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诗集》序(2/2)
《施蛰存作品集》作者:施蛰存作品集 2017-04-13 14:05
题思想可以觉察的,一种是诗句可
解,而全篇主题思想无从捉摸的。前者是由于诗句的比兴方法运用得曲折,不是直捷的
象征或比拟,而是折射或反射。后者是由于诗人的逻辑思维不够明确,使形象思维没有
发挥作用。当然,也有一些诗人在两方面都没有处理好。
看近年来许多青年诗人的诗作,不论朦胧的浓度如何,或者还有并不朦胧的。再看
许多诗评家、诗论家的批评,渐渐地感觉到,朦胧诗的问题,不在朦胧,而在诗。
“诗言志。”(《尚书》)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序》)
“善为诗者不说。”(《荀子·大酪》)
“诗以言情。”(刘歆)
“诗可以兴。”(《论语·阳货》)
这是我国传统文学对于诗的定义。从《尚书》中“诗言志”一句定下了诗的疆域,
以后的学者做的工作,只是给以各个角度的诠释。“在心为志”,是第一个对“志”字
的诠释。但是,什么叫“在心”?还不明白,于是再加上一句:“情动于中。”于是
“志”字明白了,就是在心里头蠢动的情。到了刘歆,索性改说“诗以言情”,因为这
个“志”字到了汉代,有了“意志”的义诂,属于理性认识了。孔子说了一句“诗可以
兴”,他的意思是以为读诗者可以从诗人的作品中感悟,联想或启发到某些东西,而不
是诗人直接明白地讲给他听的。从读者的角度,这叫做“兴”。如果从诗人的角度来说
明呢?荀子就干脆说“善诗者不说”。会做诗的人不会直接说明他的诗意,或者我们仍
然用“志”字。这些话,都说得很好,我把它们集合起来,诗的性能格外明确。但是,
这许多中国古人的古语,还不如一个现代英国人说的简单明白。赫伯特·李特在他的
《论纯诗》里说:“诗与散文之不同,在于诗是:
思想的感情化。”
当今我们青年诗人的作品,我没有看过很多,就我看过的那些诗而论,我感觉他们
的问题就在这里。这一代的青年,是从三十年的理性枷锁中释放出来的。他们首先要恢
复理性。为什么?往哪里走?五个W占领了他们的头脑,他们想用诗来发问,用诗来探索,
用诗来控诉。他们学会了各种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明喻、隐喻、特喻、象征、寄托、
外应物象,用以说明他们的时代感、历史感、民族责任感、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
他们没有回忆,因为没有美好的往昔;他们没有希望,因为不知道该希望什么?他们诗
中所表现的只有思想,哲学的或伦理的,而且连这些思想也显示得不很清楚,使我们发
现诗人正在三岔路口,又迷惘,又惶惑。这些诗的读者,如果能撩开朦胧的面纱,将会
看到,呈现出来的不是一个蒙娜·丽莎,而是一个十字架上的耶稣。
徐芳写过一篇谈诗的文章:《被矛盾折磨的诗歌现实》。最近又为自己的诗集写了
一篇七千字的《后记》。她都给我看了。她这篇《后记》叙述她写诗的过程,联系到她
的前一篇论文,我发觉她很有些忏悔的情绪。她跟着舒婷、顾城、北岛走过来,也曾向
往于庞德、艾略特、里尔克、瓦雷里、卡夫卡……,现在,她编好了第一个诗集,打算
和这些人告别了。这又是一种迷惘,一种矛盾,可以说是“被诗歌现实折磨的矛盾”。
徐芳,三十年代的那一个,我不知道她终于走到哪里去。现在我所能看到的,她有
一篇四十年代的诗《征衣曲》,是为抗日作战军人缝制征衣而写的。在时代现实的冲击
之下,似乎情感已有些理性化了。八十年代的徐芳,正站在她手帕的边缘上,要追回她
的青春。我高兴鼓励她,去追。放下思想包袱,扔下哲学,去追回诗的青春。
一九**年十月十四日
解,而全篇主题思想无从捉摸的。前者是由于诗句的比兴方法运用得曲折,不是直捷的
象征或比拟,而是折射或反射。后者是由于诗人的逻辑思维不够明确,使形象思维没有
发挥作用。当然,也有一些诗人在两方面都没有处理好。
看近年来许多青年诗人的诗作,不论朦胧的浓度如何,或者还有并不朦胧的。再看
许多诗评家、诗论家的批评,渐渐地感觉到,朦胧诗的问题,不在朦胧,而在诗。
“诗言志。”(《尚书》)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序》)
“善为诗者不说。”(《荀子·大酪》)
“诗以言情。”(刘歆)
“诗可以兴。”(《论语·阳货》)
这是我国传统文学对于诗的定义。从《尚书》中“诗言志”一句定下了诗的疆域,
以后的学者做的工作,只是给以各个角度的诠释。“在心为志”,是第一个对“志”字
的诠释。但是,什么叫“在心”?还不明白,于是再加上一句:“情动于中。”于是
“志”字明白了,就是在心里头蠢动的情。到了刘歆,索性改说“诗以言情”,因为这
个“志”字到了汉代,有了“意志”的义诂,属于理性认识了。孔子说了一句“诗可以
兴”,他的意思是以为读诗者可以从诗人的作品中感悟,联想或启发到某些东西,而不
是诗人直接明白地讲给他听的。从读者的角度,这叫做“兴”。如果从诗人的角度来说
明呢?荀子就干脆说“善诗者不说”。会做诗的人不会直接说明他的诗意,或者我们仍
然用“志”字。这些话,都说得很好,我把它们集合起来,诗的性能格外明确。但是,
这许多中国古人的古语,还不如一个现代英国人说的简单明白。赫伯特·李特在他的
《论纯诗》里说:“诗与散文之不同,在于诗是:
思想的感情化。”
当今我们青年诗人的作品,我没有看过很多,就我看过的那些诗而论,我感觉他们
的问题就在这里。这一代的青年,是从三十年的理性枷锁中释放出来的。他们首先要恢
复理性。为什么?往哪里走?五个W占领了他们的头脑,他们想用诗来发问,用诗来探索,
用诗来控诉。他们学会了各种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明喻、隐喻、特喻、象征、寄托、
外应物象,用以说明他们的时代感、历史感、民族责任感、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
他们没有回忆,因为没有美好的往昔;他们没有希望,因为不知道该希望什么?他们诗
中所表现的只有思想,哲学的或伦理的,而且连这些思想也显示得不很清楚,使我们发
现诗人正在三岔路口,又迷惘,又惶惑。这些诗的读者,如果能撩开朦胧的面纱,将会
看到,呈现出来的不是一个蒙娜·丽莎,而是一个十字架上的耶稣。
徐芳写过一篇谈诗的文章:《被矛盾折磨的诗歌现实》。最近又为自己的诗集写了
一篇七千字的《后记》。她都给我看了。她这篇《后记》叙述她写诗的过程,联系到她
的前一篇论文,我发觉她很有些忏悔的情绪。她跟着舒婷、顾城、北岛走过来,也曾向
往于庞德、艾略特、里尔克、瓦雷里、卡夫卡……,现在,她编好了第一个诗集,打算
和这些人告别了。这又是一种迷惘,一种矛盾,可以说是“被诗歌现实折磨的矛盾”。
徐芳,三十年代的那一个,我不知道她终于走到哪里去。现在我所能看到的,她有
一篇四十年代的诗《征衣曲》,是为抗日作战军人缝制征衣而写的。在时代现实的冲击
之下,似乎情感已有些理性化了。八十年代的徐芳,正站在她手帕的边缘上,要追回她
的青春。我高兴鼓励她,去追。放下思想包袱,扔下哲学,去追回诗的青春。
一九**年十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