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清杂文集》序
《施蛰存作品集》作者:施蛰存作品集 2017-04-13 14:05
浦江清是我的同乡同学,从小学到中学这十年间,我们每天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听老
师讲课。每星期日,除非雨雪,不是我到他家,就是他来我家,一起抵掌高谈,上下古
今。中学毕业后,他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我在杭州之江大学。从此我们就少了见面的
机会,但是我们每星期都有书信往来。
大学生活结束后,江清到清华大学当陈寅恪教授的助教,我在上海从事文学出版事
业,我们的生活与思想,距离远了。从此,几乎不相闻问。直到一九三九年,才在昆明
相聚,但也只有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虽然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却极少彼此串门闲话,
似乎我们都发现思想、观念、兴趣,都有了距离,不容易契合了。
江清读书多,有学问,英语水平高。他进清华大学后,我希望他参与西方学者的汉
学研究,做些像冯承钧那样的工作。然而他不走这条路。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我所知
道的,恐怕是《八仙考》,因为在酝酿这篇文章时,他曾在暑假中回里省亲,和我讨论
过。以后,在抗战前夕,他发表了一篇《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这是他的一篇力作,解
决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疑案。一九四一年,朱自清、叶圣陶在重庆创办《国文月刊》,江
清也写过几篇文章,但我不能都见到。
在昆明的时候,我曾当面批评他太懒于写文章,太勤于吹笛子、唱昆曲。他说:
“写文章伤精神,吹笛子、唱昆曲,可以怡情养性。”我对他无可奈何,总觉得他有许
多该写而没有写的文章。
一九五八年,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师讲课。每星期日,除非雨雪,不是我到他家,就是他来我家,一起抵掌高谈,上下古
今。中学毕业后,他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我在杭州之江大学。从此我们就少了见面的
机会,但是我们每星期都有书信往来。
大学生活结束后,江清到清华大学当陈寅恪教授的助教,我在上海从事文学出版事
业,我们的生活与思想,距离远了。从此,几乎不相闻问。直到一九三九年,才在昆明
相聚,但也只有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虽然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却极少彼此串门闲话,
似乎我们都发现思想、观念、兴趣,都有了距离,不容易契合了。
江清读书多,有学问,英语水平高。他进清华大学后,我希望他参与西方学者的汉
学研究,做些像冯承钧那样的工作。然而他不走这条路。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我所知
道的,恐怕是《八仙考》,因为在酝酿这篇文章时,他曾在暑假中回里省亲,和我讨论
过。以后,在抗战前夕,他发表了一篇《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这是他的一篇力作,解
决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疑案。一九四一年,朱自清、叶圣陶在重庆创办《国文月刊》,江
清也写过几篇文章,但我不能都见到。
在昆明的时候,我曾当面批评他太懒于写文章,太勤于吹笛子、唱昆曲。他说:
“写文章伤精神,吹笛子、唱昆曲,可以怡情养性。”我对他无可奈何,总觉得他有许
多该写而没有写的文章。
一九五八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