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施蛰存作品集章节目录 > 《十年创作集》引言

《十年创作集》引言

施蛰存作品集作者:施蛰存作品集 2017-04-13 14:05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我结束了大学生活,走入社会。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

    我的职业是中学语文教师、书店编辑、文学刊物编辑。我的业余工作是写诗、写小说,

    翻译外国文学书。我热心于做作家,以文学创作为我一生的事业。在那一段时期,我把

    我所写的诗和小说看作是我文学创作道路的起点。在主题选择和创作方法等各方面,我

    还在摸索阶段。我想逐步地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的文学风格。

    度过三十岁生辰,我打算总结过去十年的写作经验,进一步发展创作道路,写几个

    有意义的长篇小说,以标志我的“三十而立”。我计划写一本《销金锅》,以南宋首都

    临安(今杭州)为背景,写当时的国计民生情况。正在累积史料,动手写起来,想不到

    爆发了抗日战争。我的职业变了,生活环境变了,文学创作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也都

    变了。流离迁徙于大后方整整八年,我只写了一篇与抗战有关的小说,自己读过一遍,

    觉得对抗战没有什么效益,我封笔了。

    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回到上海,仿佛涸辙之鲋,返回长江大河,重新获得跃浪

    腾波的条件。原以为可以继续过去的创作生命,抓起笔来再写。又谁知内战突起,社会

    秩序大动荡,生活气氛大紧张,绵延五六年,天时,人和,都不是安居写作的环境。这

    一段时期中,我只写了几篇杂文。也曾计划写一个长篇《浮沤》,以记录抗战八年的社

    会生态,只写了几段,无法完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从属于政治,五十岁左右的作家几乎都自叹才尽,无法效命,

    不得不让青年人出来主宰文坛。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逐旧人”。我才知

    道:我的创作生命早已在一九三六年结束了。

    文艺作品,和妇女的时装一样,它们只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精神面貌。时过

    境迁,时装换了新样,文艺作品也在推陈出新。只有少数几位杰出的伟大作家,如但盯

    莎士比亚、赛文提斯、哥德、托尔斯泰等人,据说他们写的是人间永久的主题,所以他

    们的作品能够历万古而常新。在一九三○年代的中国新文学作家中,我只是一个小卒子,

    何敢希望高攀伟大作家?我的那些作品,也正是当时文学界的几点浮沤,转眼之间,便

    自然破灭,我也视为当然,并无遗憾。出于我意外的是,近几年来,我的那些尸居余气

    的作品,会有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和青年作家们从灰积尘封的图书馆书架上找出来,

    像鉴赏新出土的古器物那样,给予摩挲、评论或仿制。严家炎教授根据五十年前适夷同

    志的分类法,把我的作品归入“新感觉派”,承认它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是具有现代

    文化的代表性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教授在台湾的《联合文学》上介绍我的旧作,

    封我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此外,还有吴福辉、余凤高、施建伟等好几位文论家,

    都为我写了专论,称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