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一、春秋未年的政治形势

一、春秋未年的政治形势(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春秋·阖闾内传》)。越勾践也任用文种、范蠡等谋臣,"垦草创邑,辟地殖谷"(《战国策·秦三》),使"其民殷众,以多甲兵"(《国语·吴语》)。显然,大国争霸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政治的修明和历史的进步。

    (三)

    诸侯国内外的各种矛盾

    除了诸侯国之间为兼并土地、夺取霸权而发生的矛盾斗争以外,诸侯国内部也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首先是诸侯国君与卿大夫以及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当时的卿大夫,不仅采邑的土地和管辖的人民世袭的,得到的租税归己所有,而且可以自行收取军赋,建筑防御城墙,组织私属的军队。这样,每个卿大夫的采邑就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国。由于贪欲的驱使,卿大夫们采用兼并他人、借功邀赏、施舍小惠以争取民众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吸引民众的来归。于是,在各国的国君与卿大夫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领地和民众的斗争。《左传·襄公十九年》载,"齐崔抒杀高厚干洒蓝而兼其室";郑子展、子西"杀子孔而分其室"。这里的"室",即指包括土地、依附农民在内的家族财富。《国语·晋语八》记,晋国的范氏曾两次居功邀赏,占据了随、范、郇、栎等邑,还要"与和大夫争田"。鲁国的"三桓"(季氏、孟氏、叔孙氏)曾"三分公室"、"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即瓜分国君所辖郊乡的土地、国人和军赋,并把昭公逐出鲁国。齐国的景公与田氏争夺民众,晏婴指出:"公厚敛焉,陈氏(即田氏)厚施焉,民归之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他又向景公献计道:"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但景公终未能实行。田氏以大量贷出、小量收进的"厚施"办法,使民众都来投奔到其领地内,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夺取了齐国的政权。

    其次是诸侯国内领主统治阶级和被统治的人民之间的矛盾。由于领主的贪婪剥削,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如鲁国在春秋后期"多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执政者"季康子患盗"(《论语·颜渊》)。当三桓攻击鲁昭公的居地郓时,"郓溃"(《春秋·昭公二十九年》)。杜注云:"民逃其上日溃,溃散叛公。"可见鲁国人民对昭公的怨恨。晋国在春秋后期也"寇盗充斥","盗贼公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晋平公为营造宫室,奢侈腐化,大肆征发劳役,使"庶民罢敝,道相望","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一些得势的卿大夫,如曾"铸刑鼎"的中行寅,也搜刮民财制造"船车"之类,因"赋敛厚"而"民谤诅"(《论衡·解除篇》)。齐国人民对齐景公的贪婪剥削、残酷用刑亦恨之人骨。晏婴议论当时的情况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左传·昭公三年》)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 年),陈国筑城的役夫,因不堪忍受庆氏的**暴虐而举行起义,杀死了庆氏的大贵族庆虎、庆寅。郑国人民的反抗,已发展到在野外聚众行事。史称"郑国多盗,取(聚)人于萑苻之泽"(《左传·昭公二十年》)。南方的楚国,局势更是紧张:"民之赢馁,日己甚矣。四境盈垒,道相望,盗贼司目。"(《国语·楚语下》)至吴国攻人楚都,楚昭上逃人云梦泽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左传·定公四年》)。人民已经组织起来,和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了。

    再次是文化较高的华夏族各国与文化较低的蛮夷戎狄各国族之间的矛盾。当时的少数族一般居住在周边地区:居于南方的称为南蛮,在今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包括荆蛮、百濮、百越等;居于东方的称为东夷,在今淮河流域和山东境内,包括淮夷、莱夷等;居于西方的称为西戎,在今陕西、甘肃和山西南部,包括骊戎、犬戎、茅戎等;居于北方的称为北狄,在今河北和山西北部,包括赤狄、白狄等。也有的少数族已经移居中原,如在今河南中部,就有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等。由于少数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处于以游牧为主的阶段,因而极富于掠夺性,构成了对华夏族各国的严重威胁。有人评论当时的形势云:"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华夏族各国对于少数族的侵扰,则互相救助,奋力反击,并进而驱逐、吞灭之。在大国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大国霸主打起"尊王"旗帜的同时,又提出了"攘夷"的口号。齐桓公在位期间,曾北伐山戎以救燕,西逐北狄以救邢、卫;又联合秦、晋等国,击退扬距、泉皋、伊洛之戎对周室京师的进犯。有时,华夏诸国为了避免激烈的冲突,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便对少数族采取和亲政策。如晋国的魏绎曾经提出:"和戎有五利。"(《左传·襄公四年》)晋国行此策数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到春秋末期,齐、晋、秦、楚、吴、越、燕诸国,都击退、吞灭、融合了周围的大部分蛮夷戎狄国族,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春秋未年是领主制封建社会发生严重危机的时期。西周"礼乐征伐自大子出"的宗法等级秩序稳固的局面,已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代替。虽然在大国争霸的过程中,各国的政治有所整饬,生产有所发展,但是各诸侯国都面临着国内外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在国外,要与其他诸侯国为争夺领土、人民、赋税、财富而斗争,又要抵御蛮夷戎狄部族的侵犯与骚扰;在国内,有国君与卿大夫之间为争夺领地、人民、赋税、财富的斗争,又有人民反抗领主统治阶级的贪婪剥削和残酷压迫的斗争。如何解决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重新树立起一个新的权威和制度,回到有秩序的稳定状态,历史在前进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