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相传李白曾戏赠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甫自己也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

    这一方面是杜甫创作方式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杜甫文学思想的表述。阴铿、何逊的诗以锤炼工致见长,他们观察仔细,描写精致,典型地体现了南朝后期诗人苦心孤诣地追求诗歌形式美的努力。杜甫对阴、何甚为赞许,这正体现了他重视诗歌艺术形式的文学思想。

    首先,杜甫重视句法,他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吏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哭李尚书之芳》)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十二首》之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前面五例是对别人诗句的称赞,最后一例则是诗人自述其创作态度,可见他把造句视为诗歌艺术的重要环节。从形式上看,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一首好诗必须以"佳句"、"秀句"为基础。所以杜甫有时赞美别人说:"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既然"句句好",当然也就是"篇篇好"了。

    那么,杜甫对句法有哪些具体要求呢?他没有细说,我们只能依据字面作一些推测:"秀句"、"丽句"指精美之句,等等。但是一位作家的理论与其创作往往是桴鼓相应的,所以杜甫的创作实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理论。我们在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中曾说过,杜甫的诗句精警、凝炼、优美,不但在寥寥数字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深广的内涵,而且在形式上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杜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之多,古今诗人没有谁能与之相比。显然,杜甫关于句法的主张应该包括上述内容。但是杜甫又决不是仅仅注意锤炼佳句而忽视句子与全篇的关系的,他说:"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所谓"稳",不但指句子自身的工稳,而且指句子在全诗中的位置之稳妥,亦即句子必须与全诗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的关系。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出的诗篇,就不会发生有句无篇的弊病。

    其次,杜甫注重章法,他说: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前一联指诗歌的篇章结构而言,杜甫认为诗篇应该章法细密,结构严整,但同时又应该避免平板直截,而要力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后一联指诗歌的意脉及结尾而言,杜甫认为诗意应变化飞动,而结尾尤须言尽而意不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样地,我们可以依据杜甫的创作实际来充实、理解他关于章法的观点。

    第三章第三节中说过,杜诗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可谓法度森然,然而在严整之中又多变化转折,峰峦起伏,波澜迭现。严整周详与腾挪错综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杜诗的章法特点,也可视作杜甫关于章法的观点。

    第三,杜甫重视诗律,他说: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

    文律早周旋。(《哭韦大夫之晋》)

    觅句新知律。(《又示宗武》)

    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正象我们在第三章第四节中所论述的,杜甫所说的"诗律"主要是指律诗艺术而言的。律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由于这种诗体主要是继承了前代诗歌在丽辞和声律两方面的艺术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当时一些诗人对之颇为鄙薄,不但年代早于杜甫的陈子昂、李白有轻视律诗的倾向,而且年代晚于杜甫的元结及《箧中集》诗人也对律诗视若弊屣。杜甫则不然,他不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对律诗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律诗格律形式的确立与艺术手段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理论上再三强调"诗律"(包括格律与艺术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上面所引的杜诗就是明证。第四,杜甫重视读书,把学识的积储看作提高艺术修养的必要步骤。他称赞友人"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他教导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他自己也"续儿诵文选"(《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他还直接把读书与作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