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未年的政治形势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孙武所处的春秋未年,是一个充满着矛盾斗争的时代。要弄清这些矛盾斗争的来龙去脉,还得从西周初年说起。
(一)
西周以来的领主制封建社会
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殷奴隶制王朝,即着手对土地制度和国家政体进行变革。《意林·大公金匮》记姜太公对武王建议道:"得殷之财与殷之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逸周书·大聚解》又载周公主张对殷民实行这样的土地政策:"分地薄敛,农民归之。"《国语·周语中》阐述"周制"的规定说:"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即不要剥夺农民耕种私田的时间,不要糟蹋农民的私有经济。大量的史书记载表明,西周的农民都分得了一定的私田,同时又要到公田上去进行劳作。统治者对农民采用的是力役地租的剥削。在当时的社会中,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已居于主导地位。①另一方面,为了建立藩屏,卫护王室,周天子又分封许多亲戚。功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周大夫富辰阐述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昨、祭,周公之风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在诸侯国内,又分封一些采邑给卿大夫。这样,在周天子之下就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各级领主。历史证明,殷代虽也有"侯卫",但大多是些被威胁利用、就地而封的异姓;而周初的分封,则多是由周天子统一派遣的同姓。因此,西周建立的是和商殷完全不同的领主制封建国家。这种领主封建制,在西周初年,曾经是秩序井然,大有起色的。据史籍记载,在周公东征、"兴正礼乐"之后,"民和睦,颂声兴"(《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古本竹书纪年》)当时的农业生产也蒸蒸日上。"获之,积之栗栗;其崇如塘,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抵如京"(《诗·小雅·甫田》):到处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分封制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到西周晚期的"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楚世家》);"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史记·奏本纪》)由于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对诸侯政策的不当,天子逐渐失去往日的威严,诸侯的叛逆行为开始出现。自平王东迁以后,王畿的土地大为缩小,军事力量相应削弱,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诸侯的朝贡几乎废绝。周桓王十三年(前707 年),桓王亲自率领主室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卒大败",郑师还"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桓王差点丢了性命。自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丧失殆尽,西周以来建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封建宗法等级统治秩序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① 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详见杨善群《周代土地制度的转化和中国封建社 会的开端》一文,载《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年版。
(二)
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经过不断的削灭和兼并,到春秋时代,尚有140 多个。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以中原的晋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以及后起的在东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兼井的土地较多,疆域广阔,实力雄厚,成为春秋时期的头等强国。处于晋、齐、楚三国中间的鲁、宋、郑、卫等国,兼并的土地较少,实力不如前面的六个大国,是为二等国。其他星罗棋布分散于各处的陈、蔡、曹、邾、随、邓、许、申等国,疆域狭小,实力更差,只能是三等国。地处东北方的燕国(时称北燕),在春秋后期也开始强大,逐渐参与中原国家的纷争。
当时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谁要篡夺天子之位取而代之,还是要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而是很难得逞的。于是,一些大国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表面上尊重周天子,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今天下"(《战国策·秦一》引张仪语)。这就是春秋时代的所谓"霸主"。
由于霸主可以向诸侯国发号施令、征调军队和收取贡赋,享受过去天于所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大国君主都想充当,因而在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按照一般的说法,春秋时代先后出现过五位霸主。《孟于·告子》、《商君书·更法》中,都有关于春秋"五霸"的议论。但这"五霸"究竟指谁,历来有很多分歧。战国初年的墨翟指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墨子·所染》)。战国末期的荀况又称:上述五君,"信立而霸"(《荀子·王霸》)。"五霸"实指的这一说,出现的时代较早,也较符合历史事实,应该是可信的。此外,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曾一度主持过会盟、征伐,但很快就为楚所败;秦穆公曾并国开地,"遂霸西戎",但他"不与中国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吴夫差一度兵威很盛,在黄池会上与晋争先,但就在这时被越勾践抄了后路,攻入吴都,自此国势一蹶不振。上述数人,都难于列入春秋时的五霸之中。大国争霸时,各国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如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使"百姓富",而"民不苟","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国语·齐语》)。晋文公也"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举善援能,官方定物",使"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国语·晋语四》)。楚庄上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大兴水利,"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淮南子·人间训》)。僻在东南的吴阖闾任用伍子胥为将相,"修法制,下贤良"(《吕氏春秋·首时》),"实仓廪,治兵库"(《吴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
西周以来的领主制封建社会
武王伐纣,推翻了商殷奴隶制王朝,即着手对土地制度和国家政体进行变革。《意林·大公金匮》记姜太公对武王建议道:"得殷之财与殷之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逸周书·大聚解》又载周公主张对殷民实行这样的土地政策:"分地薄敛,农民归之。"《国语·周语中》阐述"周制"的规定说:"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即不要剥夺农民耕种私田的时间,不要糟蹋农民的私有经济。大量的史书记载表明,西周的农民都分得了一定的私田,同时又要到公田上去进行劳作。统治者对农民采用的是力役地租的剥削。在当时的社会中,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已居于主导地位。①另一方面,为了建立藩屏,卫护王室,周天子又分封许多亲戚。功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周大夫富辰阐述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昨、祭,周公之风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在诸侯国内,又分封一些采邑给卿大夫。这样,在周天子之下就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各级领主。历史证明,殷代虽也有"侯卫",但大多是些被威胁利用、就地而封的异姓;而周初的分封,则多是由周天子统一派遣的同姓。因此,西周建立的是和商殷完全不同的领主制封建国家。这种领主封建制,在西周初年,曾经是秩序井然,大有起色的。据史籍记载,在周公东征、"兴正礼乐"之后,"民和睦,颂声兴"(《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古本竹书纪年》)当时的农业生产也蒸蒸日上。"获之,积之栗栗;其崇如塘,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抵如京"(《诗·小雅·甫田》):到处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分封制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到西周晚期的"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楚世家》);"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史记·奏本纪》)由于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对诸侯政策的不当,天子逐渐失去往日的威严,诸侯的叛逆行为开始出现。自平王东迁以后,王畿的土地大为缩小,军事力量相应削弱,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诸侯的朝贡几乎废绝。周桓王十三年(前707 年),桓王亲自率领主室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卒大败",郑师还"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桓王差点丢了性命。自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丧失殆尽,西周以来建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封建宗法等级统治秩序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① 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详见杨善群《周代土地制度的转化和中国封建社 会的开端》一文,载《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年版。
(二)
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经过不断的削灭和兼并,到春秋时代,尚有140 多个。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以中原的晋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以及后起的在东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兼井的土地较多,疆域广阔,实力雄厚,成为春秋时期的头等强国。处于晋、齐、楚三国中间的鲁、宋、郑、卫等国,兼并的土地较少,实力不如前面的六个大国,是为二等国。其他星罗棋布分散于各处的陈、蔡、曹、邾、随、邓、许、申等国,疆域狭小,实力更差,只能是三等国。地处东北方的燕国(时称北燕),在春秋后期也开始强大,逐渐参与中原国家的纷争。
当时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谁要篡夺天子之位取而代之,还是要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而是很难得逞的。于是,一些大国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表面上尊重周天子,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今天下"(《战国策·秦一》引张仪语)。这就是春秋时代的所谓"霸主"。
由于霸主可以向诸侯国发号施令、征调军队和收取贡赋,享受过去天于所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大国君主都想充当,因而在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按照一般的说法,春秋时代先后出现过五位霸主。《孟于·告子》、《商君书·更法》中,都有关于春秋"五霸"的议论。但这"五霸"究竟指谁,历来有很多分歧。战国初年的墨翟指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墨子·所染》)。战国末期的荀况又称:上述五君,"信立而霸"(《荀子·王霸》)。"五霸"实指的这一说,出现的时代较早,也较符合历史事实,应该是可信的。此外,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曾一度主持过会盟、征伐,但很快就为楚所败;秦穆公曾并国开地,"遂霸西戎",但他"不与中国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吴夫差一度兵威很盛,在黄池会上与晋争先,但就在这时被越勾践抄了后路,攻入吴都,自此国势一蹶不振。上述数人,都难于列入春秋时的五霸之中。大国争霸时,各国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如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使"百姓富",而"民不苟","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国语·齐语》)。晋文公也"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举善援能,官方定物",使"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国语·晋语四》)。楚庄上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大兴水利,"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淮南子·人间训》)。僻在东南的吴阖闾任用伍子胥为将相,"修法制,下贤良"(《吕氏春秋·首时》),"实仓廪,治兵库"(《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