迅喜欢鲁迅,那我们长大后,还有什么样的书可以供我们阅读供我们喜欢呢?——孙玉祥《喜不喜欢鲁迅》评语:通过作者的经历,我们至少不必再为读不懂他而担忧了。二、 鲁迅的生平、经历:1. 生平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笔名。浙江省绍兴县人。著有《鲁迅全集》。2. 一生经历:详细内容请见王晓明所著之《鲁迅传》或鲁迅年表。因为会议时间有限,我只按照一份比较简单的年表,结合我的记忆,给大家做了比较充分的介绍。由于内容较多,故不纳入本总结,望见谅。在此我特别强调要读一读王晓明所著之《鲁迅传》,这本鲁迅的传记是我以为写的最好的。我是饱含激情读完这本传记的,感触颇多,希望大家都能读一下。现将其《序》置此:为鲁迅写一部传,一部凸现他精神危机和内心痛苦的传。是我久蓄于心的愿望。我曾经那样崇拜他,一直到现在,大概都没有像读他这样,认真而持续地读过其他人的书。书架上那一套淡绿色封面的《鲁迅全集》,大多数分册的书脊,都被我摩挲得裂了口,我生长在那样一个荒谬的年代,今天的年轻读者也许想象不到,我十六八岁的时候,唯一可以自由阅读的非“领袖”著作的全集,就是《鲁迅全集》偏那里面的思想是如此深刻复杂,文字又那样生动有力,它们自然会深入我的灵魂,在我的意识深处沉淀下来。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只要有什么事情强烈地触动我,我就多半会想起它们。譬如,从稍懂人事起,我在生活中几乎随处都感觉到人民的盲目和愚昧。种种大的事情且不去说,就是走在街上,也会看见歹人白昼作恶,周围的人群中却无一人上前喝止;去乘公共汽车罢,车子还没停稳,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已经一哄而上,将下车的老妇人挤得踉踉跄跄。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鲁迅那些刻划“麻木的国人的魂灵”的小说,想起他那“愚民的**”的论断,无论是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工厂做工,从广播里听到那些可笑的政治宣传,禁不住心生厌烦;还是八十年代以后,我开始在大学任教,惊讶于知识界中竟有这么多卑琐、狭隘、懦怯和无耻,戏都会记起鲁迅,记起他对形形色色的愚民术的憎恶,记起他那句“中国其实并没有俄国之所谓知识阶级”的沉痛的告白。不用说,我选择文学批评作自己的职业,那样忘情地与人议论社会、民族和人生,甚至被若干年轻的学生讥为“理想主义”,也正是因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一类的誓词,在我心头回荡得太久了。有时候,我甚至在文章上不自觉地摹仿鲁迅,竭力显出一脸严峻的神色,那就不单是在看待人世的眼光上以他为师,而且在面向人生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期望上,都下意识地与他认同了。时间飞快地过去,人生体验不断增加,我现在对鲁迅的看怯,自然和先前大不相同。从他对阿Q们的居高临下的批判当中,我愈益体会出一种深陷愚民重围的不自觉的紧张,一种发现自己的呐喊其实如一箭射人大海,并不能激起些微浪花伪悲哀:从他对历代**统治者的轻蔑背后,我也分明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一种意识到思想和文字远远敌不过屠刀和监狱的沮丧;从他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吕纬甫、魏连曼一类颓唐者的剖析当中,我更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深刻的失望,对心中那挥赶不去的“鬼气”的憎恶;从他那强踊:不舍的社会斗士的姿态背后,我还看到了深藏的文人习气,看到了他和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难以切断的血缘联系。他写过一篇题为《论睁了眼看》的文章,断言“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一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因此他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可是,我对他的了解越是深入,就越禁不住要认定,他自己也并不能真正实践这个呼吁,面对自己处处碰壁,走投无路的命运,他就不止一次地发生过错觉。这也难怪,一个人要直面人生,也须那人生是可以直面的,倘若这直面竟等同于承认失败,承认人生没有意义,承认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必然要沉入绝望的深渊,等待无可延宕的毁灭棗你还能够直面吗?不幸的是,鲁迅恰恰遇上了这样的人生,他自然要发生错觉了。孜甚至想,能够懂得这人生的难以直面,大概也就能真正懂得鲁迅了吧。我不再像先前那样崇拜他了,但我自觉在深层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上,似乎是离他越来越近;我也不再将他视作一个偶像,他分明就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在深重的危机中苦苦挣扎。鲁迅屡次说,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尽早被人遗忘;在一封给青年朋友的信中,他更说,倘若有谁以他为是,他就会觉得悲哀。他辞世已经五十年了,他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却还存人与他共鸣,以他为是,他若死而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地球已经跨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类生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危机取代旧的危机,新的蓝图取代旧的蓝图。可是,就在这样的时刻,依然有人一一绝不仅仅是个别人棗对鲁迅这样一位半个世纪之前的“绝望的抗战”音发生强烈的兴趣,甚至愿意引他为同道和先驱,这又是怎样可悲悯的事情!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我才格外认真地来写这一部鲁迅传,写下我所理解的他的一生,也写下我这理解所包含的种种的共鸣。或许这样的写作本身,已经不止是指向他人,也同时是指向自己?或许我最后写下的,已经不止是对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理解,也包含对我自己和这个时代的理解了。——王晓明《鲁迅传·序》评语:鲁迅的人生是无法直面的人生。我喜爱这篇序里的每一个字,不再多说。三、 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他身边的人:鲁迅比孙中山小15岁,比胡适大10岁,比**大12岁。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死后一年,抗日战争即爆发,跨越了近代中国历史中最黑暗和波澜的时代。鲁迅视瞿秋白为知己,并留下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字句。我以为,鲁迅这样一个人,能这样评价另外一个人,是不容易的。他能找到知己,也是幸福的。鲁迅赞扬过的人主要有胡风、冯雪风、丁玲等,这些人在后来的新中国都遭到了打击。引出一个课题:**心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他曾多次称赞鲁迅,却又亲手操办攻击了鲁迅所赞扬的人。引文: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评语:在这次文艺方面非常重要的讲话上,**多次提到鲁迅。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他用无产阶级的轮调诠释了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新民主主义论》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1937年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后又于文化大革命时说过类似的话。鲁迅骂过的人主要有:章士钊、梁实秋、周作人、胡适、杨荫榆、张春桥等。引出一个问题:鲁迅的“骂人”。鲁迅一生的很多时候,都是在与骂人和被骂中度过的。这因为他的思想与当时不少人有冲突,也因为他的性格,容易感情化,心中留不住东西,总想一吐为快。同时,他的骂人又很有水准,并不是只会说“混蛋、他妈的”一类的粗语。而是在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骂出了一般骂人以上的东西。是有理有力的骂人,而且多以杂文形式出现,有如匕首一般,锋利、短小,直刺敌人要害。引文: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像都倒过一点霉。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但鲁迅在骂他时只是痛恨他为虎作伥,并不知道他后来充当特务或者想篡党夺权。平心而论,鲁迅骂人,常常对事不对人,骂过就算,并不记仇。他骂的,常常是深及国家存亡、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而形态上却是与个人论战。不在那个时代,难以体会其苦心,难以理解那是在国民党反动高压政策下与反动派斗争的不得已的巧妙战法,目的是保存自己。所以,他也有骂错人、骂过火的时候。我们今天看来,就觉得他好像有点过分。——萧雄《走近鲁迅》评语:对鲁迅的骂人做了分析,并结合了当时的环境。像鲁迅这样会“骂人”,并把它诉诸文字,说明了鲁迅是非之心不泯,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并且不虚伪,不造作,敢说敢骂,其实还是十分可爱的,鲁迅说:“我想,骂人是中国极普通的事,可惜大家只知道骂而没有知道何以该骂,谁该骂,所以不行。现在我须得指出其可骂之道,而又继之以骂,那么,就很有意思了,于是就可以由骂而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的罢。”(《集外集拾遗·通讯(复吕蕴儒)》)鲁迅的“骂人”文章不仅指出了种种之可骂,并继之以骂,而且挖掘出了“骂”以上的文化意义。有那么一些文字上温柔敦厚的人也骂人的,因为他们也知道这是极普通的事。他们与鲁迅的不同,就是没有把骂人的内容写成文章,背后骂起来,也许比鲁迅还要声色俱厉哩!这是一种区别。还有一种区别是,只是骂人,没有“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就是说没有形而上的文化的东西,虽然写成了文章,那骂人也仅仅是骂人了。——房向东《鲁迅和他骂过的人》评语:可见鲁迅骂人的高明之处和值得敬佩之敢说敢骂、敢爱敢恨。牛璐同学提供的材料《鲁迅——二十一世纪不能淡忘的精神旗帜》,由于比较长,故不在这里转载了,欲查看者请到网上或中国青年报查阅。四、 鲁迅的作品、藏书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1. 鲁迅的诗歌:鲁迅诗歌几乎全部是格律诗,语言中用典、用故也很多,这些都体现了他传统的一面。在此,我介绍了两首诗:《自题小像》和《自嘲》。21岁作之《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事,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之后,我对这两首诗做了解释。并一起讨论了《自嘲》中第三句与其它三句在感**彩上有些不同的问题。因为有人说,只单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