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讨论交流会”总结(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子牛”就等于从具体语境中抽离,都断章取义之嫌。2. 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鲁迅一生著有杂文六百多篇,超过一百万字,是他思想的凝结,也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不可不读。鲁迅的小说皆为中短篇幅,且不少难于理解。鲁迅的散文形式多样,有的类似诗歌,有的类似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寓意深刻,均值得一读。推荐阅读作品:小说:《彷徨》、《呐喊》;散文:《野草》;杂文:哪个集子都得选着读一读。鲁迅作品请见《鲁迅全集》。3. 鲁迅的藏书:鲁迅的藏书近万余册,其中不少是装订的古籍。足见其阅读量、阅读范围之大。鲁迅儿时有机会读一些野史、杂记、小说等非正统教材是对他有很大启发的。而后的《天演论》也使他接纳了进化论的思想。4. 在文学上的成就: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与胡适等共同进行文学革命,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四百余万字的《鲁迅全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优秀作品。以上成就,使得鲁迅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 对鲁迅的评价、研究:1. 评读鲁迅文章精选:我好像突有所悟:读鲁迅,是需要灵魂的“相遇”的。他不是可以推到相当的距离外,作纯客观的“研究”的对象,让你支解分离的;他要进入你的内心,要你也进入他的内心,彼此纠成一团,发生灵魂的共振。否则你永远接近不了他,永远也读不懂他。而灵魂的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要建立在相似(相近)的“体验”的基础上。不仅是人生的经验、阅历,还要把这外在的经验上升(转化)为个人主体生命的内在的体验,同时伴之以一定的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自省(自我灵魂的震动),从而进入精神的深层面,灵魂的相遇正是、也只能是发生在这个领域。——钱里群《鲁迅是谁》评语:其实,想深入了解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灵魂的相遇,心灵的相通。而对于鲁迅这样一个从外面很难深入进去了解的人,就更需要这种内在的、内向的沟通和认识了。我以为我曾多次达到过这种境界,这也给我这样并未将《鲁迅全集》读过若干遍的人称了解鲁迅一个借口。我们看到鲁迅的多疑与尖刻,又看到了鲁迅的诚挚与坦荡。这构成了完整的鲁迅。我们更痛苦地发现鲁迅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强烈的“防范意识”,由此而领悟到《狂人日记》里“狂人”过度敏感伪精神病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者(包括鲁迅在内)精神状态的一个侧面夸大的变形的反映。是这种病态的社会环境:四面充溢着阴谋、流言和陷阱,人与人之间满怀敌意与猜疑,鲁迅精神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不得不“横站”,提防八方来敌,鲁迅之“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正是病态社会、病态人际关系对鲁迅心理、性格的扭曲与损伤,也是鲁迅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反应与反抗。——钱理群《心灵的探寻》评语:多疑、尖刻与诚挚、坦荡正是外在鲁迅的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在他的内部、在更高的层次上是可以得到统一的。这样的人原则性很强,且认识和情感波动巨大,缺乏一个中间状态。引文中所谓“狂人”似的“防范意识”,并非直接来自先天,而是外界对他的反映造成的他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状态和措施。他要时刻观察周围,防范任何可能的攻击,保持高度警惕,对反映做出最快的回击。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怀鲁迅》评语:郁达夫是那个时代里不多的能够了解和理解鲁迅的人之一,由于他目睹了鲁迅生前所得到的种种不平、打击、怀疑、陷害。在鲁迅死后,他大抵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写上面那段话的。鲁迅死后,由上万人自发前来悼念,在那个年代是少见的,因此可以看出,中国青年的希望;鲁迅的死,大抵是被拖垮的,是与黑暗斗争竭力而死,况且鲁迅一死,后继可能无人,黑暗又要占上风,中国还是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本质涉及到三个问题:鲁讯曾经努力想干什么?鲁讯到底干了些什么?鲁讯到底能给我们什么?1:鲁讯曾经努力想通过文学改造国民的素质,唤醒沉睡的灵魂。2:鲁讯结果写了大量讽刺时弊的小品文,部分因事及人,因而引起误会。3:鲁讯可以给我们以下的东西:3-1:爱心,爱护青年的心。3-2:恨心,恨保守、反动、阴谋家的心。3-3:文风,凌利的文风,简洁的语言。——《鲁迅的本质》评语:最近出了一本《网络鲁迅》,集中了很多在网络上发表、讨论的关于鲁迅的文章。这就是一篇网络上的文章,作者不详。内容很简明,三个问题提得也很好。我仅给答案做些补充,鲁迅可以给我们的东西还有: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爱和关怀;对人性、国民性分析的方法和结论;对历史、现实的研究角度;他的精神。有关评读鲁迅的文章可查阅:《鲁迅档案:人与神》、《21世纪:我们和鲁迅》、《网络鲁迅》等书籍。2.对鲁迅的研究和讨论:研究鲁迅形成了“鲁学”,就像研究《红楼梦》形成了“红学”一样。鲁迅在世的时候,没少挨骂。死后十多年,又被神化了,反差之大令人惊诧。而神化鲁迅的正是比鲁迅更加神化的**,刚才已经提到,**心中的鲁迅到底什么样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不再讨论。单说那个时代,鲁迅成了神、圣人,唯一不可以被打倒的人。《鲁迅全集》也成了人们唯一可以阅读的非领袖著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极端**、集中、压迫的时代结束了,但随之而来的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不稳定、不规则的个人化自由又使得对鲁迅的研究和讨论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两极的分化,一部分人尽管可能不再视鲁迅为神明,但也不允许他人对其提出任何批评;另一部分人则热衷于大肆攻击鲁迅,似乎批评的越恨越是自由的体现。这两类人在一段时期内进行了大量的争论,也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客观的去评读鲁迅。有关内容,可查阅《鲁迅论战风波》。直到90年代中后期,对鲁迅的研究才进入了正轨,才取得了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研究鲁迅,二是由外向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内向的研究。争论正在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得更理性、更接近。我个人比较喜欢钱里群在鲁迅研究方面做出的成果,有兴趣者可查阅他的论文。六、 鲁迅的思想和人格:鲁迅的思想和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他的行为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通过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来试图了解他的思想和人格。这部分内容是研究、讨论鲁迅的重点,刚才的“鲁迅的作品”一部分是抽象的、脱离开思想和人格的,对文学作品的介绍。其实,鲁迅的思想和人格,通过上面很多引文都可以看到了,他们的观点不少是会比我们更完整、更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妨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鲁迅,深入他的思想与人格。1. 鲁迅的思想:我个人以为,鲁迅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字。他对整个中国从历史到现实的人民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我们称作“人文的关怀”。他始终在研究怎样的人性才是完美的?他始终在考察从历史到现实的中国人的人性是怎样的?它的根源何在?他从人这个概念扩展开来,对整个文化也做了不少的阐述。他看待历史,并不去研究是哪个朝代?君主和上层阶级如何?生产力怎样?而是始终围绕“人”这个字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关怀中国的底层人民,关怀整个社会中每一个人最底层的思想、意识,综合起来,也就是中国的国民性。鲁迅的思想是代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自由、独立的思想。因此,他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是否自由和相对独立。他的论断也大都由此展开,其中重要的论断之一就是中国的历史无非两个状态:“一、想做努力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有“吃人”的历史。这些观点,始终影响着他。另外一种看待历史的观点,是经济的、生产力的观点,比如经济决定论。而上面的从人的、文化的角度去看,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也许算作唯心。然而,那个时代却有不少人都选择了后一种角度和观点,并试图从下而上的、从人的思想意识根源去改造社会。可是,历史又似乎证明了后者的不可行性,因为每一次改革似乎都是自上而下的。也正因此,凡是采取后者角度的人都发现,中国的国民性,在几千年来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过,因为它埋藏的太深,任何上面的变动都难以影响它,这点似乎也是被历史所证明的了。鲁迅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通过文学来改造国民,也正是基于了上述思想。他要改造的不是政治体制、不是经济制度,而是人,人最根本的精神;是文化,社会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当他做着这样的努力的时候,他越发的发现中国的黑暗,人心的险恶,以致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快看不出对人的关怀了,更多的只是批判。他的思想是批判的思想,也因为他的性格中批判的成分。他也发生过错乱,对未来,对国民,尽管他总强调希望是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思想中绝望的成分。著名的就是那个“铁屋子”的理论。鲁迅本是怀着爱心和坚定的信念走来的,可当他离去的时候,他变得多疑、愤愤,或许有一点迷茫。在明知没有希望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够继续的奋斗和努力,这时推动他的也许已经不再是某一种思想了,而是一种不甘、抵抗和挣扎。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造车这一切的不是鲁迅自己,而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鲁迅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思想,也他的经历不无关系。首先是他幼时的经历;其次就是到日本留学,接触西方的立场和思想。这使得他能够从更高的层次看中国,也避免了“取木乃伊的人变成木乃伊”的情形;第三就是他读过的书。当然,他的性格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的早期思想,我了解不多,不过从进化论和从医也许可看出些端倪。比较确切的是他对中国古代各流派的思想都有着较深的认识。关于鲁迅思想的具体内容,我想不须我多言,大家去看鲁迅的作品就好了。这里引几段话以供参考:“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鲁迅《热风·随感录》“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鲁迅《过客》“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郁达夫《伟大的鲁迅》注:鲁迅作品里有很多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论述,但篇幅有限,我只能选几个比较短小的。2. 鲁迅的人格:人格在这里的意思是比较宽泛的,表示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鲁迅的人格我想从以下几点展开,做一些分析:鲁迅比较情绪化和易激动。这使得他不能经常保持平静和稳定,而总要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且跨度巨大。也使得他留不住话,有什么总希望一吐为快,这也是他缺乏大篇幅的能体现他完整思想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同时,直接导致了他的偏激和极端。我向来认为,偏激和极端与错误绝对不是一个概念。鲁迅的偏激看起来有时是思想的偏激,有时是语言的偏激,然而这些的根源,我以为是性格中的情绪化和易激动,也就是性格波动较大造成的。这种偏激和极端还有一个理性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调和”,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引起注意并被接受一部分,就必须讲话说的大些、猛些、极端些,否则就等于没说,而极端些以后被接受一半就是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了。他喜好直言,敢说实话,不虚伪。如果没有这个性格做基础,鲁迅怎么能写出那么多锐利的杂文呢?这同时也是一种勇气,向周围强大的黑暗挑战和斗争就需要这种勇气。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也需要这种勇气。我对这种性格是极为赞赏的,并且始终要求自己也要说实话、真话,不怕得罪什么正人君子之流,亦不怕揭穿身边或自己的黑暗。而只看重正确与否,利弊之大。我想鲁迅也是这样的,只要想到了就敢于说,不怕错。认为对,就敢于坚持,不怕争斗。并且不服输,不怯懦。提到勇气,除了上述斗争和坚持的勇气外。鲁迅身上另一个重要的性格就是无情剖析的勇气。剖析中国的人、文化、社会、历史、现实。除此以外,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剖析自己的勇气。一个人想深入的认识他人、认识更多的人,就必须先从认识自己开始,把自己当作人心的试验品。通过剖析、检验自己,来体会别人,体会整个文化。我想,鲁迅的一些关于文化和国民性的认识,都是来自与他自己的。有时,他会以小说的形式来讲述自己,有时干脆直截了当的剖析自己。这种勇气绝不是人人都能有的,而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勇气,那么在做人上,他已经获得了胜利。上面提到的不服输、不怯懦也就是没有奴性。奴性是中国人的病根之一,是国民性中最大的劣根性,是千百年来都存在的东西。而鲁迅没有,丝毫的没有。这与他心中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鲁迅的这种独立性,才能使他没有成为“木乃伊”,没有被中国的文化所同化,才能使他站在更高的层次看中国,才能使他获得那样精辟的思想。鲁迅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这种人如上所说是缺乏一个中间状态的,符合他的原则,他表现出一个状态,不符合他的原则,则表现出另一个状态。这也就是外在的两面性,内在而言,就是原则性。看一个人,要综合的、多角度的去看,看鲁迅也一样,我们要把上述这些人格结合起来并努力内化,想象这样一个人的状态是怎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他、了解他。七、 关于忘记鲁迅及现实的问题:1. 忘记鲁迅?按鲁迅本人的遗愿,他的希望是“赶快收敛,埋调,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很抱歉的是,我没能忘记鲁迅,不是别人不让我忘记,而是我自己自发的或者说现实的状况使我忘不了他。忘不了他的教诲和经历,毕竟我与他的性格、思想和经历都有一些相似,毕竟现实并不令我这个批判意识同样很强的人有多少满意。又何止我一人?网上天天都有讨论鲁迅的文章,学者们还在不停的研究鲁迅……他希望自己被忘记,我以为实质上是希望黑暗过去,因为黑暗过去了,人们很可能就不需要他的思想了。可是,黑暗过去了么?没有;他的思想过时了么?也没有。所以,我们还需要鲁迅,需要记着他。2. 现实的问题:现在与鲁迅那个时代,有了太多的不同,在此我不对历史做更多的阐述。我只想说:尽管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中国人的劣根性又改变了多少呢?中国的文化又前进了多少呢?社会的潜在危机又有多少呢?每一个问题都是那么的庞大和沉重,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不会令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感到满意。黑暗和丑恶仍然存在,且力量不小,但与以前相比,它变得更狡猾,更隐秘。所以,这个时代还是需要鲁迅的,因为他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现实并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继承他的一些思想,努力为中华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公元2001年10月13日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