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章节目录 > 四、王羲之是否有代笔人

四、王羲之是否有代笔人

王羲之评传作者:王羲之评传 2017-02-13 11:52
    在王羲之"失郡"以后是否有一位代笔者?一直是个疑案。这个疑案的源头,在《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陶弘景在① 年减十岁时,沈校本为"年裁十岁时"。

    ② 乃阳吐汗头面被褥,"阳"原作为"剔",据沈校本改。

    ③ 方忆右军未起,"忆"原作误为"意",据沈校本改。

    ④ 总角--男女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态如角,故称总角。

    给梁武帝萧衍的信中写道:"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别也,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有人常引用这一资料,证明王羲之晚年的作品并非出自他的亲笔。那末代笔者是谁呢?后来推测是任静,也有人说是玄度,或是王氏家族的成员。对代笔一事有人却持否定态度。杨臣伟曾在《书法研究》上提了质疑①。他认为王羲之告誓辞官主要原因是他看不起他的上级王述。辞官后无官一身轻,他自己感到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他仍热爱生活,关心他人。辞官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万念俱灰,"失郡"决不是他"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代笔)"的原因。王羲之辞官后,"采药不远千里",说明他身体状况不差,他晚年虽患有多种疾病,但握笔作书还是不成问题,使人代笔看来不可能是健康方面的原因。从陶弘景所述,可知那位代笔人技艺超群,"逸少亡后,于敬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王献之完全模仿代笔者的字,模仿的结果仅仅是相似,从王羲之辞官到梁武帝开国一百五十多年,为何没有一个人透露过这一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