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尾联双绾,既是代述妻子心事,也是表示自己的希望。虽然诗人的思绪在两地间来回跳荡,可是全诗的意脉是多么的流畅!
禹 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仇兆鳌赞曰:"只此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其局法谨严,而气象弘壮,读之意味无穷。"并且分析道:"首二秋至禹庙,三四庙中之景,五六庙外之景,未乃因禹庙而遡禹功。"(《杜诗详注》卷一四)从表面上看,杜诗确是如此:层次清晰,"局法谨严"。然而事实上中间二联绝非单纯写景,因为贡橘柚、驱龙蛇都是大禹的功绩。①而"嘘青壁"、"走白沙","造物之气势,即神禹之气势也"(《读杜心解》卷三),都紧扣了禹的事迹。所以此诗的意脉是:首联慨叹禹庙之古老荒凉,中二联既是写景,也是缅怀禹治水安民之事迹,并想象禹凿山导江之气势,末联以正面赞颂禹功作结。如果说《月夜》的意脉贯若联珠,那么《禹庙》的意脉则如草蛇灰线,似断实连,两首诗在意脉上一明一暗,异曲同工。一般说来,律诗的严整形式(尤其是中间二联的对仗)容易造成意脉的中断,而杜甫的律诗却做到了"外文绔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这是杜甫的律诗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
①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袖锡贡。"《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按:最早指出这二句社诗是用典的是宋人孙觉(莘者),说见晁说之《晁氏客语》。上面分析了杜甫的二首五律,然而清人黄子云说:"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野鸿诗的》)可见杜甫律诗的飞动神妙主要体现在七律之中。让我们看几个例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卷四),明末黄周星评曰:"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唐诗快》卷二)如此流转自如的语气、如此贯若连珠的意脉,显然具有近于古诗的特征,李因笃评此诗说:"律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杜诗集评》卷三)的确,象崔颢《黄鹤楼》那样的七律,作于七律调式尚未成形之时,平厌不甚谐,对仗不甚工,带有"古意"是情理中事。可是杜甫的这首七律不但通首合律,而且尾联也对仗工稳,如此严整的形式竟然丝毫没有束缚其跳动的情思,真是难能可贵。那么,此诗的奥秘在于何处呢?清人顾宸指出:"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杜诗详注》卷一一引)虚词的斡旋确是此诗语气流转的原因之一,但更值得注意的却正是意脉的流畅:首联写初闻喜讯之激动;颔联虽为对仗,但"看妻子"与"卷诗书"实为两个连续性的动作,而且正是在"涕泪满衣"后才有的动作;颈联承"喜欲狂"而来,因喜而放歌纵酒,且思及还乡;尾联遂筹划还乡路径,不但用流水对法,而且一连嵌入四个地名,以见其思绪之飞扬。从首至尾,感情如突然开闸后泻出的洪流,意脉也随之一气流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评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五),诚非虚誉。胡氏又把此诗与崔颢《黄鹤楼》、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二首七律进行对比:"《黄鹤楼》、'郁金堂',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瓦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同上)这个观点与上引李因笃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言如出一辙,并非偶然。正如胡氏所云,《登高》一诗"句句皆律"、"字字皆律",在形式上特别严整精致。全诗四联都对仗工稳,即以首联而言,不但两句相对,而且首句中"风急"对"天高"、次句中"渚清"对"沙白",句中自对也极为精当。诗中没有使用虚字来斡旋语气,而且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章法井然有序。然而此诗的意脉并未被节断、阻隔,反而更见流动,顿挫之妙:前四句写登高所见,目光从高到低,又由近及远,写景极有层次,而且首句主要写听觉,次句则写视觉,三、四句既写所见之景,又含所闻之声,错综变化地写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寥廓秋景。后四句转入抒情,由于"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所写视野极为辽远,所以下接"万里"二字,过渡无痕。颈联被罗大经称为"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见本章第一节),然而,层次之间脉络通畅,而且上句以"客"字收尾,下句即转入自身多病之意,句与句之间也承接自然。抑塞历落的感情、百折千回的思绪竟被纳入严整工细的形式之中,奥妙在于意脉之流动贯穿,这说明杜甫对七律这种形式的运用已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了。
杜甫的七律也常常借助逆接、倒插的章法来体现跳掷飞动的气势,例如《登楼》的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施补华云:"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岘佣说诗》)的确,按正常的思维顺序,本该先说:"万方多难",但杜诗入手便推出"伤客心"三字,使人触目惊心,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又如《送路六侍御入朝》的前半部分:"童稚相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一、二、四句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可是第三句忽入倒插,逆摄下句,不但意脉跳荡,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调,而且生动地渲染了诗人对相逢之艰难、短促的感受。
杜甫还善于把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古诗章法纳入七律之中,这一特点有时体现在一联里面,例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上句写空间之广漠,下句写时间之悠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上句从地写到天,下句从天写到地;"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秋兴八首》之四),上句从昔写到今,下句从今写到昔,等等。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一篇之中。如: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雾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颔联上句写所闻之声,以时间为背景,下句写所见之象,以空间为背景,跨度极大,但合起来则声情摇曳地写出了一个雄浑的夜境。颈联一哭一歌,诗人的感情也随之抑扬起伏。尾联上句尤称奇绝:"卧龙跃马"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竟以"终黄土"三字一笔兜转,句中自为开阖,何等笔力!全诗从岁暮异乡之凄寂写到三峡夜景之悲壮,又从眼前之萧瑟写到历史上的雄豪,最后归于寂寥,真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而章法之开阖变化,正如冯舒所云:"无首无尾,自成首尾。无转无接,自成转接。但见悲壮动人。"(《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最能从整体上体现杜甫七律之艺术造诣的当推《秋兴八首》。《秋兴八首》在形式上极其工整华美,以至于招致了一些批评,①然而诗人以飞动的思绪纵横于上下千年、南北万里之间,在整饬工丽的语言外壳下是流动、跳荡的意脉,所以章法上开阖错综,变化不测。明人陈继儒云:"云霞满空,回① 明人郝敬云:"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凑合而意未调。"(《杜诗详注》卷一七引)按:王世贞字元美,著有《艺苑卮言》八卷,然检之未见此言。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社《秋兴》诸篇。"(《杜诗详注》卷一七引)话虽说得有点朦胧,却生动地说出了人们读《秋兴八首》时的总体感受。①除了七律之外,杜甫的五言排律也堪称一绝。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曾对杜甫喜爱五排的情形予以论述,现举一首篇幅较短的作品为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白日中原上,清秋大海隅。夜台当北斗,泉路窅东吴。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流恸嗟何及,衔冤有是夫。道消诗发兴,心息酒为徒。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班扬名甚盛,稽阮逸相须。会取君臣合,宁铨品命殊。贤良不必展,廊庙偶然趋。胜决风尘际,功安造化炉。从容询旧学,惨淡闷阴符。摆落嫌疑久,哀伤志力输。俗依绵谷异,客对雪山孤。童稚思诸子,交朋列友于。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首八句写自己与苏、郑二人的交谊及分离后闻其噩耗之经过,接下来十句分别叙述苏、郑的不幸遭遇,下面十四句追忆二人生前的事迹,最后十二句写自己流落异地并遥致哀悼之意,意脉流转自如,读之几忘其为排律。清人卢世曰:"想诗成时,热泪一涌而出,不复论行点矣,是以谓之哭也。"(《杜诗详注》卷一四引)诚然,正是由于诗人痛悼故人,悲伤之情不能自己,所以泪墨和书,一气呵成。然而此诗确为字俪句偶的排律,形式相当严整。首先是对仗工稳: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二十联都对得很工,"得罪台州去"以下四句,胡仔称为"扇对格",即"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对法工巧而灵活。其次是章法细密:开头写郑、苏怜我,末尾写己哭苏、郑,互相呼应、而且开头突兀而起,结尾意接混茫,起结俱妙。第二段分写苏、郑二人的不幸,先是一句写苏,一句写郑;再一句写苏、一句写郑;然后是二句写郑,二句写苏,布置极为匀称,又有所变化。这样的排律真称得上是"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用元稹的话说,就是"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了。必须指出的是,在杜甫的一百二十七首五排中,这样的作品为数甚多,有些长达四十韵、五十韵甚至一百韵的长篇五排也仍有飞动变化之妙,①这真是惊人的艺术壮观。
刘熙载说:"近体气格高古尤难,此少陵五排、五七律所以品居最上。"又说:"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人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艺概》卷二)这两段话说得极好,杜甫所以能在律诗的严整形式中开阖顿挫,纵意所如,"运古人律"确是其独得之秘。
① 前人对于《秋兴八首》的分析、评论极多,叶嘉莹先生撰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长达四十万字,可参看。
① 例如《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卢世评曰:"此是集中第一首长诗,其中起伏转折,顿挫承递,若断若续,乍离乍合,波澜层叠,毫无丝痕,真绝作也。"(《杜诗详注》卷一九引)。
禹 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仇兆鳌赞曰:"只此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其局法谨严,而气象弘壮,读之意味无穷。"并且分析道:"首二秋至禹庙,三四庙中之景,五六庙外之景,未乃因禹庙而遡禹功。"(《杜诗详注》卷一四)从表面上看,杜诗确是如此:层次清晰,"局法谨严"。然而事实上中间二联绝非单纯写景,因为贡橘柚、驱龙蛇都是大禹的功绩。①而"嘘青壁"、"走白沙","造物之气势,即神禹之气势也"(《读杜心解》卷三),都紧扣了禹的事迹。所以此诗的意脉是:首联慨叹禹庙之古老荒凉,中二联既是写景,也是缅怀禹治水安民之事迹,并想象禹凿山导江之气势,末联以正面赞颂禹功作结。如果说《月夜》的意脉贯若联珠,那么《禹庙》的意脉则如草蛇灰线,似断实连,两首诗在意脉上一明一暗,异曲同工。一般说来,律诗的严整形式(尤其是中间二联的对仗)容易造成意脉的中断,而杜甫的律诗却做到了"外文绔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这是杜甫的律诗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
①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袖锡贡。"《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按:最早指出这二句社诗是用典的是宋人孙觉(莘者),说见晁说之《晁氏客语》。上面分析了杜甫的二首五律,然而清人黄子云说:"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野鸿诗的》)可见杜甫律诗的飞动神妙主要体现在七律之中。让我们看几个例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卷四),明末黄周星评曰:"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唐诗快》卷二)如此流转自如的语气、如此贯若连珠的意脉,显然具有近于古诗的特征,李因笃评此诗说:"律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杜诗集评》卷三)的确,象崔颢《黄鹤楼》那样的七律,作于七律调式尚未成形之时,平厌不甚谐,对仗不甚工,带有"古意"是情理中事。可是杜甫的这首七律不但通首合律,而且尾联也对仗工稳,如此严整的形式竟然丝毫没有束缚其跳动的情思,真是难能可贵。那么,此诗的奥秘在于何处呢?清人顾宸指出:"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杜诗详注》卷一一引)虚词的斡旋确是此诗语气流转的原因之一,但更值得注意的却正是意脉的流畅:首联写初闻喜讯之激动;颔联虽为对仗,但"看妻子"与"卷诗书"实为两个连续性的动作,而且正是在"涕泪满衣"后才有的动作;颈联承"喜欲狂"而来,因喜而放歌纵酒,且思及还乡;尾联遂筹划还乡路径,不但用流水对法,而且一连嵌入四个地名,以见其思绪之飞扬。从首至尾,感情如突然开闸后泻出的洪流,意脉也随之一气流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评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五),诚非虚誉。胡氏又把此诗与崔颢《黄鹤楼》、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二首七律进行对比:"《黄鹤楼》、'郁金堂',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瓦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同上)这个观点与上引李因笃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言如出一辙,并非偶然。正如胡氏所云,《登高》一诗"句句皆律"、"字字皆律",在形式上特别严整精致。全诗四联都对仗工稳,即以首联而言,不但两句相对,而且首句中"风急"对"天高"、次句中"渚清"对"沙白",句中自对也极为精当。诗中没有使用虚字来斡旋语气,而且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章法井然有序。然而此诗的意脉并未被节断、阻隔,反而更见流动,顿挫之妙:前四句写登高所见,目光从高到低,又由近及远,写景极有层次,而且首句主要写听觉,次句则写视觉,三、四句既写所见之景,又含所闻之声,错综变化地写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寥廓秋景。后四句转入抒情,由于"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所写视野极为辽远,所以下接"万里"二字,过渡无痕。颈联被罗大经称为"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见本章第一节),然而,层次之间脉络通畅,而且上句以"客"字收尾,下句即转入自身多病之意,句与句之间也承接自然。抑塞历落的感情、百折千回的思绪竟被纳入严整工细的形式之中,奥妙在于意脉之流动贯穿,这说明杜甫对七律这种形式的运用已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了。
杜甫的七律也常常借助逆接、倒插的章法来体现跳掷飞动的气势,例如《登楼》的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施补华云:"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岘佣说诗》)的确,按正常的思维顺序,本该先说:"万方多难",但杜诗入手便推出"伤客心"三字,使人触目惊心,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又如《送路六侍御入朝》的前半部分:"童稚相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一、二、四句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可是第三句忽入倒插,逆摄下句,不但意脉跳荡,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调,而且生动地渲染了诗人对相逢之艰难、短促的感受。
杜甫还善于把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古诗章法纳入七律之中,这一特点有时体现在一联里面,例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上句写空间之广漠,下句写时间之悠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上句从地写到天,下句从天写到地;"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秋兴八首》之四),上句从昔写到今,下句从今写到昔,等等。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一篇之中。如: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雾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颔联上句写所闻之声,以时间为背景,下句写所见之象,以空间为背景,跨度极大,但合起来则声情摇曳地写出了一个雄浑的夜境。颈联一哭一歌,诗人的感情也随之抑扬起伏。尾联上句尤称奇绝:"卧龙跃马"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竟以"终黄土"三字一笔兜转,句中自为开阖,何等笔力!全诗从岁暮异乡之凄寂写到三峡夜景之悲壮,又从眼前之萧瑟写到历史上的雄豪,最后归于寂寥,真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而章法之开阖变化,正如冯舒所云:"无首无尾,自成首尾。无转无接,自成转接。但见悲壮动人。"(《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最能从整体上体现杜甫七律之艺术造诣的当推《秋兴八首》。《秋兴八首》在形式上极其工整华美,以至于招致了一些批评,①然而诗人以飞动的思绪纵横于上下千年、南北万里之间,在整饬工丽的语言外壳下是流动、跳荡的意脉,所以章法上开阖错综,变化不测。明人陈继儒云:"云霞满空,回① 明人郝敬云:"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凑合而意未调。"(《杜诗详注》卷一七引)按:王世贞字元美,著有《艺苑卮言》八卷,然检之未见此言。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社《秋兴》诸篇。"(《杜诗详注》卷一七引)话虽说得有点朦胧,却生动地说出了人们读《秋兴八首》时的总体感受。①除了七律之外,杜甫的五言排律也堪称一绝。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曾对杜甫喜爱五排的情形予以论述,现举一首篇幅较短的作品为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白日中原上,清秋大海隅。夜台当北斗,泉路窅东吴。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流恸嗟何及,衔冤有是夫。道消诗发兴,心息酒为徒。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班扬名甚盛,稽阮逸相须。会取君臣合,宁铨品命殊。贤良不必展,廊庙偶然趋。胜决风尘际,功安造化炉。从容询旧学,惨淡闷阴符。摆落嫌疑久,哀伤志力输。俗依绵谷异,客对雪山孤。童稚思诸子,交朋列友于。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首八句写自己与苏、郑二人的交谊及分离后闻其噩耗之经过,接下来十句分别叙述苏、郑的不幸遭遇,下面十四句追忆二人生前的事迹,最后十二句写自己流落异地并遥致哀悼之意,意脉流转自如,读之几忘其为排律。清人卢世曰:"想诗成时,热泪一涌而出,不复论行点矣,是以谓之哭也。"(《杜诗详注》卷一四引)诚然,正是由于诗人痛悼故人,悲伤之情不能自己,所以泪墨和书,一气呵成。然而此诗确为字俪句偶的排律,形式相当严整。首先是对仗工稳: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二十联都对得很工,"得罪台州去"以下四句,胡仔称为"扇对格",即"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对法工巧而灵活。其次是章法细密:开头写郑、苏怜我,末尾写己哭苏、郑,互相呼应、而且开头突兀而起,结尾意接混茫,起结俱妙。第二段分写苏、郑二人的不幸,先是一句写苏,一句写郑;再一句写苏、一句写郑;然后是二句写郑,二句写苏,布置极为匀称,又有所变化。这样的排律真称得上是"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用元稹的话说,就是"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了。必须指出的是,在杜甫的一百二十七首五排中,这样的作品为数甚多,有些长达四十韵、五十韵甚至一百韵的长篇五排也仍有飞动变化之妙,①这真是惊人的艺术壮观。
刘熙载说:"近体气格高古尤难,此少陵五排、五七律所以品居最上。"又说:"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人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艺概》卷二)这两段话说得极好,杜甫所以能在律诗的严整形式中开阖顿挫,纵意所如,"运古人律"确是其独得之秘。
① 前人对于《秋兴八首》的分析、评论极多,叶嘉莹先生撰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长达四十万字,可参看。
① 例如《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卢世评曰:"此是集中第一首长诗,其中起伏转折,顿挫承递,若断若续,乍离乍合,波澜层叠,毫无丝痕,真绝作也。"(《杜诗详注》卷一九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