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蓝蚂蚁心态

蓝蚂蚁心态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飞熊

    从朋友那里,我读到了《阅读导刊》第22期,办的真不错,花花绿绿的。其中第15版有三篇美文,乃是三位当今天下少年名士,为吟唱他们心仪的精神偶像鲁迅所作。那文章的气势果然不凡,不过,我却从中读到了一股腥鼻的"蓝蚂蚁"气息。

    这三篇美文透露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资讯:那个毛时代强制进行的、新时期又为文化精英主动趋从的对新圣鲁迅的膜拜,终于传到了今日文坛上最具前卫性的一朝,他们扯着衣角,作出了并不排斥传承道统的模样,在左和右貌离神合的嘈嘈切切声里,加进了他们的清丽合唱。请听,"真正的先见",谢有顺如是感叹。"牛B了一辈子"的"天人",乃是伊沙的后现代表达。这些天籁之声具有标识性的意义,它见证了,一樽极具本土风韵的文化"关公"神像,业已悄然来到我们中间,它以信仰所特有的催眠方式,暗示下一代(70后和新新人类):跟着走吧,来,大家一起领会先生的教诲----救救孩子!

    也无从考证,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一种民间契约式的游戏规则无形中被立下了:和尚摸得,阿Q摸不得;连毛都可以批评,连耶稣都可以戏 ,惟独鲁迅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自发性地捍卫新圣的不可侵犯性的,主要是文坛靠研究鲁迅起家的一拨子人,从他们身上,我们领略了西方式利益集团的作为。你要是骂骂鲁迅试试,我的妈也,天都会塌下来,左和右总动员,不约而同相率鸣鼓而攻之,从反军阀**到反奴性,从引证马克思到引证哈唯尔,金属般坚硬的字词句如集束炸弹般嗖嗖飞过来,其势足以吓破勇者的胆。曾有几位年轻小说家戏称了"鲁货",骂了"乌烟瘴气鸟导师",《南方周末》(那可是天下第一牛B的思想媒体哟)的鄢先生马上站出来指斥他们"桀犬吠尧"什么的。这种缺氧态势被作秀高手王朔(他的小说写的可真臭的)觑破了,好好地利用了一把,今年开春他佯狂对鲁迅挑刺儿,果然被这厮算计中了,《南方周末》拿出了一个版面来卫道,让双方都因此而火了一把。知名鲁迅研究专家林先生在上面推出了一个阵容庞大的排名,意思是明摆着的:你们看哪,那些侮辱鲁迅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你想站进去么?这个排名颇得十次路线斗争排行榜的神韵,不愧是毛时代过来的人所为。从鄢、林二先生章句的骨缝里,我读到了无?“强制"二字,它们都像铁一般冰冷,内中凝聚着强悍的逻辑,那就是:你敢说鲁迅的不是,我就把你驱逐出正面人物圈层,通过揭破你侮辱新圣的劣行,让天下清议臭死你。举世皆知,两位先生自动排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我却越来越觉得,他们更象是新左,不然他们怎么如此痴迷于独断主义而不悟?转个弯儿,我也能理解他们:他们和搞**的与反某某的,那一代人哪,不仅呼吸着同一片空气,而且接受了同样的阳光雨露滋润。如果缺乏自省,率性而为,他们又能走多远呢?

    按第三代传人谢有顺的说法,那些人对鲁迅口诛笔伐,是由于对鲁迅完全缺乏了解的缘故。那么,让我们来比试比试,对于鲁迅,谁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说,谁更愿意正视事实?那个第三代传人名叫伊沙的说,"鲁迅为人牛B了一辈子",这是不真实的,真实的历史记载的是,鲁迅曾经有漫长的很不牛B,很平俗,甚至可以叫做很萎缩的时候。他的牛B是后来才打熬出来的。就是打熬出来了后,也没牛B到哪儿去。伊沙还说,鲁迅真乃天人,天生此才给我蒙昧中国。这就更离谱了。甭说鲁迅自己开蒙有个过程,就是后来,他还在某些方面,处于蒙昧之中不能自拔,那些方面可真是要命。

    留日求学时期,鲁迅是反清游行中一个打头扛旗的角色,人称拼命三郎,不过那是在日本,没有多大风险。当时有很多学生加入了同盟会或者其他反清秘密组织,而鲁迅却未见有这方面的记载。同盟会曾在激进学生中秘密招募暗杀者,鲁迅因为前一阶段的出位表现,被大腕儿们找去要求加盟,结果鲁迅拒绝了,理由是家有老母。我赞成鲁迅的选择,要是放在我身上,我也不会答应,那时候暗杀基本上是有去无归,假如我够胆的话,我更倾向于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斗争方式。再说,本来这种事就应该寻求"自动报名",动员人家去作"死士",这种方式太不地道,有悖于人的生命尊严。鲁迅的自爱是无可指责的。但他除了履行保存自己的天职外,并没有退一步选择其他对敌斗争的事业,而是回家供奉老母去了。这时候鲁迅的表现就很平凡,很良民,一点儿也不牛B。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人人都去打枪。但文人如陈独秀也不是一个打枪的角色啊,在革命的文斗之路上,他干得蛮欢的。岳王会是他组织的,暗杀团他也参加了,为革命东奔西走,几次险些丢了脑袋,如果说谁牛B的话,我看这才叫牛B。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把他在五四前后的创作和文化活动称作为"听将令",将者何人?陈独秀也。以鲁迅这样的性格,要让他自发地服从一个人,恐怕不容易。在他对于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钦服中,应该有很大的成分,是因陈在辛亥前后的作为而生(事实上连蔡元培、李大钊也是如此),他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后,鲁迅却对陈独秀很不感冒了,起因也和前面的一样,只不过结论相反而已。根据当时所占有的资讯,鲁迅认为陈独秀在蒋介石的白色恐怖面前怯了场,而拉起枪杆子与蒋介石进行殊死搏斗的朱毛红军,才是他的真爱。在从冯学峰那儿听到了朱毛转战史后,鲁迅曾酝酿着要把它写成小说,惜乎未能如愿。喜爱硬汉子,是他与世人共同的美学倾向。

    在从日本回国后的初期,还有一段办文学刊物未成的过渡,我们可以用很雄壮的词儿来描述这些平凡事儿,比如说,鲁迅选择了拯救国民灵魂的道路,虽不是第一线,也可以理解,因为总得有人处在第二线呀。办刊的事情泡汤以后,他便回家乡养母兼教育救国去了,这样当然很人性,也很聪明,但在那个乱丗,就很一般,有看客的嫌疑。这时候,他的灵魂与他的状态是相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