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潘季驯评传章节目录 > 一、实地勘验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实证调查方法

一、实地勘验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实证调查方法

潘季驯评传作者:潘季驯评传 2017-02-13 11:48
    (一)笃信"勘验"的实践家风格

    作为一名杰出的水利专家,实地勘验的工作方法在潘季驯的治河思想中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对此潘季驯是这样认识的:"臣窃谓天下之事皆可以揣摩测度而得之,而惟治河一事,非亲自经历,足遍而目击之,则文移调动之间,终属影响。"①这段话深刻体现了潘季驯笃信"勘验"的实践家风格。

    确实,从一个对于河流的特性一无所知,对于治河的方法更是一窍不通的普通政府官吏,很快转变成一个名声赫赫的著名治河专家,注重实证勘验,强调亲自实践,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诀。如他在回忆嘉靖四十四年第一次承担总河之命时,面对洪水散漫,泥沙淤塞的混乱局面,他"视之惶俱无措,道谋滋起,莫知适从。"这时,他首先树立的观念是:"吾其问诸水滨乎?乃逆流而西,延袤荒度,故道新冲,炯然在目。所至则进田间老曳与长年三老而问之,乃知河性喜故。决而冲者,过颡在山之水也,非其性也,谓然叹曰:河在是矣。业有成议。"②不受舆论("道谋")的影响,将治河的良策问诸于水滨;延袤荒度,实地勘查;每到一地则进田间老叟与长年三老而问之。

    这些活动显然都是朴实的唯物主义实践行为,在以后的治河工作中一直成为① 陈立:《我国科学技术不发达之心理分析》,《科学与技术》,1944 年,第一卷第四期。此处转引自袁运开等编:《中国科学思想史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77 牢11 月版,第65 页。

    ②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4 版。

    ①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日本讲谈社国际出版公司,1973 年英文版。以上国内外观点均引自《中国科学思想史论》。

    ① 潘季驯:《申明修守事宜疏》,引自《河防一览》卷一○。

    ② 潘季驯:《刻河防一览引》。

    潘季驯始终不渝坚持的基本工作方法。

    万历六年,潘季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第三次担任总理河道大臣。"时黄决崔镇而北,淮决高堰而东,清桃塞,海口湮,而淮扬高宝兴盐诸郡邑则汇为巨浸,怀山襄陵矣。"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形势,潘季驯上任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亲临决河现场,全面踏勘被灾地区的实际地形,力求获得治理"两河"(即黄河和淮河)的真知的见。万历六年七月,他在向朝廷呈上的治河意见书《两河经略疏》①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几个月来的勘查经过。

    他说,虽然河道衙门中存放着大量历年来各方面的治河建议,自己也都认真阅读过了。但是他坚持认为,别人的意见虽然不无参考价值,但毕竟都是时过境迁的间接知识,对于治河者深入了解变化多端的河流特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的掌握黄河河性及其治理方法,还必须亲自实践,实地勘查,这样才能搜集到第一手的事实材料。所谓"大端委官之言,决不足凭,务必躬亲,庶有真见。"为此,他决定"躬亲督率,沿河荒度",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河情调查。结果,"南朔维扬",看到仪真一带运河淤浅,宝应一带湖堤圮坏,黄埔决口,淹及数邑,高家堰水射淮扬,清江浦长堤卑薄,柳浦湾一带无堤障御;"西穷凤泗",看到全淮不下清口,日益甫徙;"北抵清桃",看到崔镇诸决,水从旁泄,一望弥漫,正河浅阻,水行陆地;"东抵海口",看到新挖的草湾河道,寻复淤塞,徐州到沛县以下的河道虽然河流复通,但不及故河的1/10.只是安东以下,河身渐广,河水东下,亦无阻碍。总之,这是一次范围广大的区域地理调查工作,北到黄河北岸的山东清(河)、桃(源)县,南临长江岸边,西抵淮河中游的凤(阳)泗(州),东达茫茫黄河入海口,足跨河、淮、江三大流域,走遍河南、山东、南直隶三个直省的数10 个州县,将"随处患害,一一查阅明白。"这样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对于封建时代一位授职正二品俸禄的高级官员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二)重视历史经验的理论家素养

    潘季驯在强调实地勘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进行历史资料的调查。他试图通过这种办法来总结自然河流运动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正反两方面的治河经验,为自己的治河实践提供借鉴。关于实地勘查与历史调查的关系,潘季驯是这样阐述的:事师古者罔愆,智不凿者乃大。孟子论智一章,首以禹之治水为喻,而论为政,则日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大智者事必师古,而不师古则凿矣。故治河者必先求河水自然之性,而后可施其疏筑之功;必先求古人已治之效,而后可效其平成之业。

    这段话直接了当地阐明了他对于科学认识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看法。

    首先,他把借鉴历史经验("师古")与产生正确的科学观点("大智")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是大智者事必师古,而不师古则凿矣。"这个看法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因为人的正确认识不仅来自个人亲身实践所得到的直接经验,而且也来自前人在书本上大量总结出的间接经验。从哲学的观点上讲,只相信书本上的古人治河之法而忽视对客观对象的亲身实践,那会走向教条主义;反之,只重视直接经验而忽视书本上记载的历史经验,那也容① 见《河防一览》卷七。

    ① 潘季驯:《两河经略疏》,见《河防一览》卷七。

    易导致狭隘的经验论,同样是不可取的。直接的经验只有充分吸收历史上的认识成果才会产生普遍的意义;书本上的知识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会有活的生命力。潘季驯十分强调实地勘查的实证方法,同时又十分重视吸取古人的历史经验,认为这两种认识方法相互配合,并行不悖。这种思维方法较为正确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无疑包含着一定的辩证因素。

    其次,潘季驯的论述中还包括了一层意思,就是"治河者必先求河水自然之性,而后可施其疏筑之功;必先求古人已试之效,而后可效其平成之业"的观点。这里不仅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明了正确思想形成的认识来源,而且还通过"明自然"与"通古今"的观点涉及到对于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与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这两方面的知识相互结合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河水自然之性"?什么是"古人已试之效"呢?潘季驯对此有明确的指向。他在描述了"黄河自昆仑入徐济,历邳宿桃清至清口会淮,而东入于海;淮水自洛及凤,历盱泗至清口会河而东入于海"的行经路线之后指出:"此两河之故道,即河水自然之性也。"他又描述了明初陈瑄"始堤管家诸湖,通淮河为运道,然虑淮水涨溢,东侵淮郡也,故筑高家堰以捍之,??而淮水无东侵之患矣;又虑黄河涨溢南侵淮郡也,故堤新城之北以捍之,??而黄水无南侵之患矣。尤虑河水自闸冲入,不觉泥淤,故严启闭之禁,只许漕艘鲜船,由闸出入,钥匙掌之都漕,??是以淮郡晏然,漕渠永赖"的成功历史经验,认为这就是"古人已试之效"。潘季驯通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