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念 鲁 迅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并给我同一时代喜爱鲁迅的年轻朋友凌 霄
我对鲁迅先生带着敬意的偏爱,是我的家人和朋友都知道的。他们常取笑我“生不逢时,恨不早生七十年,得投鲁迅门下”。我往往只一笑置之,就算默认吧!
然而先生是去得太早了!他一生为中国寻找出路而耗尽了心血,新中国的成立,他却等不及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鲁迅研究专家夏明钊先生说:“每每想起鲁迅只活了56岁,就总不免引起我一腔悲愤来;却又想,这于鲁迅也许更合适:他也确实需要休息了!”
的确,先生的一生是太苦、太累了。他几乎是为永无休止的工作累死的。只因为他太认真了。夏明钊说:“鲁迅曾这样评说韦素园:'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么?至少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说的是韦素园,其实,何尝不是鲁迅夫子的自道?”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和社会改革固不必说,他对于青年的爱,则尤其表现着他舍我的认真。这些事迹,每每令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他的生活是异样的清苦和节检的,省下的钱大半都帮助了有困难的青年。有一次帮助李霁野交学费,借给李近百元,李数次还他钱,他都因李霁野并无余裕而不肯收,后来终于还给他时,鲁迅先生竟写信表示感谢。
除了金钱上的资助,在生活上他也无微不至地关怀着青年,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有人说:鲁迅是一个红烛,为了照亮别人,帮助别人,只有流血,没有流泪。先生对于青年的教导和帮助,不但在精神上,物质上,而且几乎是贡献着自己的血肉的!李霁野访问鲁迅的时候,曾“见他神色不好,问起来,他并不介意地回答:昨夜校长虹(即高长虹)的稿子,吐了血。”尚钺在《怀念鲁迅》一文中说道,鲁迅已经病了两三天,仍一个字一个字地校稿。我看着校样,先生对于我们这辈青年负责的精神,是深深地使我感着痛苦了。我从来不曾校对过,现在看见这个校样,使我知道了,我的潦草的字体是如何经常在苦恼着'手民'和先生,消磨着'手民'和先生的宝贵生命和时间。但先生从未向我吐露过半句要我把字体写得整齐一点,或把稿子重抄一遍……”又曾说:“先生对我的教育太费心机了,太负责任了,为着使我认识我的错误而不伤害我孩子样的自尊心,却绕尽了曲折婉转的圈子。”肖红也曾在文中写道:“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的健康就这样被残酷地消磨着,而生命就碎割在这样的事
上……然而有些受过他“血肉”的青年们,岂但不珍惜呢,有时候还伤害他,甚至利用他,意欲从背后打杀他!曾有一个陌生青年寄了一份译文要鲁迅先生校改。但当先生仔细地校改了之后,他却报怨说改得太多了。待第二次再寄稿子来,先生便改得少一些。而他却又怪先生改得太少了!还有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居然跑到先生的绍兴会馆,躺到床上,要先生提着靴子去街上找人给他补。他睡了一觉醒来,却怪鲁迅先生补得太慢,劳他久等了!就是那位曾为写字太草而深感歉意的尚钺,也曾因听了别人不断地将事实曲解和挑拨离间,而与先生发生抵触,将编配好的《斧背》小说集,从先生编的《乌合丛书》中抽出来,给了别家出版了。后来,他深深负疚地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给予先生希望的打击是很大的,他感受到他用热爱和希望培养出来的健全的青年的刺伤了。后来,我虽然曾给先生一封肯切说明的长信,表示我对他的误解,但至今仍然是我深心中一个痛苦的伤痕。”
在这些青年中,给先生打击最大的,就是那曾花费了先生特别多的心力,曾使先生吐血的高长虹。高长虹是先生费尽心血一手培养起来的,并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他却忽然自立狂飙社,发表文章拼命攻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对鲁迅先生带着敬意的偏爱,是我的家人和朋友都知道的。他们常取笑我“生不逢时,恨不早生七十年,得投鲁迅门下”。我往往只一笑置之,就算默认吧!
然而先生是去得太早了!他一生为中国寻找出路而耗尽了心血,新中国的成立,他却等不及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鲁迅研究专家夏明钊先生说:“每每想起鲁迅只活了56岁,就总不免引起我一腔悲愤来;却又想,这于鲁迅也许更合适:他也确实需要休息了!”
的确,先生的一生是太苦、太累了。他几乎是为永无休止的工作累死的。只因为他太认真了。夏明钊说:“鲁迅曾这样评说韦素园:'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么?至少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说的是韦素园,其实,何尝不是鲁迅夫子的自道?”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和社会改革固不必说,他对于青年的爱,则尤其表现着他舍我的认真。这些事迹,每每令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他的生活是异样的清苦和节检的,省下的钱大半都帮助了有困难的青年。有一次帮助李霁野交学费,借给李近百元,李数次还他钱,他都因李霁野并无余裕而不肯收,后来终于还给他时,鲁迅先生竟写信表示感谢。
除了金钱上的资助,在生活上他也无微不至地关怀着青年,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有人说:鲁迅是一个红烛,为了照亮别人,帮助别人,只有流血,没有流泪。先生对于青年的教导和帮助,不但在精神上,物质上,而且几乎是贡献着自己的血肉的!李霁野访问鲁迅的时候,曾“见他神色不好,问起来,他并不介意地回答:昨夜校长虹(即高长虹)的稿子,吐了血。”尚钺在《怀念鲁迅》一文中说道,鲁迅已经病了两三天,仍一个字一个字地校稿。我看着校样,先生对于我们这辈青年负责的精神,是深深地使我感着痛苦了。我从来不曾校对过,现在看见这个校样,使我知道了,我的潦草的字体是如何经常在苦恼着'手民'和先生,消磨着'手民'和先生的宝贵生命和时间。但先生从未向我吐露过半句要我把字体写得整齐一点,或把稿子重抄一遍……”又曾说:“先生对我的教育太费心机了,太负责任了,为着使我认识我的错误而不伤害我孩子样的自尊心,却绕尽了曲折婉转的圈子。”肖红也曾在文中写道:“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的健康就这样被残酷地消磨着,而生命就碎割在这样的事
上……然而有些受过他“血肉”的青年们,岂但不珍惜呢,有时候还伤害他,甚至利用他,意欲从背后打杀他!曾有一个陌生青年寄了一份译文要鲁迅先生校改。但当先生仔细地校改了之后,他却报怨说改得太多了。待第二次再寄稿子来,先生便改得少一些。而他却又怪先生改得太少了!还有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居然跑到先生的绍兴会馆,躺到床上,要先生提着靴子去街上找人给他补。他睡了一觉醒来,却怪鲁迅先生补得太慢,劳他久等了!就是那位曾为写字太草而深感歉意的尚钺,也曾因听了别人不断地将事实曲解和挑拨离间,而与先生发生抵触,将编配好的《斧背》小说集,从先生编的《乌合丛书》中抽出来,给了别家出版了。后来,他深深负疚地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给予先生希望的打击是很大的,他感受到他用热爱和希望培养出来的健全的青年的刺伤了。后来,我虽然曾给先生一封肯切说明的长信,表示我对他的误解,但至今仍然是我深心中一个痛苦的伤痕。”
在这些青年中,给先生打击最大的,就是那曾花费了先生特别多的心力,曾使先生吐血的高长虹。高长虹是先生费尽心血一手培养起来的,并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他却忽然自立狂飙社,发表文章拼命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