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二节 迦梨陀娑

第二节 迦梨陀娑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迦梨陀娑(约35——472)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是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1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他的诗歌和戏剧创作是世界文学,特别是东方文学中的瑰宝,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永久的魅力,不仅对印度文学,而且对亚洲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长篇抒情诗《云使》是古代印度诗歌的瑰宝,被列人印度“六大名诗”之一;《沙恭达罗》是他最杰出的戏剧代表作,是古代印度戏剧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迦梨陀娑的生率年月和生平事迹,没有确切的史料可查,因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的名字“迦梨陀娑”意为“迹梨女神的”,于是人们推测说,他本来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后来得到迦梨女神的点化而获得智慧,成为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这个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传说中把他同神联系起来,说明人们对这位诗人的尊敬。根据以他的名字传下来的作品推断,一般认为他可能出生在印度北方的优禅尼城,大约生活在笈多王朝盛世的公元350——472年之间。这个时期印度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发达,政治统一,天文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达到很高水平,文学艺术也兴旺发达。关于他的作品为大多数人所确认的有7部:其中4部诗集是《罗估世系》、《鸠摩罗出世》(又译《仙童出世》)、《云使》和《时令之环》;3部剧作是《优哩婆湿》(又译《妩尔娃希》)、《摩罗维迦和火友王》和《沙恭达罗》。作为宫廷诗人的迦梨陀娑,在他作品中既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又同情下层社会普通人的不幸。

    《罗估世系》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共19章,1579节,主要写罗估王族29代帝王的事迹。但诗章利用帝王故事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一般人的思想感情。诗篇起首写王朝始祖摩奴王的功德;接着写他的儿子狄里帕王的理想;第三章写罗估王的少年和青年生活;第四章到第八章写罗估王的战绩和其子阿甲王的婚礼,场面宏大而开阔,描写了印度境内的许多地方和民族,详细地记述了阿甲王的婚姻。变故、盛大的婚礼、丧妻之痛等等;第九、十两章写达萨腊塔王的事迹,从此开始同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内容接头;第十一章到十五章集中描写罗摩王的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诗的主干。罗摩王是达萨腊塔王的儿子,罗估工的重孙。这五章从内容上看虽然很象是史诗《罗摩衍那》的缩写,然而两者的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第十六章写罗摩王的儿子;最后三章概要叙述了以后zZ个帝王的简历。迦梨陀娑作为官延诗人写出这样的作品毫不奇怪,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于罗估王朝的伟大祖先的所作所为并未一味地歌颂,而是根据自己对于国王的理想和希望作了不同的褒贬,既沤歌明主,也谴责暴君。这种思想观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的。另外,长诗显示了诗人的卓越技巧,叙事单纯明朗,间以动人的抒情,读来毫无呆板冗长的感觉;长诗语言自然和谐,优美清丽,雅俗皆宜。因此,它在印度一直被看作是古典叙事诗的典范,列为印度古代“六大名诗”。

    《鸠摩罗出世》也是长篇叙事诗,和《罗估世系》同为“六大名诗”之一。跟《罗估世系》相比,它有两点不同;其一,它的内容不是写人,而是写神;其二,它的叙事成份减弱,而抒情成份加强。它共有17章,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八章写大神湿婆与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的恋爱和结婚的故事;后九章写鸠摩罗出世、成长及降魔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生了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姑娘乌玛。仙人预言,乌玛将会嫁给湿婆(在婆罗门教中有三位大神,即创造之神婆楼那、破坏之神湿婆、保护之神维什努)。这时,出现了一个恶魔。众神都奈何不得,便去求助于大梵天。大梵天告诉众神,只有湿婆和乌玛生的儿子才能降服恶魔。可是乌玛这时已是爱神的妻子。爱神领着乌玛去引诱湿婆,企图让他俩生一个神子由他来主宰。爱神施尽了种种蛊惑的手段,湿婆却不为所动。他潜心苦修,听不到歌声,看不见美景,并且用眼中的神火烧死了爱神。乌玛受到湿婆的拒绝,心中十分悲伤,下决心要像湿婆一样苦行苦修。湿婆被乌玛感动,掩盖了真面目去试探乌玛,勾引鸟玛忘记湿婆。乌玛十分生气,怒斥来者。于是湿婆现出本来面目,两人遂结为幸福夫妻,生下儿子鸠摩罗。他长大后为民除害,成为一个所向披靡的战神,最后降服了压迫众神的恶魔。

    《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最早的抒情长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之一。它分为《前云》和《后云》两部分。原诗为125节,每节4行,中心内容是叙述小神药叉托天空的云彩给爱妻传递思念之情的故事。小药叉是财神俱毗罗的奴仆,因“怠忽职守”,惹恼了主人,而遭财神的惩罚,被迫与新婚不久的爱妻分离,被贬滴到远离家乡的罗摩山独居一年。当雨季来临之时,雨云从山顶飘过,向着他的家乡阿罗迦城飘去,他眷恋妻子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含着眼泪,“意动神驰”地恳请雨云作为信使:“云啊!你是焦灼者的救星,请为我带信,带给我那由俱毗罗发怒而分离的爱人。”

    在《前云》中,抒情主人公向雨云指点了到达阿罗迦城的路线,赞美了沿途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繁华兴旺的京城。通过对沿途山川景物的描述,哀怨地表达了希望雨云能尽快见到他的妻子完成其使命的迫切心情。在《后云》里,小药叉深情地向雨云讲述了阿罗迦城优美的环境和他对妻子的思念。阿罗迦城是“上触云霄,珠宝铺地”;他的家有“像彩虹一般美丽的大门”,门前是盛开着“金莲花”的池塘;他的妻子自他走后就“不剪指甲,穿旧衣,睡地上”。想以前她是“一位多娇”,而如今“已如霜打的荷花,姿色大非昔比”。诗人先写大环境,后写小庭院,咏物思人,情真意切。叙述到他妻子时,从外貌到内心,层层推进,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情思,他面对云彩不由得放声唱道:

    我有时向空中伸出两臂去紧紧拥抱,

    只为我好不容易在梦中看见了你;

    当地的神仙们看到了我这样情形,

    也不禁向枝头洒下了珍珠似的泪滴。

    南来的风曾使松树上的芽蕾突然绽开,

    它沾上了其中的津液因而芳香扑鼻;

    贤德的妻啊!我拥抱这从雪山吹来的好风,

    因为我想它大概曾经接触过你的身体。这段抒情的表白是药叉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自然流露。

    《云使》在表达积极、深邃的思想的同时,充分运用了一切抒情诗的艺术手段,因而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时令之环》也是一部抒情诗集,共144首,主要采用4行诗体,描写印度的6个季节。其中,写夏季的28首,写雨季的28首,写秋季的26首,写霜季的16首,写寒季的16首。写春季的28首(另有14首杂诗为后人拟作,不计在内)。《时令之环》又称《六季杂咏》。全诗洋溢着清新的诗意,处处流露着诗人对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挚而浓烈的感情。

    迦梨陀娑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的戏剧。《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两部作品都是反映当时社会最高统治者爱情生活的五幕剧。前者叙述火友王爱上了王后的侍女摩罗维边,引起了王后的嫉妒。他们由于悬殊的社会地位而不能结合,都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有一位宫廷丑角乔答摩为人机智诙谐,受国王之托,从中提合,终于查清摩罗维迦原是一位公主,于是火友王得以同摩罗维迦结成百年合好。《优哩婆湿》写国王布鲁罗婆和天宫歌女优哩婆湿的恋爱故事。有一次,优哩婆湿落到恶魔手中遭受欺凌,被布鲁罗婆救了出来,于是两人一见钟情。优哩婆湿回到天宫,由于思念情人,在演戏时不小心喊出了布鲁罗婆的名字,便被师傅贬到人间,却正让有情人得以欢聚。但是好景不长,优哩婆湿被魔法变作藤蔓,布鲁罗婆如痴如呆地到处寻找,最后在天神因陀罗的同情指点下,他们才得以团圆。这两部剧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既反映了印度奴隶主统治者的宫廷生活,又歌颂了敢于冲破羁绊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

    迹梨陀娑的创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无论是诗歌还是剧本,绝大多数作品都取材于古代传说。但又不受旧有题材的约束,而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加以改造。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中的故事一经迦梨陀娑的手,原有的只初具轮廓的粗糙的形象和情节就显得光彩夺目而富有魅力。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神仙世界里,但通过这些人物反映的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痛苦和欢乐、失败与追求。

    二、迦梨陀娑的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他的诗歌如行云流水,韵味无穷;他的戏剧构思巧妙,跌宕曲折,剧中有诗,诗中有情。

    三、从艺术技巧来看,他的作品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他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善于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去描写。因而,后人称他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它以现实生活和神话世界为背景,描写了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之间曲折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沙恭达罗》是一部七幕诗剧,取材于史诗《摩河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摩河婆罗多》的《始初篇》中提到国王豆扇陀率领大臣、侍从到深山老林打猎,来到一座净修林,与一净修女沙恭达罗相识,一见倾心。但沙恭达罗表示将来生子必须继承王位,否则不能结合。豆扇陀当即答应了这一条件。可是豆扇陀回到京城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后沙恭达罗生一子名为婆罗多(即“帕腊达”,后成了印度传说中最伟大的帝王),进京寻找国王,豆扇陀矢口否认。这时天上发出声音,证明这个孩子确系豆扇陀的亲生骨肉,于是豆扇陀改变态度,收妻认子,喜庆团圆。印度奴隶制初期,《往世书》中的《莲花往世书》在上述故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沙恭达罗受到大仙人的诅咒和丢失戒指引起一段波折的情节。迦梨陀娑没有盲目照搬上述内容,而是在其民主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对原材料进行了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赋予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内容,使《沙恭达罗》成为一曲理想爱情的颂歌。

    从剧情结构来看,《沙恭达罗》由序幕和七幕正剧组成,每幕均有标题。前面的序幕同故事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只是起了一种过渡作用。目的是将观众的注意力逐步引入剧情。

    第一幕《狩猎》,写国王豆扇陀在林中打猎,与净修女沙恭达罗相遇并一见钟情;第二幕《故事的隐藏》,写豆扇陀借故要留在净修林;第三幕《爱情的享受》,写豆扇陀与沙恭达罗以干闼婆方式结合,豆扇陀回京前以戒指为信物相赠;第四幕《沙恭达罗的别离》,写沙恭达罗离开净修林时,与女友、义父干婆及故居等依依惜别的情景;第五幕《沙恭达罗的被拒》,写沙恭达罗等人奔往京城途中,在圣池边祭水时不慎将戒指丢失,后来到宫中,豆扇陀以不曾相识拒认沙恭达罗;第六幕《沙恭达罗的遗弃》,写两渔夫打到一条鱼献给国王,豆扇陀见到信物顿时恢复了记忆,并开始思念和寻找沙恭达罗母子;第七幕《团聚》,写天神因陀罗命令豆扇陀讨伐妖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