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中国古代的园林往往体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整体上的巧妙布置,即使里面充满了奇花珍木、亭台楼阁,也难免有杂乱、臃肿或平板呆滞之弊。与此相似,古代的诗歌极需讲求章法布局,否则难免有散漫芜杂、支离破碎、堆垛呆板等病,即使有奇妙的字句和惊人的想象,也只能形成"有句无篇"的现象。杜甫在诗歌的章法布局(即结构)上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而达到了严密周详又变化多姿的境地。杜诗中"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句虽是对他人诗艺的称赞,但实际上是对杜诗结构特点的夫子自道。
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中曾引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黄庭坚称赞此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范温《潜溪诗眼》引)。的确,此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杜诗章法之严密,真可谓"毫发无遗憾"了。然而,此诗在严整之中又有变化转折,峰峦起伏,波澜迭起。"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二句突兀而来,奇峰突起。"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二句辞气喷薄,奇峰又起。在首尾这两座奇峰之间,诗人的情感忽而低沉,忽而高扬,而语气也随之低昂起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杜臆》卷一),又可谓之"波澜独老成"。杜诗中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在结构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胡应麟云:"凡诗体皆有绳墨,惟歌行出自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诗薮》内编卷三)叶燮云:"盖七古直叙,则无生动波澜,如平芜一望。纵横则错乱无条贯,如一屋散钱。有意作起伏照应,仍失之板。无意信手出之,又苦无章法矣。"(《原诗》卷四)相对于五古来说,七古的章法是更难掌握的。而杜甫却因难见巧,在七古的写作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结构之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问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旱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调伤。将军善画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即今漂泊于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叶燮对此诗的章法有精辟的分析:"起手'将军魏武之子孙'四句,如天半奇峰,拔地陡起。他人于此下便欲接丹青等语,用转韵矣。忽接'学书'二句,又接'老至'、'浮云'二句,却不转韵,诵之殊觉缓而无谓,然一起奇峰高插,使又连一峰,将来如何撒手?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寨裳委步,无可盘桓,故作画蛇添足,拖沓迤,是遥望中峰地步。接'开元引见'二句,方转入曹将军正面。他人于此下,又便写御马玉花骢矣。接'凌烟'、'下笔'二句,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章法经营,极奇而整。此下似宜急转韵入画马,又不转韵,接'良相'、'猛士'四句,宾中之宾,益觉无谓。不知其层次养局,故纤折其途,以渐升极高极峻处,令人目前忽划然天开也。至此方入画马正面,一韵八句,连峰互映,万笏凌霄,是中峰绝顶处。转韵接'玉花御榻'四句,峰势稍平,婉嬗游衍出之,忽接'弟子韩干'四句。他人于此必转韵,更将韩干作排场,仍不转韵,以韩干作找足语,盖此处不当更以宾作排场,重复掩主,便失体段,然后永叹将军善画,包罗收拾,以感慨系之篇终焉。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余论作诗者不必言法,而言此篇之法如是,何也?不知杜此等篇者,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有化工而无人力,如夫子从心不逾之矩,可得以教否乎?(《原诗》卷四)简而言之,此诗章法的最大特点是层层蓄势,直至"跻攀分寸不可上"时才"失势一落千丈强"。这样既突出强调了曹霸的画艺之精,又使结尾处关于曹霸穷途漂泊的感喟极跌宕宛转之致。清人施补华说此诗"收处悲飒,不可学"(《岘佣说诗》),实未悟其妙。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州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泊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蒋金式曰:"序中'浏漓顿挫'、'豪荡感激',便是此诗妙境。"(《杜诗镜铨》卷一八引)方东树亦曰:"此诗亦'豪宕感激'、'浏亮顿挫',独出冠时。'"(《昭昧詹言》卷一二)两人异口同声,可见此诗确实具有与公孙大娘"浏漓顿挫"的舞蹈及张旭"豪荡感激"的书法相似的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大起大落的跌宕,和变化急促的节律。杜甫本因观李十二娘之舞蹈而有感作诗,但此诗却以回忆五十年前观看公孙大娘舞蹈的动人情景为开始,而且极力渲染其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舞技之精妙,从而使读者随着诗人的思绪回到了创造于太平盛世的那个艺术境界之中。然后,正象公孙的舞蹈戛然而止一样,诗的语气也一落千丈,佳人已逝,舞姿亦不复可睹,"绛唇珠袖两寂寞"一句,语似平淡,但其中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伤!然而杜甫到底与众不同,他并没有就此陷于颓丧之境,而是立即以李十二娘"妙舞此曲神扬扬"之事把语气再度振起,至"先帝侍女八千人"二句,笔势又一转折,思绪又回到五十年前。就象一位善射的将军数度盘马弯弓之后箭才离弦而去,又象江河之水经过几道堤坝的拦阻把水位提得很高后才开闸倾泻而下,杜甫经过几度蓄势,才让自己感情的洪流随着诗歌的语气奔泻出来。"五十年间似反掌"明写时间流驰之快,"瞿塘石城草萧瑟"暗写空间转换之大,在这大幅度的时空变换之背景下,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巨变及其在诗人感情上引起的汹涌波澜都被纳入玄宗墓木已拱、女乐飘散如烟的意象,这是何等笔力!由于"瞿塘"句已暗中结合了诗人自身的遭遇,所以未四句就自然地过渡到夔府观舞本事上来,不但缴足题面,而且在叙述中重申乐极哀来之意,使全诗呈现余波未息之状,读者的心情也因此久久不能平静。明人钟惺评此诗曰:"题是公孙大娘弟子,而序与诗,情事俱属公孙氏,便自穆然深思。"(《唐诗归》卷二○)的确,此诗不题作《观李十二娘舞剑器行》而题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在序与诗中又处处以公孙为主,以李为辅,这种腾挪错综的结构正是为其主题(即通过舞蹈艺术之盛衰以抒国家兴亡之感)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表现出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巨大感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甫诗歌(尤其是七古)的结构具有奇崛顿挫的特点,①方东树说:"杜公诗镜,尽于自序《公孙剑器》数语。学者于此求之,思过半矣。"(《昭昧詹言》卷八)我们认为如果这是指杜诗的章法结构的特征体现于此诗自序中"浏漓顿挫"、"豪荡感激"数语,那么这话是很准确的,因为这种情形在杜诗中的确很普遍,除了上面两个例子外,如《哀江头》,苏辙评曰:"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诗病五事》、《栾城集》卷八)又如《渼陂行》,浦起龙评曰:"优喜顿移,哀乐内触,无限曲折。??云飞海涌,满眼迷离。"(《读杜心解》卷二)
即使是仅有十句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也被卢世浓评为:"突兀横绝,跌宕悲凉。"(《杜诗镜铨》卷一八 弓)叶曼则从整体上指出:"杜甫七言长篇,变化神妙,极惨淡经营之奇。"(《原诗》卷四)安排精严、法度森然与奇崛顿挫、变化莫测竟然统一在浑成完整的艺术结构之中,体现了杜甫对于艺术辩证法的深刻理解。①从上面的分析还可看出,杜诗章法之开合是与思潮之起伏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杜诗语气的大幅度跌宕是与感情的巨大起伏同步、同幅的。前人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王世贞说杜甫的歌行"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艺苑卮言》卷四),施补华说杜甫的七古是"绝大波澜,无穷感慨"(《岘佣说诗》),都是这个意思。诗为心声,诗歌中的章法结构之波澜是诗人内心情感思绪之波澜的艺术体现。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思想、经历使他内心充满了哀伤愤怨,其感情之浓烈、思绪之跳荡、感慨之深沉,都是其他诗人难以相比的。换句话说,杜甫内心波澜起伏的幅度是远远超过其他诗人的。所以我们认为,杜甫内心的悲壮情思与深沉感慨是杜诗奇崛错综、浏漓顿挫的结构之基础,是隐蔽在章法布局等表层结构之下的深层结构。
以上论述的是单篇杜诗中的结构,由于杜甫的作品中有许多组诗(联章诗),所以我们必须对杜甫组诗结构的情形予以探讨。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中曾分析过杜甫的连章律诗,现在再看两组连章古诗。① 杜甫的律诗在结构上也具有错综变化的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中曾引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黄庭坚称赞此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范温《潜溪诗眼》引)。的确,此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杜诗章法之严密,真可谓"毫发无遗憾"了。然而,此诗在严整之中又有变化转折,峰峦起伏,波澜迭起。"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二句突兀而来,奇峰突起。"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二句辞气喷薄,奇峰又起。在首尾这两座奇峰之间,诗人的情感忽而低沉,忽而高扬,而语气也随之低昂起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杜臆》卷一),又可谓之"波澜独老成"。杜诗中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在结构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胡应麟云:"凡诗体皆有绳墨,惟歌行出自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诗薮》内编卷三)叶燮云:"盖七古直叙,则无生动波澜,如平芜一望。纵横则错乱无条贯,如一屋散钱。有意作起伏照应,仍失之板。无意信手出之,又苦无章法矣。"(《原诗》卷四)相对于五古来说,七古的章法是更难掌握的。而杜甫却因难见巧,在七古的写作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结构之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问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旱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调伤。将军善画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即今漂泊于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叶燮对此诗的章法有精辟的分析:"起手'将军魏武之子孙'四句,如天半奇峰,拔地陡起。他人于此下便欲接丹青等语,用转韵矣。忽接'学书'二句,又接'老至'、'浮云'二句,却不转韵,诵之殊觉缓而无谓,然一起奇峰高插,使又连一峰,将来如何撒手?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寨裳委步,无可盘桓,故作画蛇添足,拖沓迤,是遥望中峰地步。接'开元引见'二句,方转入曹将军正面。他人于此下,又便写御马玉花骢矣。接'凌烟'、'下笔'二句,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章法经营,极奇而整。此下似宜急转韵入画马,又不转韵,接'良相'、'猛士'四句,宾中之宾,益觉无谓。不知其层次养局,故纤折其途,以渐升极高极峻处,令人目前忽划然天开也。至此方入画马正面,一韵八句,连峰互映,万笏凌霄,是中峰绝顶处。转韵接'玉花御榻'四句,峰势稍平,婉嬗游衍出之,忽接'弟子韩干'四句。他人于此必转韵,更将韩干作排场,仍不转韵,以韩干作找足语,盖此处不当更以宾作排场,重复掩主,便失体段,然后永叹将军善画,包罗收拾,以感慨系之篇终焉。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余论作诗者不必言法,而言此篇之法如是,何也?不知杜此等篇者,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有化工而无人力,如夫子从心不逾之矩,可得以教否乎?(《原诗》卷四)简而言之,此诗章法的最大特点是层层蓄势,直至"跻攀分寸不可上"时才"失势一落千丈强"。这样既突出强调了曹霸的画艺之精,又使结尾处关于曹霸穷途漂泊的感喟极跌宕宛转之致。清人施补华说此诗"收处悲飒,不可学"(《岘佣说诗》),实未悟其妙。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州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泊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蒋金式曰:"序中'浏漓顿挫'、'豪荡感激',便是此诗妙境。"(《杜诗镜铨》卷一八引)方东树亦曰:"此诗亦'豪宕感激'、'浏亮顿挫',独出冠时。'"(《昭昧詹言》卷一二)两人异口同声,可见此诗确实具有与公孙大娘"浏漓顿挫"的舞蹈及张旭"豪荡感激"的书法相似的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大起大落的跌宕,和变化急促的节律。杜甫本因观李十二娘之舞蹈而有感作诗,但此诗却以回忆五十年前观看公孙大娘舞蹈的动人情景为开始,而且极力渲染其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舞技之精妙,从而使读者随着诗人的思绪回到了创造于太平盛世的那个艺术境界之中。然后,正象公孙的舞蹈戛然而止一样,诗的语气也一落千丈,佳人已逝,舞姿亦不复可睹,"绛唇珠袖两寂寞"一句,语似平淡,但其中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伤!然而杜甫到底与众不同,他并没有就此陷于颓丧之境,而是立即以李十二娘"妙舞此曲神扬扬"之事把语气再度振起,至"先帝侍女八千人"二句,笔势又一转折,思绪又回到五十年前。就象一位善射的将军数度盘马弯弓之后箭才离弦而去,又象江河之水经过几道堤坝的拦阻把水位提得很高后才开闸倾泻而下,杜甫经过几度蓄势,才让自己感情的洪流随着诗歌的语气奔泻出来。"五十年间似反掌"明写时间流驰之快,"瞿塘石城草萧瑟"暗写空间转换之大,在这大幅度的时空变换之背景下,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巨变及其在诗人感情上引起的汹涌波澜都被纳入玄宗墓木已拱、女乐飘散如烟的意象,这是何等笔力!由于"瞿塘"句已暗中结合了诗人自身的遭遇,所以未四句就自然地过渡到夔府观舞本事上来,不但缴足题面,而且在叙述中重申乐极哀来之意,使全诗呈现余波未息之状,读者的心情也因此久久不能平静。明人钟惺评此诗曰:"题是公孙大娘弟子,而序与诗,情事俱属公孙氏,便自穆然深思。"(《唐诗归》卷二○)的确,此诗不题作《观李十二娘舞剑器行》而题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在序与诗中又处处以公孙为主,以李为辅,这种腾挪错综的结构正是为其主题(即通过舞蹈艺术之盛衰以抒国家兴亡之感)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表现出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巨大感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甫诗歌(尤其是七古)的结构具有奇崛顿挫的特点,①方东树说:"杜公诗镜,尽于自序《公孙剑器》数语。学者于此求之,思过半矣。"(《昭昧詹言》卷八)我们认为如果这是指杜诗的章法结构的特征体现于此诗自序中"浏漓顿挫"、"豪荡感激"数语,那么这话是很准确的,因为这种情形在杜诗中的确很普遍,除了上面两个例子外,如《哀江头》,苏辙评曰:"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诗病五事》、《栾城集》卷八)又如《渼陂行》,浦起龙评曰:"优喜顿移,哀乐内触,无限曲折。??云飞海涌,满眼迷离。"(《读杜心解》卷二)
即使是仅有十句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也被卢世浓评为:"突兀横绝,跌宕悲凉。"(《杜诗镜铨》卷一八 弓)叶曼则从整体上指出:"杜甫七言长篇,变化神妙,极惨淡经营之奇。"(《原诗》卷四)安排精严、法度森然与奇崛顿挫、变化莫测竟然统一在浑成完整的艺术结构之中,体现了杜甫对于艺术辩证法的深刻理解。①从上面的分析还可看出,杜诗章法之开合是与思潮之起伏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杜诗语气的大幅度跌宕是与感情的巨大起伏同步、同幅的。前人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王世贞说杜甫的歌行"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艺苑卮言》卷四),施补华说杜甫的七古是"绝大波澜,无穷感慨"(《岘佣说诗》),都是这个意思。诗为心声,诗歌中的章法结构之波澜是诗人内心情感思绪之波澜的艺术体现。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思想、经历使他内心充满了哀伤愤怨,其感情之浓烈、思绪之跳荡、感慨之深沉,都是其他诗人难以相比的。换句话说,杜甫内心波澜起伏的幅度是远远超过其他诗人的。所以我们认为,杜甫内心的悲壮情思与深沉感慨是杜诗奇崛错综、浏漓顿挫的结构之基础,是隐蔽在章法布局等表层结构之下的深层结构。
以上论述的是单篇杜诗中的结构,由于杜甫的作品中有许多组诗(联章诗),所以我们必须对杜甫组诗结构的情形予以探讨。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中曾分析过杜甫的连章律诗,现在再看两组连章古诗。① 杜甫的律诗在结构上也具有错综变化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