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谈鲁迅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作者:何人我 E-mail:wwwwzf@
最近关于鲁迅先生的评论是越来越多了.谈得最多的是他老人家的精神究竞还要不要保留.保留下来又是采用何种方式去继承这种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思想史上的难得的精髓。其实我想我们这些人坐在电脑前随心所欲的说说鲁迅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又有谁想过他当年的处境?即使有人说他也是住在当时世界三大名城的上海的一位知识分子,给他扣上了一顶“资本主义文人”的头衔;虽然有人说他“也是一个品德极其恶劣的人”,“对不合自己的意的事情就破口大骂 ”,更有人说他对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的生活并不曾抱有很高的评价,而且还对他的文学作品也提出了很多的驳论。说他的文字不精,用词不准。但我想,这些评论都是过于苛刻与荒唐的。如果说他也是当年上海滩上的一个住在高级公寓时的文人,那就证明了他是一个劣性十足的人,那么,只有那些终日“下乡”“采风”的墨客们才算是最好的了文人了?怪不得现在有那么多的人要出国去了。原来他们出国不但可以为自己找一份好的工作与得到其它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好处外,还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好文人的名声。住在高级公寓里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品德与情操完全**的人。试想下,如果当年中国的文化革命(不是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都要由那些源自最基层的劳苦大众来完成的话,那就与整个人类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的演化一样,将会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史啊?我们所敬仰他,更要把这点看清楚。一个人能有这样的魄力,突破重围,敢为世人开辟一个全新的视野,为后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他的品德算不算高呢?我们谁都知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是偏偏有许多的好事之徒爱把这两样事物放在一起来讨论,讨论也无伤大雅,可最后的结论却是近乎荒谬的,就如同当年的那位前清儒士,把西洋的镜子中国传统的铜镜一般据说是极其认真的比较之后,还是认为中国的铜镜好,愿用国粹,而不取外人之长。这不能不算是中国人的一大缺点。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评论鲁迅先生生活态度的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说只有穷人才能谈正义,只有平民才能去革命?我本人并不富裕,却也决不会去找一个与陶渊明一样的地方住下来,然后再“悠然见南山”;更不会象曹雪芹那样的“举家常赊”,却嗜酒如命,以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来。那样的作品虽然有时也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可我认为那并不是我们所可取的。再说,我们的理想也是要让人人都富有起来,如果崇尚那样的话,那我们的文学将是一无所用,浮而不实。同样,对鲁迅先生的生活也用不着用一种历史考据的态度来评价。他并不离我们遥远,用不着学着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态度来考证他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了,如果有谁真的要这么做的话,那我想请他去找鲁迅的后人了解下再来发表评论好了。先生常自嘲自己是一个深受旧社会影响的人,也有当时社会的许多不好的劣性,并且还自喻脑子中有“阿Q ”的那点遗根。这是一种大胆的审视自己的态度。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态度还是持肯定的。可我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人用这点来攻击他!一个人能有什么最可贵呢?那就是对自己清楚的认识与对社会责任的极端负责。鲁迅没有把自己说成一个完人。并且还奉劝社会上的青年不要向自己学习。因为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精神与道德也应该与社会同步的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上的人,老是沉醉在旧思想、旧行为的束缚之内,那这个社会 将是无法拯救了的社会。所以他并不鼓励人们把他当成新的崇拜对象(虽然当时对他的崇拜也只是少数人范围之内)。如果就凭这一点来证明他的学说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话,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可以拿去借签与学习的呢?无论怎么说,我们也决不能把他的精神当作是一个社会无赖的话,那我们将是一无可学的了。那样的悲剧更是令人担忧。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身上能学到全部的知识,可也不能挑剔个人的学识,只学那些大方之家的学问,而无视那些蕴含在大众之间的博大精深的知识。孔夫子的话还是有几句有道理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鲁迅,也不能是一概的模仿,而是要把他的好的一方面的精神学到。即使有不好的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发掘其错误的原因。那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文明不断的向前发展。说起孔夫子,我想起了某位在文人也是关于鲁迅的一篇文章,他说现在中国的大地在无形之中,已经有了一座与孔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近关于鲁迅先生的评论是越来越多了.谈得最多的是他老人家的精神究竞还要不要保留.保留下来又是采用何种方式去继承这种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思想史上的难得的精髓。其实我想我们这些人坐在电脑前随心所欲的说说鲁迅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又有谁想过他当年的处境?即使有人说他也是住在当时世界三大名城的上海的一位知识分子,给他扣上了一顶“资本主义文人”的头衔;虽然有人说他“也是一个品德极其恶劣的人”,“对不合自己的意的事情就破口大骂 ”,更有人说他对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的生活并不曾抱有很高的评价,而且还对他的文学作品也提出了很多的驳论。说他的文字不精,用词不准。但我想,这些评论都是过于苛刻与荒唐的。如果说他也是当年上海滩上的一个住在高级公寓时的文人,那就证明了他是一个劣性十足的人,那么,只有那些终日“下乡”“采风”的墨客们才算是最好的了文人了?怪不得现在有那么多的人要出国去了。原来他们出国不但可以为自己找一份好的工作与得到其它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好处外,还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好文人的名声。住在高级公寓里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品德与情操完全**的人。试想下,如果当年中国的文化革命(不是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都要由那些源自最基层的劳苦大众来完成的话,那就与整个人类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的演化一样,将会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史啊?我们所敬仰他,更要把这点看清楚。一个人能有这样的魄力,突破重围,敢为世人开辟一个全新的视野,为后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他的品德算不算高呢?我们谁都知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是偏偏有许多的好事之徒爱把这两样事物放在一起来讨论,讨论也无伤大雅,可最后的结论却是近乎荒谬的,就如同当年的那位前清儒士,把西洋的镜子中国传统的铜镜一般据说是极其认真的比较之后,还是认为中国的铜镜好,愿用国粹,而不取外人之长。这不能不算是中国人的一大缺点。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评论鲁迅先生生活态度的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说只有穷人才能谈正义,只有平民才能去革命?我本人并不富裕,却也决不会去找一个与陶渊明一样的地方住下来,然后再“悠然见南山”;更不会象曹雪芹那样的“举家常赊”,却嗜酒如命,以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来。那样的作品虽然有时也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可我认为那并不是我们所可取的。再说,我们的理想也是要让人人都富有起来,如果崇尚那样的话,那我们的文学将是一无所用,浮而不实。同样,对鲁迅先生的生活也用不着用一种历史考据的态度来评价。他并不离我们遥远,用不着学着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态度来考证他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了,如果有谁真的要这么做的话,那我想请他去找鲁迅的后人了解下再来发表评论好了。先生常自嘲自己是一个深受旧社会影响的人,也有当时社会的许多不好的劣性,并且还自喻脑子中有“阿Q ”的那点遗根。这是一种大胆的审视自己的态度。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态度还是持肯定的。可我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人用这点来攻击他!一个人能有什么最可贵呢?那就是对自己清楚的认识与对社会责任的极端负责。鲁迅没有把自己说成一个完人。并且还奉劝社会上的青年不要向自己学习。因为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精神与道德也应该与社会同步的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上的人,老是沉醉在旧思想、旧行为的束缚之内,那这个社会 将是无法拯救了的社会。所以他并不鼓励人们把他当成新的崇拜对象(虽然当时对他的崇拜也只是少数人范围之内)。如果就凭这一点来证明他的学说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话,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可以拿去借签与学习的呢?无论怎么说,我们也决不能把他的精神当作是一个社会无赖的话,那我们将是一无可学的了。那样的悲剧更是令人担忧。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身上能学到全部的知识,可也不能挑剔个人的学识,只学那些大方之家的学问,而无视那些蕴含在大众之间的博大精深的知识。孔夫子的话还是有几句有道理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鲁迅,也不能是一概的模仿,而是要把他的好的一方面的精神学到。即使有不好的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发掘其错误的原因。那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文明不断的向前发展。说起孔夫子,我想起了某位在文人也是关于鲁迅的一篇文章,他说现在中国的大地在无形之中,已经有了一座与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