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蓝蚂蚁心态

蓝蚂蚁心态(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那个伟人鲁迅还没有诞生,还是那个俗人鲁迅在心灵的泥沼中挣扎,不管后丗的膜拜者怎么美化,用了多么巧妙的词语为他转圜,事实终归是,他躲在绍兴独善其身,只是在辛亥起义确实成功后,才率领学生们上街欢庆光复。

    这个时期的鲁迅的人格状态难于避免是萎顿的和有缺陷的指责,他置母命于个人幸福之上,与朱安结婚,却终身不与她同居。延续大半生的性苦闷大概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他不能真实地对待个人的**,他的人格还没有坚韧到能够捍卫自身权利的地步,这同少年时代经受的家道变迁合在一起,造就了他日后阴郁的性格。他若有志于改造落后的国民性,首先面对的敌人乃是自己。伊沙说的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一部分该是他从自己身上发现的。

    辛亥革命改变了鲁迅的命运,靠走后门,他由绍兴调到京城做教育部 事,这个官职,非常类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角色。他在残卷古碑中消磨生命,也打熬着师爷兼历史家的眼力,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把他拉入了激荡的文坛,他的文学天才打这儿才得以喷薄而发,现代白话小说的历史从他笔下开始,他一生的历史地位似乎奠定了,然而,他的人格演进之路这时候才真正开通。他是五四个性解放的鼓吹者之一,又是它极大的受益者。在时代的狂飙急流中,鲁迅心灵的皱一扫而空,过往人生的被动状态也宣告终结,时势放任他尽情地享用厚积薄发的妙处。这是他一生最轻快滋润的岁月,它以鲁迅最终赢得了月亮的爱情而收尾。就在这段岁月里,他作出了选择,要与清末民初长作看客导致的人格萎缩决绝,走上梦幻中的"真的猛士"之路。他要直面人生,愿意为此担当责任,从〈纪念刘和珍君〉开始的抗争,即是明证。

    蒋介石发动的对**人的横暴屠杀,激起了历史上最坚韧的军事反抗,也全面唤醒了鲁迅的良知。他第一次主动出击,步入了道义斗争的前沿。他在文字中以政府的反对者身份出现。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人权保障同盟后,一生中真正的考验到来了,这是死神的考验。先是人权同盟的秘书杨杏佛被刺,传说中下一个轮到的,将是鲁迅,或者是林语堂。鲁迅没有接受许广平和友人们的劝告,照样前去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出门前,他放回口袋中的钥匙,以示不作回来的打算。那一天,林语堂没有出席。平日上街,许广平总被推到街道对面走,因为鲁迅并不希望在随时可能发生的暗杀中牵连妻子。以后,他的学生柔石等五位作家又惨遭枪杀。这一切危险,都挡不住无所畏惧的哲人用笔作狮子吼。伟大的具有英雄美学意义的人格,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诞生的。我们所读到的那些臻于化境的杂文,就是从这个臻于化境的心灵里流淌而出的。

    三十年代的鲁迅对看客心理抨击甚力,他是最有资格做这事儿的,但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曾有漫长岁月,鲁迅曾是被迫的看客之一。人类心灵中时常发生的怯懦,应该得到我们的正视。壮烈如文天祥,也曾在狱中设想保全名节回乡归隐;英勇如彭德怀,在作湘军间谍被捕入狱后,也曾在毒打中想说出真实身份一死了之,只是先熬过今天,明天再说。横空出世如**,也在与世长辞之前,淌下留恋尘丗的泪水。所以,人类的软弱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到了对人性的丰富复杂多变有这么深厚洞察的今日,还有人封另一个人为"牛B了一辈子"的天人,这也太不真实了点儿。

    伊沙曾自诩为中国的"后现代",看他在一个并非高不可攀的偶像面前,完全丧失了判断力,让我对他的后现代产生了怀疑,一滴血,足以化验出一个人的大半儿基因。如果他叫"后现代",那么,中国一千多年前的禅宗都可以叫"后宇宙"了,他们那时候都已经知道了,"见师杀师,见祖杀祖,见佛杀佛",这才是真正的牛B。(顺便说一句,那个编辑〈书刊导报〉的沈浩波,倒的确有点酷,他能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大发抨击他的哥儿们的文章,在国内端的少见,不过他搞的那?“70后",也太不上档次了,靠那出名,终归会竹蓝打水一场空,不信等着瞧。)

    鲁迅小说的成就,也远被高估了。除了〈阿Q正传〉,其余都是一些习作,由于鲁迅老辣深刻而被罩上了虚幻的光环,它们大都有主题先行概念化的嫌疑。再拿〈阿Q正传〉来说,就算充任"世界级"的大作吧,又能好到哪儿去?其实鲁迅对自己的小说是有一个清醒的评价的。那是在他拒斥诺贝尔文学奖话题之后,他说过,不信我们随便找一本西方小说,那里面的描写,是我们能达到的么。后期鲁迅不写小说只写杂文,原因也很简单,江郎才尽。

    鲁迅是否应该为文革的过激负有责任?我看很好判断,你只要看一看当下中国文坛那些言必称先生如何的鲁迅研究家和鲁迷们,比如张某某,汪某某,王某某,等等,哪一个不是具有偏执狂情结的二球?"一个也不宽恕",这句反人类文明、与多元时代相悖的名言,居然被专家们公然到处传扬,可以想见鲁迅的激进主义毒素之深。说它与文革那套无关,鬼才相信。

    还有一桩著名的虚拟实验:假如鲁迅活到了解放后,最后结局将如何?过去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他过不了反右那一关。现在我不这么看了,那样未免太小瞧了**。我倒是想到了更乐感的可能性:以鲁迅对待论敌梁实秋等人蛮不讲理的霸权话语来看,如果他得了势,多少梁实秋、徐志摩、梅兰芳式的人物的日子不会好过,一个导师就够受的了,何况再来一个。以他对待苏联一贯的轻信来看(李大钊也是这样,他对西方关于克格勃镇压旧知识分子和贵族的报道,打死都不相信,倒是陈独秀较为冷静),1958年,他会和**及钱学森一道,为亩产十万斤作权威性论证。这后一种,比前面的一厢情愿可能性更大。

    谢有顺一贯自诩站在自由主义一边,但正如圣经上所说的,你们的心灵固然愿意,但你们的**却经常软弱。这一代人,不见得就有彻底摆脱蓝蚂蚁心态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