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施蛰存作品集章节目录 > 《徐芳诗集》序

《徐芳诗集》序

施蛰存作品集作者:施蛰存作品集 2017-04-13 14:05
    在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间,北京出现了一位女诗人徐芳。在北京的几个文学刊物

    和天津《大公报》的《文学副刊》上常有她的诗,据说是北大学生,胡适教授很欣赏的,

    一时声名鹊起。

    一九三八年,我在昆明。清华、北大的师生陆续来到云南,一部分先到蒙自,一部

    分到昆明。有一天,我去看沈从文。他对我说:“徐芳来了。”

    我和李长之都在云南大学,同住在一个宿舍里。我住楼下,长之住楼上,早晚都在

    同桌进餐。一天午饭时,长之对我说:“徐芳来了。”

    一二天之后,我在翠湖公园散步,遇到一群人,其中有沈从文,是我唯一认识的人。

    从文为我介绍了其中的二人,一个是吴雨僧(宓)教授,一个是徐芳。吴先生还特别申

    明了一句:“女诗人徐芳。”

    这样,我认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女诗人徐芳。

    后来才知道,她和李长之很熟,她一到昆明,就来看长之,我们的宿舍,她已来过

    好几次,可我不知道。

    一九四○年,我离开昆明,跑到福建,和战时文化中心完全隔绝。西南大后方的文

    化动态,很难知道,徐芳也从我的记忆中暗淡下去。

    一九八七年,偶然有人告诉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一个女教师,名叫徐芳,作

    新诗很可注意。我大吃一惊,怎么?又一个女诗人徐芳!赶快去找她的诗来看。不多,

    只见到几首,显然,不是三十年代那个徐芳的诗了。

    不久,徐芳来了。于是我认识了八十年代的女诗人徐芳。

    现在,徐芳要印出她的第一本诗集,来找我写序文,并且送来了她的全部诗稿。我

    读她的诗,觉得这篇序文不容易写。但也不愿辞却这个任务,因为我很想利用这个好机

    会谈谈新诗。从三十年代女诗人徐芳的诗谈到八十年代女诗人徐芳的诗。

    这里有五十年之久的文学代沟啊!

    近年来,文学史家喜欢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区别流派。新诗方面,有初期

    白话诗派,新月派,现代派,后现代派,这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诗派,应当还有一个左

    翼派,可是似乎还未定名。一九五○年到一九八○年这三十年间的诗,还没有人分流派,

    大约是混然一体的独流,无派可分。从一九八○年开始,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

    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

    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

    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

    远,自成一个王国。许多青年读者,一部分老年读者,久已习惯于三十年来文从字顺,

    大声疾呼的正统诗,一旦遇到这一流似通非通,似可解又不可解的诗,不免瞠目结舌,

    感到无法接受。少数勇敢的保守者,直言不讳地予以痛斥,认为是诗魔。更勇敢的索性

    运用政治批评,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但大多数人,还只是微笑地称之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个名词,显然含有贬义。但朦胧毕竟不是完全看不清楚,这个名词也还留着回

    旋的余地。近两年来的青年文学批评家似乎已认可这个名词,同意用它来标志这一群诗

    人的作品。因此,这个诗派名词,在将来的文学史上出现,不应该再含有贬义。

    不过,我个人是不愿意使用这个名词的。我认为,朦胧或不朦胧,都是诗的创作手

    法,语文表现技术。陶渊明的诗明白清楚,并不朦胧;李商隐的诗就朦胧了。《文心雕

    龙》有《隐秀》一篇,作者也注意到诗可以有比较隐约其辞的表现手法,可知朦胧诗也

    是我们“古已有之”的一个诗的品种。为什么没有说李商隐的诗是朦胧诗呢?

    朦胧诗有两种:一种是诗句不甚可解,而全篇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