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谁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钱理群
鲁迅是谁:世纪末的回答读《鲁迅新画像》①钱理群这本书的题目没有选好。引人注目的,是副题:“鲁迅是谁?”这可是个世纪难题。郁达夫好像说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民族要产生自己的天才作家,不容易;要认识他,却更难。
“出版说明”里的一句话也出语惊人:“著名人物在大众中的形象,往往是定型的,单一的,通俗化的,被扭曲的。鲁迅也是。大众往往是那些从未认真读过、未完整读过鲁迅的人。”结论是:“鲁迅是怎样的人?世纪末的中国文化人应该来回答。”
为什么这个难题应该由“世纪末的中国文化人”来回答?是不是因为他(她)们能够“认真读、完整地读”鲁迅的著作?这可能是一个必要条件。但能不能反转来变成惟一条件:只要“认真读、完整地读”鲁迅著作,就能够回答“鲁迅是谁”?
不一定。那么,能否读懂鲁迅的症结在哪儿?我打开书,向作者请教。
又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引起兴趣,“体验鲁迅”。作者是著名作家白桦,说他是在被命运抛到生育鲁迅的那片土地上,夜夜听到“病儿的母亲的叫魂儿”的声音,仿佛自己的魂儿也被叫走时,才接近了鲁迅的;直到十年大劫,身心都受尽折磨,再去读鲁迅早说了几十年的话:“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这才“如遭雷击”读懂了,读到心里去了。他因此说:“我没有能力臧否历史,也没有能力褒贬鲁迅。我只能以自己的心身去体验鲁迅!”
比白桦年轻一辈的张承志,在他那篇颇有影响的《致先生书》里,更是明确宣布:“我只凭自己的内心体验写关于先生的这篇随笔!”他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他的激烈之中有一种类病的忧郁与执倔,好像在我的经历中似曾相识。”
另一位年轻的作家李锐也如是说:“也许是终于到了不惑之年,也许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震撼之后,又经历了种种‘轰动’的狂喜和并不亚于浩劫的种种震撼,才终于学会了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留下一角不与人言的土地”;而正是“内心深处这一角以生死之难换来的留给自己的土地”,与鲁迅的心灵沟通了。因此,李锐说他“以先生为题来做文章是因为自己,是想把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也说给先生听听”。
再看看批评家们,鲁迅的研究者们怎么说。于是,我读到了这样的回答:“‘鲁迅是谁’?我想最好的回答,也许是:读者(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智或悟性的个体)与鲁迅著作的相遇”(王乾坤:《世纪之末的“玄观”》)。
我好像突有所悟:读鲁迅,是需要灵魂的“相遇”的。他不是可以推到相当的距离外,作纯客观的“研究”的对象,让你支解分离的;他要进入你的内心,要你也进入他的内心,彼此纠成一团,发生灵魂的共振。否则你永远接近不了他,永远也读不懂他。
而灵魂的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要建立在相似(相近)的“体验”的基础上。不仅是人生的经验、阅历,还要把这外在的经验上升(转化)为个人主体生命的内在的体验,同时伴之以一定的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自省(自我灵魂的震动),从而进入精神的深层面,灵魂的相遇正是、也只能是发生在这个领域。
鲁迅,张承志说“(他的)特殊的文章与为人,实在是太特殊了”,李锐说“(他)以一人之勇和整个中国作对”,“以一人之识和五千年的传统作对”,“以一人之情却承当了中国五千年第一伤心人的悲剧”,王乾坤说他是“刺中国旧文明的马虻”,都是强调他的个体生命体验与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社会、文化、国民性,以至人性本身的认识的特殊性(异质性),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视为一种深刻性,超前性。
这本书的作者,从年龄上看,大概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人,但在谈到自己的“读鲁心史”时,却不约而同地谈到,直到经历了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体验与世纪末的精神危机,也就是李锐所说的经历了“浩劫”的震撼与九十年代“并不亚于浩劫的种种震撼”以后,才开始与鲁迅有了“心灵的相遇”。那么,鲁迅比我们超前了半个世纪。或许还要更长:因为如编者在后记里所透露,至今还有许多“文化人”不愿(不敢?)面对鲁迅。
这使我想起了为鲁迅“画像”的著名艺术家裘沙、王伟君夫妇说的话:他(她)们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对一切都“绝望”了的时候,才接近(读懂)了鲁迅,发现了鲁迅这一“绝望中的惟一的希望”的。这大概是代表了从五四开始到五十年代这几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有的人的醒悟恐怕还要更晚。而年轻一代却是经历了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的“大绝望”以后,才开始发现了鲁迅的。鲁迅早就这样表白了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思想:“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惟有我们通过自己的刻骨铭心的体验,达到了这样的体认,我们才会明白“鲁迅是谁”,才会懂得鲁迅对我们个人与民族、人类的价值。因此,我们对鲁迅的认识与对自我(个体的自由生命)的确认是同步的;或者说,对鲁迅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鲁迅是谁:世纪末的回答读《鲁迅新画像》①钱理群这本书的题目没有选好。引人注目的,是副题:“鲁迅是谁?”这可是个世纪难题。郁达夫好像说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民族要产生自己的天才作家,不容易;要认识他,却更难。
“出版说明”里的一句话也出语惊人:“著名人物在大众中的形象,往往是定型的,单一的,通俗化的,被扭曲的。鲁迅也是。大众往往是那些从未认真读过、未完整读过鲁迅的人。”结论是:“鲁迅是怎样的人?世纪末的中国文化人应该来回答。”
为什么这个难题应该由“世纪末的中国文化人”来回答?是不是因为他(她)们能够“认真读、完整地读”鲁迅的著作?这可能是一个必要条件。但能不能反转来变成惟一条件:只要“认真读、完整地读”鲁迅著作,就能够回答“鲁迅是谁”?
不一定。那么,能否读懂鲁迅的症结在哪儿?我打开书,向作者请教。
又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引起兴趣,“体验鲁迅”。作者是著名作家白桦,说他是在被命运抛到生育鲁迅的那片土地上,夜夜听到“病儿的母亲的叫魂儿”的声音,仿佛自己的魂儿也被叫走时,才接近了鲁迅的;直到十年大劫,身心都受尽折磨,再去读鲁迅早说了几十年的话:“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这才“如遭雷击”读懂了,读到心里去了。他因此说:“我没有能力臧否历史,也没有能力褒贬鲁迅。我只能以自己的心身去体验鲁迅!”
比白桦年轻一辈的张承志,在他那篇颇有影响的《致先生书》里,更是明确宣布:“我只凭自己的内心体验写关于先生的这篇随笔!”他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他的激烈之中有一种类病的忧郁与执倔,好像在我的经历中似曾相识。”
另一位年轻的作家李锐也如是说:“也许是终于到了不惑之年,也许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震撼之后,又经历了种种‘轰动’的狂喜和并不亚于浩劫的种种震撼,才终于学会了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留下一角不与人言的土地”;而正是“内心深处这一角以生死之难换来的留给自己的土地”,与鲁迅的心灵沟通了。因此,李锐说他“以先生为题来做文章是因为自己,是想把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也说给先生听听”。
再看看批评家们,鲁迅的研究者们怎么说。于是,我读到了这样的回答:“‘鲁迅是谁’?我想最好的回答,也许是:读者(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智或悟性的个体)与鲁迅著作的相遇”(王乾坤:《世纪之末的“玄观”》)。
我好像突有所悟:读鲁迅,是需要灵魂的“相遇”的。他不是可以推到相当的距离外,作纯客观的“研究”的对象,让你支解分离的;他要进入你的内心,要你也进入他的内心,彼此纠成一团,发生灵魂的共振。否则你永远接近不了他,永远也读不懂他。
而灵魂的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要建立在相似(相近)的“体验”的基础上。不仅是人生的经验、阅历,还要把这外在的经验上升(转化)为个人主体生命的内在的体验,同时伴之以一定的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自省(自我灵魂的震动),从而进入精神的深层面,灵魂的相遇正是、也只能是发生在这个领域。
鲁迅,张承志说“(他的)特殊的文章与为人,实在是太特殊了”,李锐说“(他)以一人之勇和整个中国作对”,“以一人之识和五千年的传统作对”,“以一人之情却承当了中国五千年第一伤心人的悲剧”,王乾坤说他是“刺中国旧文明的马虻”,都是强调他的个体生命体验与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社会、文化、国民性,以至人性本身的认识的特殊性(异质性),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视为一种深刻性,超前性。
这本书的作者,从年龄上看,大概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人,但在谈到自己的“读鲁心史”时,却不约而同地谈到,直到经历了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体验与世纪末的精神危机,也就是李锐所说的经历了“浩劫”的震撼与九十年代“并不亚于浩劫的种种震撼”以后,才开始与鲁迅有了“心灵的相遇”。那么,鲁迅比我们超前了半个世纪。或许还要更长:因为如编者在后记里所透露,至今还有许多“文化人”不愿(不敢?)面对鲁迅。
这使我想起了为鲁迅“画像”的著名艺术家裘沙、王伟君夫妇说的话:他(她)们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对一切都“绝望”了的时候,才接近(读懂)了鲁迅,发现了鲁迅这一“绝望中的惟一的希望”的。这大概是代表了从五四开始到五十年代这几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有的人的醒悟恐怕还要更晚。而年轻一代却是经历了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的“大绝望”以后,才开始发现了鲁迅的。鲁迅早就这样表白了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思想:“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惟有我们通过自己的刻骨铭心的体验,达到了这样的体认,我们才会明白“鲁迅是谁”,才会懂得鲁迅对我们个人与民族、人类的价值。因此,我们对鲁迅的认识与对自我(个体的自由生命)的确认是同步的;或者说,对鲁迅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