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卦:刚决柔也,中怀韬以除大恶(2/2)
《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作者:常桦 2017-04-13 13:47
并通过卦爻辞阐明了具体的做法。由于夬卦中的小人主要是政治上的,并且处在统治集团内部,是奸臣一类的人物。
因此,以夬卦的原则方法作为执政者在这方面的行事指导思想,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邪恶小人的势力一旦威胁到正义的事业,必然已成气候。因此,必须谨慎持重。在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上位者万不可轻举妄动,以防打草惊蛇,导致自身处于被动的劣势。但在一切皆准备好之后,就要果断坚决地行动,快刀斩乱麻,一举成功。
康熙亲政后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权臣鳌拜的狂妄十分不满。他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
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他托病不朝之时,康熙亲往探视,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等欺君罔上的行动,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深知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并非易事,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臂膀,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与此同时,一个除去鳌拜的计划展开了。
康熙按照满清王朝的规定,在满族权贵中,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侍卫。这些青年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给鳌拜一种错觉,以为皇帝贪玩,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康熙帝在等待时机完全成熟。有一次鳌拜要入宫问安,并且向皇帝汇报朝事。康熙见机会难得,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侍卫们找来,议定擒拿鳌拜。
康熙对侍卫们说:“你们是效忠我,还是效忠鳌拜?”侍卫受康熙影响至深,皆痛恨鳌拜,便齐声回答:“我们只效忠皇上。”康熙接着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有违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根本是欺君犯上。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形同虚设,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
接着,他把早已深思熟虑好的计划告诉了侍卫们。这批侍卫听了,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鳌拜前来,可以执行皇上布置好的任务。
鳌拜进宫的时间到了。他依然像往日一般,毫无戒备,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宫中,只见那些孩子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鳌拜并未加以留意。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跟这位满洲“巴图鲁”较起了劲。
初时,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自己的辫子。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大事不妙,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这时再挣扎,已经迟了。鳌拜很快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擒下鳌拜,康熙立刻召集群臣,宣布其罪状,并交刑部审理。大臣们也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桩桩列举他的罪状,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听了,并未认可处死之议,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将其判为终身监禁。而他那些死党,则被一网打尽,或斩或流。
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深得夬卦之深意,在捉拿鳌拜时理智稳健;之后又“扬于上庭,孚号”。让整个除奸行动既显得正大光明,又绝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地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君主的魄力。
因此,以夬卦的原则方法作为执政者在这方面的行事指导思想,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邪恶小人的势力一旦威胁到正义的事业,必然已成气候。因此,必须谨慎持重。在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上位者万不可轻举妄动,以防打草惊蛇,导致自身处于被动的劣势。但在一切皆准备好之后,就要果断坚决地行动,快刀斩乱麻,一举成功。
康熙亲政后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权臣鳌拜的狂妄十分不满。他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
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他托病不朝之时,康熙亲往探视,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等欺君罔上的行动,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深知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并非易事,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臂膀,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与此同时,一个除去鳌拜的计划展开了。
康熙按照满清王朝的规定,在满族权贵中,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侍卫。这些青年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给鳌拜一种错觉,以为皇帝贪玩,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康熙帝在等待时机完全成熟。有一次鳌拜要入宫问安,并且向皇帝汇报朝事。康熙见机会难得,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侍卫们找来,议定擒拿鳌拜。
康熙对侍卫们说:“你们是效忠我,还是效忠鳌拜?”侍卫受康熙影响至深,皆痛恨鳌拜,便齐声回答:“我们只效忠皇上。”康熙接着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有违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根本是欺君犯上。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形同虚设,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
接着,他把早已深思熟虑好的计划告诉了侍卫们。这批侍卫听了,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鳌拜前来,可以执行皇上布置好的任务。
鳌拜进宫的时间到了。他依然像往日一般,毫无戒备,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宫中,只见那些孩子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鳌拜并未加以留意。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跟这位满洲“巴图鲁”较起了劲。
初时,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自己的辫子。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大事不妙,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这时再挣扎,已经迟了。鳌拜很快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擒下鳌拜,康熙立刻召集群臣,宣布其罪状,并交刑部审理。大臣们也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桩桩列举他的罪状,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听了,并未认可处死之议,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将其判为终身监禁。而他那些死党,则被一网打尽,或斩或流。
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深得夬卦之深意,在捉拿鳌拜时理智稳健;之后又“扬于上庭,孚号”。让整个除奸行动既显得正大光明,又绝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地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君主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