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三、婚姻与仕途

三、婚姻与仕途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总要为他们的婚姻操心。古今一样。不过在婚姻是"父母之命"的古代,做父母尤感责任之重大。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他曾有《与郗家论婚书》,书云:"??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仰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故具书祖宗职讳,可否之言,进退惟命。"①经过订婚等一番过程,王献之在他二十二岁(365 年)与表姐郗道茂正式结婚。当时王羲之已经去世,郗道茂父亲郗昙也不在人间,在王献之母亲的主持之下,郗道茂过门到了王家。王献之与郗道茂从小在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婚姻算是美满的。王献之的这门亲事不像他的父亲带有政治色彩,是亲上亲。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上层人士的婚姻总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公元371 年,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异,诏尚简文帝女新安公主。新安公主又称余姚公主、新安愍公主,名司马道福。道茂、道福仅一字之差。新安公主很受父亲简文帝、母亲徐贵人(徐淑媛)的宠爱,后来将她许配给桓温的儿子桓济。作为驸马的桓济并不安分守己,他与其兄桓熙密谋杀害叔父桓冲(桓车骑)。桓冲"累迁车骑将军,都督七州诸军事"②。桓冲"生性俭素、而谦虚爱士,言不及私,以国计为重,与谢安有将相之和,对谢多有谦让,忠言嘉谋每尽心力,胸怀博大"①。桓济谋杀叔父未遂,阴谋败露后,朝野议论纷纷,影响很大。桓温早有谋夺君位的野心。所以桓济谋杀叔父,实际上是反对朝廷反对皇帝之举。有鉴于此,桓济被流放长沙服刑苦役。这时简文帝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并拔擢王献之为中书令。王献之在《别郗氏妻》写道: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屒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邪?俯仰悲咽,实无己无已,惟当绝气耳。

    王献之与郗氏离婚以后,心情极度内疚,离别自己的妻子永不得见面,俯仰悲咽在情理之中。王献之与妻离异成了简文帝的驸马,后人均抱谴责态② 《晋书·王献之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② 《世说新语·夙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

    度,"别妻一帖,俯仰悲咽,既笃伉俪,何不为宋大夫之却湖阳乎?"②意思是说王献之为何不像宋弘拒绝湖阳公主那样呢?后汉时期,帝姐湖阳公主婚后不久,丈夫亡故。帝劝其改嫁,公主云:"宋公(弘)威仪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公主坐在屏风后,弘被帝引见,帝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对公主说"事不谐也"。由于宋弘态度坚决,不肯与原来的妻子离婚,公主改嫁于他的事,只好作罢。原来王、郗两家关系十分亲密,王献之的几位长兄见大舅郗愔十分恭敬有礼,"常蹑履问讯,甚修舅甥之礼。"王献之与郗氏离婚后,特别是郗愔之子郗超死后,情况大不一样,见郗愔"皆著高展,仪容轻慢。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既去。"甚至"命席便迁延辞避",郗愔对此很气愤,感慨道:"使嘉宾(郗超)不死,鼠辈敢尔!"郗超有盛名而且获宠于桓温,桓温掌握实权,对于郗超的父亲谁也不敢怠慢,而今郗超已经过世,情况自然就不同了。①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结婚后,双方感情并不深厚,故引出一段与侍妾的风流韵事。"复缠绵妾侍,发其讴吟。"王献之曾为侍妾桃叶作歌词两首,在江南广为流传。歌词是: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答王献之《团扇歌》三首云: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礼,羞与郎相见。

    桃叶心中很明白,王献之与她相善,是填补感情上的空虚,亦或看重她的美貌容颜,当她岁增憔悴时,又怎样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