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艳"(《文心雕龙·辨骚》)的楚辞也给予极高的评价。自初唐以来,论者在批评南朝浮靡文风时常常株连到楚辞,王勃云:"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扬淫风于后。??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鹜,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陈周之祸。"(《上吏部裴侍郎启》,《王子安集》卷八)就是颇有代表性的观点。直到杜甫的时代,许多人仍持这种看法,例如贾至云:"三代文章,炳然可观。洎骚人怨靡,扬马诡丽,班、张、崔、蔡、曹、王、潘、陆,扬波扇飚,大变风雅。宋、齐、梁、隋,荡而不返。"(《工部侍郎李公集序》,《全唐文》卷三六八)李华云:"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全唐文》卷三二五)独孤及云:"尝谓扬、马言大而迂,屈、宋词侈而怨。沿其流者,或文质交丧,雅郑相夺,盍为之中道乎。"(《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全唐文》卷三八八)即使是推崇"屈平词赋如日月"(《江上吟》,《李太白全集》卷七)的李白,也难免受这股思潮的影响,写下了"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击颓波,开流荡无垠"(《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李太白全集》卷一)的句子。这种观点本是从南朝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想发展而来的,①由于唐人对于长期流行的**文风有更痛切的反省,所以表达的语气也更加激烈。可是这种观点显然比陈子昂否定南朝诗歌艺术的观点更为偏颇,因为它否定的对象实际上是古代文学中堪与《诗经》相提并论的一个源头。当时只有杜甫对《楚辞》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在杜甫看来,《楚辞》与《诗经》一样,是文学遗产中最为光辉的典范,"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文雅涉风骚"(《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之一)、"劣于汉魏近风骚"(《戏为六绝句》之四)、"有才继骚雅"(《陈拾遗故宅》)等诗句都将"骚"与"风"、"雅"并称,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杜甫对《楚辞》的主要作家屈原、宋玉怀有深深的敬意,"先生有才过屈宋"(《醉时歌》)、"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才"(《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言下之意屈、宋就是才士的代名词。当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来到屈、宋的故乡时,更是时时咏及:"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我们知道,与《诗经》相比,《楚辞》的语言更瑰丽,想象更丰富,也就是更有文采。所以刘勰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故能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文心雕龙·辨骚》)潘岳二十二篇、任昉二十一篇、鲍照二十篇、沈约十七篇。除陆、曹、潘三人外都是南朝作家,而且这三人的诗文在艺术上正是南朝文学的先声。

    ① 《文心雕龙·宗经》云:"楚艳汉侈,流弊不还。"裴子野《雕虫论》云:"悱恻芳芬,楚骚为之祖;靡漫容与,相如扣其音。由是随声逐影之俦,弃指归而无执。"(《全梁文》卷五三)这样,在那些一味主张复古的人看来,《楚辞》偏离了儒家文学思想的规范,而且是后代绮丽文风的厉阶。这显然是一种保守的、落后的文学史观。杜甫则不然,他把《楚辞》对《诗经》的踵事增华看作是文学发展的正常情形(详见本章第三节),在肯定《楚辞》思想意义的同时,对于其"惊采绝艳"的艺术特征也予以高度的评价。

    正是在这种宽广的历史视野中,杜甫提出了他对于前代诗歌艺术成就的总体观点:戏为六绝句(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旬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此诗旨意本很明确,但作家多喜穿凿,故歧解纷纭,需要作一些说明。首句中的"今人"究系何指?钱谦益等认为指齐梁以后的庾信等人(见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下同),卢元昌等又认为指当时好嗤点古人的轻薄后生。对于全句的意思,则杨伦解作"我非敢薄今人而专爱古人",翁方纲解"不薄"作"何不薄",仇兆鳌等又解作"今人爱慕古人??,我亦岂敢薄之"(即以"不薄"二字另读,以后五字连读)。我们认为"不薄"即"爱",此句意即既爱今人,复爱古人,对古人、今人并无厚薄之分。这样,"今人"、"古人"只须泛解作"今时之人"与"古时之人"即可,不必追究到底以什么时间为古、今的分界线了。郭绍虞先生说:"首章'今人嗤点流传赋'句所言之'今人'既指后生,则以'今人爱古人'五字相连更较近似。"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嗤点流传赋"的并不是全体"今人",社甫也绝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有的"今人"都同样看待,而且杜甫对同时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诗人皆很推服的事实也证明他对许多"今人"确是"不薄"的。首句的意思确定后,次句旨意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是清词丽句,就一定要与之为邻。"清词丽句"四字意味深长。杜甫并不反对"绮丽",他称赞李琎"挥翰绮绣扬"(《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即使对于南朝诗人,杜甫也颇重视他们的绮丽篇什:"绮丽玄晖拥""(《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丽藻初逢休上人"(《留别公安太易沙门》)。然而杜甫特别强调"清新",他赞扬李白是"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严武"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他遥问高适、岑参:"更得清新否?"(《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貌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他追忆已故的高适也说"不意清诗久零落!"(《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我们知道,"清"字本身有"澄"、"洁"、"冷"等含义,所以"清新"一词除了新颖之义外,也含有清冷、疏淡之义,①司空图《诗品》中有"清奇"一品:"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内涵与"清新"比较接近。显然,把"清新"与"绮丽"结合成"清词丽句",可以防止过分的秋艳、雕琢。这正是杜甫对古今诗人进行艺术评判的一个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屈、宋显然是典范作家,而齐梁诗人则① 晋陆云称陆机文章"清新相接"(《与兄平原书》,《全晋文》卷一○二),梁萧统诗云:"擒藻每清新"(《宴阑思旧诗》,《梁诗》卷一四),似为"清新"这个风格术语的较早出处。大多未免绮丽有余、清新不足。①所以杜甫明确提出:要争取与屈、宋并驾齐驱,切勿追随齐梁的后尘!由此可见,"清词丽句必为邻"的思想不但是对陈子昂否定南朝诗歌的观点的纠正,也是对由来已久的否定《楚辞》的看法的纠正,杜甫的这种文学思想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① 杜甫在南朝诗人中最重庾信:"清新庾开府"(《春日忆李白》),李白在南朝诗人中量重谢脁:"诗传谢脁清"(《送储邕之武昌》,《李太白全集》卷一八),所推崇的对象不同,但着眼点都在一个"清"字,颇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