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极其逼真,郝敬赞云:"读此段,千载之下,恍若梦中,真传神之笔。"(《杜诗镜铨》卷五引)而这一段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正是"落月"二句所构成的意象。"出门"二句写梦中所见李白的神态,真可谓"曲尽仓皇悲愤情状"(《杜诗详注》卷七)。李白生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李太白全集》卷八)。如今垂老远滴,当然更是悲愤填膺,虽能在梦中远涉江湖访问知己,然梦境短促,匆匆告别,故临出门时伸手去搔那满头白发。满腹牢骚、万千心事都凝聚到"搔白首"这个动作之中,从而活画出一个暮年的李白来。而杜甫对李白的一腔同情、关切之意也都倾注在这个剪影之中,因为这正是杜甫眼中(实即心中)的李白。这是何等生动、何等隽永的意象!所以我们认为,这四句诗分别写了一个平常的感受和一个简单的动作,景象称不上奇特,语言也甚为朴实,然而它们构成的意象却新颖卓异,堪称是这两首名作中的中心意象。

    杜诗中类似的意象随处可见,美不胜收,例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仅将两地之景平实叙出,然而"写景而离情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只写了一顿家常便饭,然体现出好友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仅简单描写了一位女子的服饰举止,然而"清洁贞正意隐然言外"(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写寻常之景且明白如话,然而时序之感、思乡之情皆融于其中;"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壮游》)只写了草木之调丧,而才人志士埋没草野的深哀巨痛即隐于其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只写了古柏之高大苍老,而正直劲挺的古柏实即忠贞鲠亮的诸葛亮,二者已合成一个意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只写夜间的所见所闻,而战乱频仍、身世飘零的感受被注入了这个意象,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杜诗意象的最大特点就是氤氲一气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宋人范晞文说:老杜诗:"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上联景,下联情。"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上联情,下联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景中之情也。"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情中之景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相融而莫分也。"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一句情,一句景也。固知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或者便谓首首当如此作,则失之甚矣。如"渐渐风生砌,团团月隐墙。遥空秋雁灭,半岭暮云长。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巴陵添泪眼,今夕复清光。"前六句皆景也。"清秋望不尽,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后六句皆景也。何患乎情少?(《对床夜语》卷二)

    范氏说社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是很对的,但他在具体分析杜诗时将"情"与"景"逐句分开的做法则不可取,因为在杜诗中,"情"与"景"早已交融、凝聚在意象之中,所以密不可分了。例如"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二句,分明含有开朗欢畅之意,而"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二句中更充满对节物时序与乱离社会的深刻感触,何尝是单纯的写景?我们认为,情景交融是古代诗人营构意象时的共同做法,杜甫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写景特别生动准确,写情特别真挚深至,而情景交融的手法又特别浑然无痕,所以杜诗中的意象也就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然而杜诗意象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细节性的景象中注入巨大深沉的意蕴。象《北征》那样的一代诗史,其中"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的山果,"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的旧衣、"见那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的娇儿及"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的小女,都是极其细微的意象,然而正是这些细小的浪花和水珠组成了全诗的壮阔波澜,而且这些意象中自身就疑聚着深沉的时代内蕴,所以意味深长。

    那么,为什么杜诗能以细节性的意象表现巨大深沉的意蕴呢?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杜诗之中:"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用这两句话赞扬画家能将万里江山纳入咫尺画幅之中的匠心,其实杜诗在营构诗歌意象时也具有这个特点。这当然要部分归功于杜诗语言之精炼,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杜甫善于创造极富典型意义的细节性意象并省略掉许多不太重要的景象或叙述,从而使诗歌含蓄酝藉而意味深永,让我们看一些例子。

    "夜久语色绝,如闻位幽咽"(《石壕吏》)--当如狼似虎的官吏把石壕村的老妇抓走后,喧嚣平息了,寂静的夜中隐隐传来了呜咽声,这是这个意象的表层含义。然而,诗人侧耳倾听,辗转难眠,为这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而痛苦、愤怒,可是自己又无法帮助他们,甚至无法安慰他们,这些曲折的心理活动也都由这个意象暗示出来了。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蜀相》)--这是诗人谒成都武侯祠所见到的景象:碧草萋萋,莺声呖呖,秾丽的春色正反衬出饲庙的荒凉,而且体现出诗人心境的凄凉、寂寞。古代的英雄伟业未成,留下了永远的遗恨。而今代的英雄又在何处?山河破碎,生民涂炭,安得有德才兼备之英才如诸葛亮者出来力挽狂澜?这些丰富的思绪、情感都被浓缩在碧草黄鹏的意象之中。

    "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浦起龙称此诗是社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卷四),而"漫卷诗书"的意象极其生动、准确地体现了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诗人家贫,除了诗书之外没有什么家产,所以一旦有了还乡的希望,首先要整理携带的就是书籍。诗人性喜读书,又是客居无聊,唯以读书消磨时光,所以手不释卷,喜讯传来,就信手卷起书来。这个细节性的意象给予我们多么丰富的联想!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对雪》)--如果说上面的三个意象都做到了"以小见大"的话,那么这个意象简直可说是"以无见有"了。至德元载(756)冬的一个雪夜,诗人在沦陷的长安独自愁坐,眼前仅有空瓢和寒炉。空瓢寒炉,这是多么索然寡味的景象!然而诗人却用幻想在瓢内斟上绿酒,在炉中燃起红火,从而使此景象升华成为意味深长的意象,这里面既包含了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也包含着他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因为在雪夜对炉饮酒意味着温暖、安宁,正是和平生活的象征。

    我们再看一首短诗: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①三、四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暮春时节,在江南逢见故人。这个意象仅对重逢的时、地作了交代,即戛然而止,举凡故人重逢时之场景、举止、感受一概从略,可谓至简。然而正如黄生所云,"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杜诗详注》卷二三引)其实所感慨的对象不但有世事沧桑、人事变迁,而且有年华流逝、异乡飘泊等等,真是一言难尽。由于杜甫这位老诗人和李龟年这位老歌唱家都经历了四十年来的沧桑变化,都从京城流落到江南,两人的感慨有着相似的内容,他们在落花时节摹然重逢,事情本身就足以黯然**了,又何须将万干感慨絮絮细说?"落花时节"四字当是即景书事,然而又好象别有寓意,一切尽在有意无意之间。正由于这个意象具有极为深远的言外之意,所以这首寥寥四句又平淡如话的小诗竟然使人百读不厌。

    含蓄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总体特征之一,对于篇幅有限的古典诗歌来说,含蓄的作用尤其重要。杜甫对诗歌意象的惨淡经营颇能体现他对于含蓄美的追求,而他以细节性意象来表现巨大意蕴的努力说明他对于"以小见大"的艺术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理解。飓尺万里,这就是杜诗意象特别精警动人的原因之一。我们在第二章第五节中曾经提到,杜甫在蜀期间写了不少题画诗。在现存杜诗中,题画诗(包括题书法的诗)共有二十一首。诗画本有相通之处,而杜甫的题画诗更是沟通这两种艺术的一座桥梁。上文所述的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都很鲜明地体现在他的题画诗中。例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位。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瞑踏孤舟立。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未。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若那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杨伦评曰:"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杜诗镜铨》卷三)我们认为此诗中"飞腾跳跃"的实为一个个意象。"堂上"二句突兀而起,把一个惊人的意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江山之间烟云明灭,不但使意象具有动态美,而且以极简洁的物象组成了阔大的境界。最奇特的是,把"枫树"、"江山"与"堂"叠合在一起,又以"不合"、"怪底"的惊讶洁问把诗人的惊奇、赞叹之意注入此叠合意象之中,从而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同样,"反思"以下四句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意象。王嗣奭云:"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杜臆》卷一)我们认为这一句中又以"湿"字为画龙点睛之笔,山水画的气韵生动离不开水,如果画中烟云明灭、草木鲜润,那么整幅画就气韵生动了。而一个"湿"字正好概括了这些内容,真可谓是"得画家三昧"了。①"风雨急"、"天应位"都是"障犹湿"的衬托,它们以奇特的想象使这个意象变得奇警不凡。"天姥闻猿"和"青鞋布袜"两个意象的特点是诗人让自己走进画面,前者把画中峰峦说成是自己的旧游之地,后者把画中溪山看作自己将要前往的归隐之处。从表面上看,这是把画境想象成人间的真山真水。在实际上,这是把画境与实境统一在艺术的幻境之中。显然,这种写法既做到了情景交融,又实现了"咫尺万里",而这正是杜诗意象的特征。王嗣奭评此诗曰:"杜以画法为诗法","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这话说得很好,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杜甫以诗人的目光来观画咏画,从而把诗歌意象的营构法则移植到绘画艺术领域来了。杜甫的题画诗为我们研究其诗歌意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① 宋代郭熙、郭思父子论山水画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林泉高致·山水训》,载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杜诗可谓先得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