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书籍卖,来问尔东家",但他并没有当真变卖书籍而废词赋;又好象诗人在《曲江三章章五句》之三中说"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但并未当真弃文习武以射猎终生一样,这些一时冲动脱口而出的牢骚话是不能拘泥于字面而作刻板的理解的。另外还有两种情形也值得注意,第一种是诗歌的题材与宗教有关,比如描写对象是道观、佛寺,或者赠诗的对象是道士、僧人,这些诗中出现涉及宗教的话是题中应有之义。例如:《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咏的是被唐王朝尊为玄元皇帝的老子之庙,诗中不免要对老子赞颂一番。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咏的是佛寺浮图,所以尽管此诗的主要倾向是抒发忧国之思,但也不免有"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以颂佛法。显然,这些诗并不能说明诗人信仰宗教。第二种是诗中用的典故成语涉及佛、道二教,杜甫是读破万卷的诗人,而佛经道藏中本来有许多精妙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它们当然会受到诗人的注意和运用。杨伦也说:"释典道藏,触处有故实供其驱使,故能尽态极妍,所谓读破万卷,下笔有神,良非虚语。"(《杜诗镜铨》卷① 《杜臆》卷一○云:"结语十字为句"。可从。《南史》卷三四《周颙传》:颙"长于佛理","清贫寡欲,终日长蔬。虽有妻子,独处山谷。"此诗即用此典。

    ② 郭沫若先生为了证实杜甫信仰道教和佛教,不厌其烦地把诗中涉及二教的句子罗列了各十几例(见《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似乎这就足以证明其观点了。其实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说,"如果我们把杜甫诗中有关儒家思想的诗句也逐条罗列,那将不是十几条,而是百几十条。"(《杜甫研究再版前言》)怎么能够轻率得出"与其称之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的结论呢?③ 张綖评曰:"此篇说得放旷,是愤俗之语,观者勿以辞害意可也。"(《杜诗详注》卷二○引)我们同意这种理解。

    九)例如《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云:"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这是杜甫的绝笔诗,郭沫若先生因此说:"请看他对于神仙的信仰是怎样坚定!"(《李白与杜甫》第182页)金启华先生也因此认为杜甫"最后濒绝似乎是以道家思想结束。"(杜甫诗论集》第29 页)但在我们看来,"葛洪尸定解"云云都是用典,①正如仇兆鳌所云:"未叙穷老无聊之况。尸定解,将死道路。力难任,不复远行。丹砂未成,则内顾无策,结语盖待济于诸公矣。"(《杜诗详注》卷二三)证据就在这四句诗的前面:"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人念念不忘的是疮痍满目的人间而不是仙界!

    所以我们认为,虽然杜甫对道教、佛教都曾感到兴趣,他对道藏佛经都很熟悉,他与道士、佛徒都有所交往,这说明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态度甚为平正、宽容、不排异端,但是他终身伏膺且视为安身立命之所的则是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早期儒家思想。孔、孟所关心的是人间而不是彼界,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宇宙的本体,所以孔孟之道在本质上是关于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这也就是杜甫世界观的核心。从表面上看来,这种世界观似乎缺少思辨的色彩,其实并不如此。康德说:"由于道德哲学具有比理性所有其他职能的优越性,古人应用'哲学家,一词,经常是指道德家"。(《纯粹理性批判》第570 页)在中国古代,一切思想都是以人为最基本的思维对象的,诸子百家的哲学都是人生哲学,他们的价值判断都是道德判断,不过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态度不同而已。而孔、孟之道是直面人生的思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对于人世间的立身、伦理、政治等道德范畴作深刻思考而得出的准则,所以是先秦诸子中最深刻的人生哲学,既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也具有深邃的思辨色彩。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杜甫对于人生采取了诚笃的、脚踏实地的态度,他关心的是此生而不是来世,是人间而不是彼界,是大唐帝国的天下而不是海外仙山、西方佛国。即使人生充满苦难,世间疮痍满目,杜甫也始终不渝地用满腔的热诚去拥抱它们,决不放弃,决不逃避。正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杜甫极少考虑死后的归宿,杜诗即使偶尔涉及身后,也仍然着眼于生前的事业,例如:"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之二)"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休?"(《可叹》)死后的不朽必以生前的建树(前者指文学,后者指政治)为基础,可见诗人的终极关怀仍在生前。

    ① 杜甫大历四年(769)自潭州往衡州时,作《咏怀二首》以抒穷途流落之感,其二云:"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显然是因为葛、许二人都曾流落南荒,而诗人自己也正在南方飘泊,所以并用其典,并不就意味着要象葛洪一样信仰道教,可与此诗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