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瘦劲"??。例如《野人送朱樱》:"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筋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方东树评曰:"此小题也。前半细则极其工细,后发大议论则极其壮阔,实为后来各名家高曾规矩。"(《昭昧詹言》卷一七)又如《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黄生评曰:"雨景则寂寥,诗语偏浓丽,俯视中晚以此。"(《杜诗详注》卷六引)为什么"小题"能写得"壮阔"?"寂寥"能写得"浓丽"?显然奥秘在于审美主体而不在客体,也就是说,杜甫充分发挥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从而以追求壮美的审美理想拥抱、观照了"丑妍巨细千万殊"的客体。

    那么,杜甫为什么会明确、坚定地追求壮美呢?首先,这和诗人的性格、胸襟有关。如前所述,杜甫具有雄豪的性格、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品、阔大的胸怀,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他在审美情趣上倾向于壮美,其次,这和诗人的创作倾向有关。杜甫思虑深刻,笔力雄强,这样的诗人不是不能描写细小、寻常的事物,但是真正让他驰骋才思、显露笔力的还是那些奇伟不凡的事物,换句话说,只有壮美才能与杜甫的才思笔力相称。壮美,也称阳刚之美,是在古代中国特别受人重视的一种美学范畴。在古人看来,阳刚之美的深层内涵是审美主体的思想境界,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他又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所谓"充实"、"有光辉"、"至大至刚",其本来意义当然属于道德范畴。

    但是这种高尚情操与崇高思想显然也具有美学意义,因为它们会给人以刚强、雄劲、宏伟的感受,这与壮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相通的,所以孟子能称之为"美"、"大"。无独有偶,古代西方的经典美学著作--郎加纳斯《论崇高》中也说:"在这全部五种崇高的条件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一种高尚的心胸。??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西方文论选》第125 页)我们认为郎加纳斯所以能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正是由于他高度重视高尚、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闳其中而肆其外,杜甫精神世界的禀性是决定其审美理想的根本原因。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之四中正面提出了他的审美理想: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①未掣鲸鱼碧海中。清人宗廷辅对此诗的分析颇为精当:"数公指瘐信及王杨卢骆,是说古人。① 郭璞《游仙诗》之三:"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晋诗》卷一一)杜诗用其字面,但与郭诗原意无关。

    '凡今谁是出群雄',是说今人。古人才力甚大,著'应难'二字,有许多佩服之意。今人亦未可一概抹煞,著'谁是'二字,有许多想望之意。翡翠兰苕喻文采鲜妍,乃今人所擅之一能。鲸鱼碧海喻体魄伟丽,数公之才力却是如此。其广狭大小,岂可相提并论哉。"(《古今论诗绝句》)的确,杜甫写此诗的本意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实际情形的,但是后面两句显然具有十分深远的普遍意义,因为这体现了杜甫的审美理想。翡翠,一名翠雀,羽毛有蓝、绿、赤、棕等色,鲜艳异常。兰苕,兰草与陵苕,泛指美丽的花草。所以"翡翠兰苕"这个意象的涵义十分明确,它是指一种绮丽、妩媚、纤细、柔弱的美,也即优美或阴柔之美。相反地,碧海无边,鲸鱼跋浪,是何等壮丽,而"掣鲸碧海"更需要雄豪的气魄与巨大的力量,所以这个意象是指一种壮丽、宏伟、阔大、遒劲的美,也即壮美或阳刚之美。清人姚鼐有一段文字专论两种美学范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复鲁絜非书》,《惜抱包轩文集》卷六)这段文字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了十分生动的描绘,常为人们称引。我们知道,把文学作品的美学倾向分成刚、柔两大类的思想滥觞于刘勰,他说:"刚柔以立本,"(《文心雕龙·镕裁》)又说:"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文心雕龙·定势》)从刘勰到姚鼐,杜甫正是一个中介,因为是杜甫首先对刘勰语焉不详的思想进行了形象化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刘勰以刚柔论文,并无轩轾之意,他明确指出:"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文心雕龙·定势》)姚鼐的上述描述也没有高下之分。①可是杜甫却明确地表示了他的倾向性:"或看"者,今人偶而能到也;"未掣"者,今人才力不足也。杜甫并不贬低、排斥"翡翠兰苕"之美,而且认为这种美也决非容易达到的。但是他显然更加重视"掣鲸碧海"之美,认为那是更难以达到的境界。我们在上文中说过,杜甫的这种审美理想是由他的性格特征与创作倾向决定的。那么,这种审美理想有什么普遍意义和理论价值呢?我们认为其理论价值在于指明了诗歌中两种美学风格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优劣、是非,而是难易、大小。元好问评论秦观与韩愈的诗风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论诗三十首》之二四,《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①袁枚批评说:"此论大谬。芍药、蔷薇,原近女郎,不近山石,二者不可相提而并论。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随园诗话》卷五)陈衍也说:"诗者,劳人思妇公共之言,,岂能有雅颂而无国风,绝不许女郎作诗耶!"(《宋诗精华录》卷二)平心而论,元好问对秦、韩两家诗风的把握是准确的,他所以受到后人讥评,是因为他片面强调① 姚鼐在其它文章中曾表示过偏重阳刚之美的观点:"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海愚诗钞序》)、《惜抱轩文集》卷四)

    ① 秦观《春日五首》之二:"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淮海集》卷一○)此诗颇可代表秦诗的婉丽风格,《山石》(《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二)是韩诗名篇,首句云:"山石荦确行径微",体现了韩诗的雄肆风格。

    了韩诗雄肆风格的美学价值而对秦诗婉丽之风表示出轻蔑。杜甫则不然。社甫对于阴柔之美绝不轻视、排斥,他只是更加强调阳刚之美在诗歌美学中的重要意义。与"翡翠兰苕"相比,"掣鲸碧海"之美更适宜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动荡的时代节律,抒发慷慨激昂的情感波澜,表达伟大深沉的人生理想。"掣鲸碧海"境界更阔大,气魄更宏伟,对诗人在胸襟、人格、见识、才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安石诗云:"吾观少陵诗,力与元气侔。"(《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胡震亨说杜诗"大而能化"(《唐音癸签》卷六),刘熙载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艺概》卷二)杜诗之"大",正是其"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

    杜甫的审美理想为后代诗人的审美活动指出了"向上一路",在韩愈、苏轼、陆游、辛弃疾、元好问??等诗人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对"掣鲸碧海"美学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