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三、婚姻与仕途

三、婚姻与仕途(2/2)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会不会像石崇对待其爱婢翾风那样,被退为"房老",被主人遗弃呢?所以桃叶的答歌与翾风的《怨诗》有相似之处,有顾影自怜的意味。诚然,王献之与桃叶的感情与石崇有不同之处,但正如《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所云:"中书风流,上掩季伦(石崇),但无颜对郗姊耳。"关于王献之离婚的原因古籍很少涉及。《中兴书》云:"其离婚之故不②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

    ① 《世说新语·简傲》、《晋书·郗超传》。

    ②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我自来迎接",《艺文》为"我自迎接妆"。③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独使我殷勤",《艺文》为"独使我缠绵"。可知。"后人以为王献之因"门无男子"(妻无生育能力)①,根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名教信条与郗氏离婚的。笔者认为这种意见缺乏说服力。有人说王献之与郗氏离异不是出于他的主观意愿,这也有矛盾。《晋书》云:"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这里用了"选尚"一词,"尚"即娶帝王之女的意思,连起来便是选娶新安公主,这里看不出有什么强迫的迹象。郗超死后,王献之就不愿意见大舅郗翾了,其原因是郗惜有"终焉之志"。王羲之曾说"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乐在京师",王献之却不同,从文献看他从未说过这类话。他一直在京城做官,颇顺当。但再娶前官位都比较低,因王导、王敦早已去世,王氏家族在朝廷的地位与权势也不比以前"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他想进一步密切与帝室的关系,为升迁作好铺垫,以便再现昔日的辉煌。事实也是如此,他与新安公主结婚以后就得到中书令的官职,参与国家管理,成了掌握重要机密、决定政策的人。所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说他:"乌衣贵游,宠荣过盛","子敬通婚帝胄,豪贵自喜"。然而王献之心理上也是有矛盾的,他总感到有负于结发的前妻,每当他想起此事,心里总是充满着怨恨和后悔,"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他借书写曹植的"洛神赋"抒发自己对郗道茂的怀念之情。

    他临终前"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古代文献对于王献之的仕途,政治生涯,记载寥寥,至于政绩更没有可靠资料。这也许是他担任的官职多属机要,有关消息当时不能外传的缘故吧!王献之二十四岁(公元367 年)为州主簿,相隔一年后任秘书郎,后转丞。公元372 年选尚新安愍公主,做了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公元376 年,王献之被谢安请为长史。公元381 年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公元385 年升为中书令,这可是一个拥有大权的官位,它的主要职责是掌握机要,制订政策,发布命令。王献之死后朝廷追赠他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以示表彰。王献之在世时名望很高,是当时做人的楷模。孝武帝为晋陵公主选婿时,曾将他作为参照的标准。"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谢安也曾说:"阿敬近撮王(导)、刘之标。"刘惔对自己要求很严,"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匠之祷久矣,勿复为烦。'"刘惔对人的识别很敏锐,能知人善任。他早知桓温有野心,曾对皇帝建言:"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在桓温伐蜀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取胜,刘惔则认为必克,结果正如他所说。他力荐张凭,很得人心。刘惔是王献之父辈的人物,王献之非常敬仰他,将他作为自己的榜样。"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见耳。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①《语林》曰:"羊驎因酒醉,抚谢左军谓太傅曰:'此家讵复后镇西?'太傅曰'汝阿见子敬,便沐浴为论兄辈。'"王献之有很高的声望,名重一时,连一些著名人士对他都非常敬佩,甚至要休浴后才去见王献之,以与王献之称兄道弟而引为自豪。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

    ① 《世说新语·赏誉》。谢车骑即谢玄。太傅即谢安,谢玄为谢安的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