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梅选集》序
《施蛰存作品集》作者:施蛰存作品集 2017-04-13 14:05
二十年代初期,苏州有一群青年,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名为星社。范烟桥、程小
青、姚赓夔(苏凤)、蒋吟秋、郑逸梅,都是这个文社的中坚人物。同时,杭州也有一
个文学青年的结社,名为兰社,发起人是戴梦鸥(望舒)、张无诤(天翼)、叶为耽
(秋原)、戴涤原(杜衡),他们都是杭州人。我是一年之后加入的,当时我在之江大
学肄业。
这两个社的青年都想以文学创作挤入上海文坛,先在本地造成声势,然后各向上海
的报刊投稿。其时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还局限于北京一些高等院校的圈子里,没有推动到
上海。上海的文坛,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因此,这两个文社的社员,可以说都是鸳
鸯蝴蝶派的青年团员,桴鼓相应,互通声气。我和望舒还特地到苏州去访问星社同人,
在闾门酒家、吴苑茶室举行了两天的联欢,我和逸梅就在此时开始了友谊。
一二年以后,两社社员大多到了上海。这时新文学运动已在上海展开,《新青年》
在上海办了书店。《小说月报》的编辑由恽铁樵改为沈雁冰(茅盾)。创造社同人在上
海印出了《创造季刊》。兰社同人多数转向新文学,星社同人则多数挤入了鸳鸯蝴蝶派
的报刊。我和望舒、杜衡加入了共青团,办书店。姚苏凤和逸梅在上海办报纸,程小青
在苏州写霍桑侦探案。两社同人从此便分道扬镳,在不同的文艺社会中,各奔前程,虽
然同在上海,却难得见面。
直到一九六○年,我早已结束文学创作生涯,逸梅也早已无报纸可办。鸳鸯蝴蝶派
已成文学史的名词,新文学作家已换了三四代,于是我和逸梅逐渐恢复交往。彼此有了
共同的朋友:老一代的文史学者、书画、艺术家;有了共同的兴趣:书画文物。不意一
嘲浩劫”,又使我们的交往隔阂了十年,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再度继续往来。现在
则彼此都已成皤然一老,书札往复,代替了登门造访。这是我和逸梅六十年间的友谊历
程,正好反映了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聚散离合的因缘。
逸梅厕身报界,是新闻记者,但他写的文章,大多报道许多文人、学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姚赓夔(苏凤)、蒋吟秋、郑逸梅,都是这个文社的中坚人物。同时,杭州也有一
个文学青年的结社,名为兰社,发起人是戴梦鸥(望舒)、张无诤(天翼)、叶为耽
(秋原)、戴涤原(杜衡),他们都是杭州人。我是一年之后加入的,当时我在之江大
学肄业。
这两个社的青年都想以文学创作挤入上海文坛,先在本地造成声势,然后各向上海
的报刊投稿。其时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还局限于北京一些高等院校的圈子里,没有推动到
上海。上海的文坛,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因此,这两个文社的社员,可以说都是鸳
鸯蝴蝶派的青年团员,桴鼓相应,互通声气。我和望舒还特地到苏州去访问星社同人,
在闾门酒家、吴苑茶室举行了两天的联欢,我和逸梅就在此时开始了友谊。
一二年以后,两社社员大多到了上海。这时新文学运动已在上海展开,《新青年》
在上海办了书店。《小说月报》的编辑由恽铁樵改为沈雁冰(茅盾)。创造社同人在上
海印出了《创造季刊》。兰社同人多数转向新文学,星社同人则多数挤入了鸳鸯蝴蝶派
的报刊。我和望舒、杜衡加入了共青团,办书店。姚苏凤和逸梅在上海办报纸,程小青
在苏州写霍桑侦探案。两社同人从此便分道扬镳,在不同的文艺社会中,各奔前程,虽
然同在上海,却难得见面。
直到一九六○年,我早已结束文学创作生涯,逸梅也早已无报纸可办。鸳鸯蝴蝶派
已成文学史的名词,新文学作家已换了三四代,于是我和逸梅逐渐恢复交往。彼此有了
共同的朋友:老一代的文史学者、书画、艺术家;有了共同的兴趣:书画文物。不意一
嘲浩劫”,又使我们的交往隔阂了十年,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再度继续往来。现在
则彼此都已成皤然一老,书札往复,代替了登门造访。这是我和逸梅六十年间的友谊历
程,正好反映了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聚散离合的因缘。
逸梅厕身报界,是新闻记者,但他写的文章,大多报道许多文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