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迦梨陀娑(2/2)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妖平,豆扇陀来到天神修身养性的苦行林里,与沙恭达罗母子相见。历经患难之后,豆扇陀悔恨交加,沙恭达罗尽释前嫌,于是合家团聚。最后全家乘着天车回归京城,全剧遂告结束。
诗剧构思出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神话气氛的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及其同破坏美好爱情的两种思想与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纯朴、真挚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曲折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若干不合理现象,诸如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下层穷苦大众的沉疴酸辛,特别是妇女的任人欺凌的处境。
这出诗剧的中心主题是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剧作中的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世俗的阶级地位(种姓不同)的限制和净修林清规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并自由自主结合。这一行动的本身就是对奴隶主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是敢于突破当时社会常规的一种叛逆行为。同时,剧作还对大仙人达罗婆娑之流阻碍、破坏沙恭达罗美好追求的社会恶势力进行了一定的谴责。诗剧通过对沙恭达罗在冲破当时婚姻制度羁绊时所经历的内心矛盾和斗争的描绘,歌颂了主人公那种自由结合的婚姻,赞美了沙恭达罗这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也间接地表现了剧作者对社会政治、统治礼法、种姓门第观念和婚嫁制度的憎恨,表达了广大印度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有其进步意义。
剧作还通过对国王豆扇陀理想化的描写,提出了好国王应具备的条件:美好的道德情操,勤于国事、关心臣民和能征善战等,这是符合印度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同时也是对与之相反的**统治者的委婉否定。它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要由贤明君王来治理国家的主张早近10个世纪,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剧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者及其帮凶们的暴行,揭示了妇女地位低下的现实,对遭压迫、被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等。剧本也美化了统治阶级、宣扬了宿命论的观念和轻视妇女的思想,这与时代特点和剧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不无关系。
沙恭达罗是剧作者着力刻画的正面理想人物,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剧本集其外在美和内在美于一身,是作者笔下最完美动人,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方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究其出身来说,她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是王族仙人乔司迦和仙女弥诺迦所生,遭遗弃后被净修林中的苦修士干婆所收养。她从小就生活在远离凡尘、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衣,戴的是花须结成的饰品,整天与花草树木或幼鹿孔雀为伍。这种纯朴、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成了她的天真、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而以生活在大自然中为最大的乐趣;她热爱劳动,浇灌花木不辞劳苦;她待人和善,敬重义父,把女友视为亲姊妹。在她的身上处处显现出一种朴素无华的自然美。正像豆扇陀赞叹的那样;“假如这个在后宫里也难得到的结晶在净修林间竟然可以找到,那么,野林中的花朵就以天生的丽质超过了花园里的花朵。”
然而,更能体现沙恭达罗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美好爱情的追求。剧作中,作者用较多的场景再现了沙恭达罗对豆扇陀的爱情的高度专一,而它又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感情。这种感情出自于她的纯洁、优美和强烈、真挚的自然天性,没有什么功利的企图,也没有丝毫的虚假的意念。她曾向女友表示:如果得不到豆扇陀的爱,宁愿以身殉情,并在荷叶上刻字作为书信送给他。另外,她给豆扇陀的两句诗表露得更加深切、鲜明:
“你的心情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爱情在
剧烈地燃烧着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这种不加任何掩饰和大胆吐露真情的举动,充分地表现了她爱得专注、爱得纯洁、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也爱得真诚,这正是她心灵纯洁无瑕、晶莹透亮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她对人间幸福的向往,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沙恭达罗的性格不是静止不变的单色调的,如果说在前四幕里她性格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柔、痴情、纯朴、善良的话;那么从第五幕起,她的性格则发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她曾被蜜蜂所困,为爱情所扰而不能自拔,女友们也说她“柔弱得像新开的茉莉花”而对净修林那凄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和义父的虐待,她都认命了。但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她的这种爱情自由观念和婚姻自主的行动,有力地冲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制度和家长权威,是对婆罗门教的婚姻戒律和净修林清规的大胆挑战!特别是遭到豆扇陀“遗弃”时,她临危不惧,遇惊不乱,怒不可遏地斥责豆扇陀是“卑鄙无耻的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能像你这样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这是她对荒淫无耻的最高统治者的抨击和控诉,也是她勇敢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沙恭达罗是剧中最完美的正面理想形象,是一个质朴、纯洁、善良、多情、忠贞不渝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印度妇女的典型。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但在她的身上听天由命的弱点,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局限。
豆扇陀也是剧作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来的形象。这一形象虽不如沙恭达罗那么出色动人,但基本上仍是作者所肯定并加以歌颂的人物。在剧中,他是一位年青有为、能征善战的国王。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言谈举止中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这正是多年过着苦行僧生活、心灵闭塞的少女沙恭达罗对他一见倾心的原因之一);他“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勤于国事,忠于职守;他对沙恭达罗也是一往情深,坚贞不移。他失去和恢复记忆前后的内心情绪和举止行为的变化,似乎表现他不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而是一位“位尊而不傲,权极而不横”、循规蹈矩、爱民如子的好国王。作为一位宫廷诗人的迦梨陀娑,对主人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乃是他的天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叹服的是,剧作者又敢于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勾勒出豆扇陀这个奴隶主**势力最高代表的种种劣迹败行,如专横跋扈、玩物丧志、虚伪骄纵、喜欢奉承,对沙恭达罗始爱终弃等。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国王,他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集中代表,那么,享乐至上、玩弄女性、荒淫无道等这些统治阶级的劣根性必然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印记。所以,他在追捕猎物时遇见美丽的净修女沙恭达罗,立即停止了打猎而把目标转向了后者——这才是他要追捕的、对他更有吸引力的“新猎物”。得手后回了京城,从此便把沙恭达罗置之脑后;当沙恭达罗怀孕去宫中找他时,他拒不相识,这正是他的阶级本性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剧作者却故意为他开脱,把他对沙恭达罗的遗弃处理成大仙人达罗婆娑诅咒的结果,是由于沙恭达罗丢失了定情的戒指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是对历史和事实的严重歪曲,也是剧作消极方面的最好佐证。最明显的是第五幕沙恭达罗被“遗弃”的情节。按照印度古典戏剧的惯例,故事到此该结束了;但剧作者好像尚未尽兴,忽然笔锋一转,又特意加了两幕——让沙恭达罗被生母救到了天上,与奉天神之命去征讨阿修罗并凯旋而归的豆扇陀再次相遇;让豆扇陀悔恨不已,好似“毒箭穿心”,而沙恭达罗深受感动并原谅了他,与之和好如初。可以说,这种凭借神的力量得到的美满婚姻是不可能的,乃是作者寄希望于奴隶主阶级自觉改邪归正的幻想。
一千多年来《沙恭达罗》一直为印度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除了它的深刻、进步的思想内容之外,它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情节线索既单纯又曲折,且富有戏剧性。这出戏的情节从男女主人公的一见钟情展开,经过三次急剧转折(结合、婚变、重圆),有虚有实、波澜起伏,给人一种峰峦迭嶂、高深莫测之感。就每一幕来说,情节的发展也异常曲折,可以说幕幕有矛盾,处处有冲突。全剧各幕之间也都前后呼应。“序幕”本为表明作者文艺观而设,而末尾“舞台监督”的两句“台词”又很自然地弓!入剧增。沙、豆自由结合后,作者在剧情发展上布置了两个“悬念”;一是女友们顾虑义父干婆会反对这种婚姻;二是女友们担心沙恭达罗会被豆扇陀所“忘记”。果然到第三幕中出现了豆扇陀的忘情负义。另外,“蜜蜂”在全剧中几乎无所不在,作者让它起着贯串和预示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同时起着揭示和衬托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其次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作者不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沙恭达罗的无以比拟的美,而且剧中的其他角色,甚至连一些穿插式的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特别注意创造不同的环境去衬托和表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剧中比较典型的环境有三个,即净修林、宫廷和仙界。它们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在这不同的环境中,各个人物与环境浑然一体,即使同一人物在这三个不同的环境中也有不同的表现,真是各有其趣,各尽其妙。
在塑造典型人物时,除了运用典型环境外,剧作者还擅长通过人物外形(包括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豆扇陀打猎来到净修林窥见沙恭达罗时,就是从他的行动来表现其种种内心活动的。宫廷争辩时,豆扇陀的思想矛盾以及他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也是通过他的言论行动暴露出来的。再如沙恭达罗离别净修林前,她对义父、女友以及故居的依恋之情,也是通过行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既“很希望看到夫君”,又对同伴和故居恋恋不舍,甚至花木鸟兽莫不令她牵肠挂肚,以致“一抬脚向前走,就要跌倒在地上”。
《沙恭达罗》的语言丰富多彩,清新优美,富于抒情性。剧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性格特征。豆扇陀在沙恭达罗避走后,回转卫队住地时说:“我的身体去了。我那颗不安的心却跑回来”。这就真切地表达了他贪恋女色的心情。沙恭达罗在宫廷遭遗弃时对送别护送她的亲人说:“我已经给这个骗子骗过了,你们也丢弃了我。”这段话真是一字一泪,表达出她的险恶处境和悲痛心情。再如刻画净修林生机勃勃而又和平宁静、形容奔马、蜜蜂及第四幕日落日出时的景色描写,皆是妙语连珠,抒情浓郁。这正像印度的一首民谣唱的那样:“韵文最美的是英雄喜剧,在英雄喜剧中《沙恭达罗》要数第一;《沙恭达罗》第四幕又在全剧好得出奇,第四幕中还有四首诗无以伦比……”
《沙恭达罗》以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乃至历来人民都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使其不仅在印度,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它曾被译为世界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8世纪传入欧洲后,立即受到许多大作家的极力称赞。歌德和席勒对其尤为推崇。歌德读了《沙恭达罗》之后,立即赋诗赞美它;“春华瑰丽、亦扬其芬”。并从该剧的“序幕”中受到启示,在其代表作《浮士德》中增添了一个“舞台序曲”。席勒甚至认为;“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诗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者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诗剧构思出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神话气氛的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及其同破坏美好爱情的两种思想与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纯朴、真挚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曲折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若干不合理现象,诸如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下层穷苦大众的沉疴酸辛,特别是妇女的任人欺凌的处境。
这出诗剧的中心主题是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剧作中的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世俗的阶级地位(种姓不同)的限制和净修林清规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并自由自主结合。这一行动的本身就是对奴隶主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是敢于突破当时社会常规的一种叛逆行为。同时,剧作还对大仙人达罗婆娑之流阻碍、破坏沙恭达罗美好追求的社会恶势力进行了一定的谴责。诗剧通过对沙恭达罗在冲破当时婚姻制度羁绊时所经历的内心矛盾和斗争的描绘,歌颂了主人公那种自由结合的婚姻,赞美了沙恭达罗这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也间接地表现了剧作者对社会政治、统治礼法、种姓门第观念和婚嫁制度的憎恨,表达了广大印度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有其进步意义。
剧作还通过对国王豆扇陀理想化的描写,提出了好国王应具备的条件:美好的道德情操,勤于国事、关心臣民和能征善战等,这是符合印度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同时也是对与之相反的**统治者的委婉否定。它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要由贤明君王来治理国家的主张早近10个世纪,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剧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者及其帮凶们的暴行,揭示了妇女地位低下的现实,对遭压迫、被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等。剧本也美化了统治阶级、宣扬了宿命论的观念和轻视妇女的思想,这与时代特点和剧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不无关系。
沙恭达罗是剧作者着力刻画的正面理想人物,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剧本集其外在美和内在美于一身,是作者笔下最完美动人,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方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究其出身来说,她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是王族仙人乔司迦和仙女弥诺迦所生,遭遗弃后被净修林中的苦修士干婆所收养。她从小就生活在远离凡尘、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衣,戴的是花须结成的饰品,整天与花草树木或幼鹿孔雀为伍。这种纯朴、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成了她的天真、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而以生活在大自然中为最大的乐趣;她热爱劳动,浇灌花木不辞劳苦;她待人和善,敬重义父,把女友视为亲姊妹。在她的身上处处显现出一种朴素无华的自然美。正像豆扇陀赞叹的那样;“假如这个在后宫里也难得到的结晶在净修林间竟然可以找到,那么,野林中的花朵就以天生的丽质超过了花园里的花朵。”
然而,更能体现沙恭达罗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美好爱情的追求。剧作中,作者用较多的场景再现了沙恭达罗对豆扇陀的爱情的高度专一,而它又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感情。这种感情出自于她的纯洁、优美和强烈、真挚的自然天性,没有什么功利的企图,也没有丝毫的虚假的意念。她曾向女友表示:如果得不到豆扇陀的爱,宁愿以身殉情,并在荷叶上刻字作为书信送给他。另外,她给豆扇陀的两句诗表露得更加深切、鲜明:
“你的心情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爱情在
剧烈地燃烧着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这种不加任何掩饰和大胆吐露真情的举动,充分地表现了她爱得专注、爱得纯洁、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也爱得真诚,这正是她心灵纯洁无瑕、晶莹透亮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她对人间幸福的向往,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沙恭达罗的性格不是静止不变的单色调的,如果说在前四幕里她性格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柔、痴情、纯朴、善良的话;那么从第五幕起,她的性格则发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她曾被蜜蜂所困,为爱情所扰而不能自拔,女友们也说她“柔弱得像新开的茉莉花”而对净修林那凄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和义父的虐待,她都认命了。但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她的这种爱情自由观念和婚姻自主的行动,有力地冲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制度和家长权威,是对婆罗门教的婚姻戒律和净修林清规的大胆挑战!特别是遭到豆扇陀“遗弃”时,她临危不惧,遇惊不乱,怒不可遏地斥责豆扇陀是“卑鄙无耻的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能像你这样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这是她对荒淫无耻的最高统治者的抨击和控诉,也是她勇敢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沙恭达罗是剧中最完美的正面理想形象,是一个质朴、纯洁、善良、多情、忠贞不渝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印度妇女的典型。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但在她的身上听天由命的弱点,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局限。
豆扇陀也是剧作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来的形象。这一形象虽不如沙恭达罗那么出色动人,但基本上仍是作者所肯定并加以歌颂的人物。在剧中,他是一位年青有为、能征善战的国王。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言谈举止中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这正是多年过着苦行僧生活、心灵闭塞的少女沙恭达罗对他一见倾心的原因之一);他“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勤于国事,忠于职守;他对沙恭达罗也是一往情深,坚贞不移。他失去和恢复记忆前后的内心情绪和举止行为的变化,似乎表现他不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而是一位“位尊而不傲,权极而不横”、循规蹈矩、爱民如子的好国王。作为一位宫廷诗人的迦梨陀娑,对主人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乃是他的天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叹服的是,剧作者又敢于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勾勒出豆扇陀这个奴隶主**势力最高代表的种种劣迹败行,如专横跋扈、玩物丧志、虚伪骄纵、喜欢奉承,对沙恭达罗始爱终弃等。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国王,他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集中代表,那么,享乐至上、玩弄女性、荒淫无道等这些统治阶级的劣根性必然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印记。所以,他在追捕猎物时遇见美丽的净修女沙恭达罗,立即停止了打猎而把目标转向了后者——这才是他要追捕的、对他更有吸引力的“新猎物”。得手后回了京城,从此便把沙恭达罗置之脑后;当沙恭达罗怀孕去宫中找他时,他拒不相识,这正是他的阶级本性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剧作者却故意为他开脱,把他对沙恭达罗的遗弃处理成大仙人达罗婆娑诅咒的结果,是由于沙恭达罗丢失了定情的戒指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是对历史和事实的严重歪曲,也是剧作消极方面的最好佐证。最明显的是第五幕沙恭达罗被“遗弃”的情节。按照印度古典戏剧的惯例,故事到此该结束了;但剧作者好像尚未尽兴,忽然笔锋一转,又特意加了两幕——让沙恭达罗被生母救到了天上,与奉天神之命去征讨阿修罗并凯旋而归的豆扇陀再次相遇;让豆扇陀悔恨不已,好似“毒箭穿心”,而沙恭达罗深受感动并原谅了他,与之和好如初。可以说,这种凭借神的力量得到的美满婚姻是不可能的,乃是作者寄希望于奴隶主阶级自觉改邪归正的幻想。
一千多年来《沙恭达罗》一直为印度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除了它的深刻、进步的思想内容之外,它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情节线索既单纯又曲折,且富有戏剧性。这出戏的情节从男女主人公的一见钟情展开,经过三次急剧转折(结合、婚变、重圆),有虚有实、波澜起伏,给人一种峰峦迭嶂、高深莫测之感。就每一幕来说,情节的发展也异常曲折,可以说幕幕有矛盾,处处有冲突。全剧各幕之间也都前后呼应。“序幕”本为表明作者文艺观而设,而末尾“舞台监督”的两句“台词”又很自然地弓!入剧增。沙、豆自由结合后,作者在剧情发展上布置了两个“悬念”;一是女友们顾虑义父干婆会反对这种婚姻;二是女友们担心沙恭达罗会被豆扇陀所“忘记”。果然到第三幕中出现了豆扇陀的忘情负义。另外,“蜜蜂”在全剧中几乎无所不在,作者让它起着贯串和预示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同时起着揭示和衬托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其次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作者不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沙恭达罗的无以比拟的美,而且剧中的其他角色,甚至连一些穿插式的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特别注意创造不同的环境去衬托和表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剧中比较典型的环境有三个,即净修林、宫廷和仙界。它们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在这不同的环境中,各个人物与环境浑然一体,即使同一人物在这三个不同的环境中也有不同的表现,真是各有其趣,各尽其妙。
在塑造典型人物时,除了运用典型环境外,剧作者还擅长通过人物外形(包括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豆扇陀打猎来到净修林窥见沙恭达罗时,就是从他的行动来表现其种种内心活动的。宫廷争辩时,豆扇陀的思想矛盾以及他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也是通过他的言论行动暴露出来的。再如沙恭达罗离别净修林前,她对义父、女友以及故居的依恋之情,也是通过行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既“很希望看到夫君”,又对同伴和故居恋恋不舍,甚至花木鸟兽莫不令她牵肠挂肚,以致“一抬脚向前走,就要跌倒在地上”。
《沙恭达罗》的语言丰富多彩,清新优美,富于抒情性。剧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性格特征。豆扇陀在沙恭达罗避走后,回转卫队住地时说:“我的身体去了。我那颗不安的心却跑回来”。这就真切地表达了他贪恋女色的心情。沙恭达罗在宫廷遭遗弃时对送别护送她的亲人说:“我已经给这个骗子骗过了,你们也丢弃了我。”这段话真是一字一泪,表达出她的险恶处境和悲痛心情。再如刻画净修林生机勃勃而又和平宁静、形容奔马、蜜蜂及第四幕日落日出时的景色描写,皆是妙语连珠,抒情浓郁。这正像印度的一首民谣唱的那样:“韵文最美的是英雄喜剧,在英雄喜剧中《沙恭达罗》要数第一;《沙恭达罗》第四幕又在全剧好得出奇,第四幕中还有四首诗无以伦比……”
《沙恭达罗》以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乃至历来人民都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使其不仅在印度,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它曾被译为世界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8世纪传入欧洲后,立即受到许多大作家的极力称赞。歌德和席勒对其尤为推崇。歌德读了《沙恭达罗》之后,立即赋诗赞美它;“春华瑰丽、亦扬其芬”。并从该剧的“序幕”中受到启示,在其代表作《浮士德》中增添了一个“舞台序曲”。席勒甚至认为;“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诗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者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