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第三章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三章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杜甫是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大师。自从来人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说法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杜诗中的成语典故,也即杜诗对前代书面语言的继承、吸收(详见第一章第六节)。其实,杜诗的语言艺术还有另一个渊源,即民间口语,元稹诗云:"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伶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二,《元氏长庆集》卷一八)所谓"当时语",就是活的语言,人民口头的语言。

    对于杜诗中运用口语俗字的情形,前人早已觉察,宋人黄彻曰:"数物以'个',谓食为'喫',甚近鄙俗,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鹏鸣翠柳'、'却绕井栏添个个'。《送李校书》云:'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喫'、'楼头喫酒楼下卧'、'但使残年喫饱饭'、'梅熟许同朱老喫,。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溪诗话》卷七)宋人孙奕亦曰:"子美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词人墨客口不绝谈。"还举出了"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见那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等二十一个例子。(《履斋示儿编》卷一○)他们所举的例子都是零星的字句,其实杜诗中颇有通篇用口语写成的,例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杨伦评曰:"情事最真,只如白话。"(《杜诗镜铨》卷九)又如《盒侧行赠毕耀》:偪侧何倡侧,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见一颜色。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不是爱微躯,非关足无力。徒步翻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已令请急会通籍,男儿性命绝可怜。焉能终日心拳拳,忆君诵诗神慎然。辛夷始花亦已落,况我与子非壮年。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王嗣奭评曰:"信笔写意,俗语皆诗","真情实话,不嫌其俗。"(《杜臆》卷二)如果说前一首是因为摹写田父口吻才"如白话"的,那么后一首是写文士生活情景的,居然也通篇俗语,可见杜诗之运用口语并非限于某一种题材。我们知道,在多数盛唐诗人笔下,古体诗中或许会偶尔出现一些较为俚俗的字句,但象上述两首社诗那样通篇用口语写成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至于在近体诗中运用口语俗字,那就简直是匪夷所思了。然而在杜甫晚年的诗中却有着下面这样的作品: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勿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浦起龙赞扬第一首:"夜泊之景,画不能到。"(《读杜心解》卷六)此诗的成功之处在于纯用白描,而对于这种荒江静夜、鹭宿鱼跳之景,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才能传其神。此诗中的"联拳"和"拨刺",仇兆鳌分别注为:"群聚貌"、"跳跃声"(《杜诗详注》卷一五)都是俗语,全诗也都用口语写成,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首的情况也是如此,清人顾宸评此诗:"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杜诗详注》卷一九引)我们认为"弄"字确实"工于肖物",但应该指出,"弄辉辉"与"添个个"一样,都是口语。而且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上述杜诗中的口语显然是来自当时的民间口头语言,也即元稹所谓"当时语"。然而诗歌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对后者进行提炼的结果。所以当诗人们要想卓有成效地从人民口头语言中获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诗歌语言时,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民歌,因为民歌中的语言已经经过千百次的提炼,它既是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又是优美精炼的诗歌语言。杜甫正是这样做的。杜甫非常注意学习民歌,这包括下面两种情况:首先,社甫注意学习古代的民歌。前人论述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也包括杜诗对《诗经》、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字句的运用,那些字句表面上虽为书面语言,实际上却是积淀在古书中的民间口头语言,因为《诗经》及汉魏乐府诗中的大部分作品本是古代的民歌。杜甫的乐府诗虽然"即事名篇",不复沿袭古题,但它们不但在精神上与古代民歌一脉相承,而且在语言上也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例如《兵车行》中"那娘妻子走相送"一句,注家多引北朝民歌《木兰诗》"不闻那娘唤女声",而在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集》中,此句之下的诗人自注也是引的《木兰诗》。此外如《后出塞五首》之一中"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注家引《木兰诗》"西市买鞍鞘,南市买辔头";《新安吏》中"喧呼闻点兵"、"府帖昨夜下"二句,注家引《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甚至在一些并非乐府诗的杜诗中,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借鉴《木兰诗》语言艺术的痕迹,如《忆昔二首》之一有句云:"老儒不用尚书郎",《草堂》诗中有句云:"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据;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前者乃学《木兰诗》中"木兰不用尚书郎"句,后者乃效《木兰诗》中"耶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节,所以宋人蔡梦弼云:"此诗全用《木兰诗》体。"(《草堂诗笺》卷二二)对于一首古代民歌竟至反复仿效,杜诗与古代民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渊源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其次,杜甫注意学习当代的民歌。杜甫生长在中原地区,但他非常喜爱其他地区的民歌。他壮游吴越归来后曾有诗云:"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夜宴左氏庄》)当他入蜀以后,蜀地民歌那激越峭健的音调更吸引了他的注意,作诗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而饱闻巴渝之曲的直接结果便是杜甫的七言绝句出现了不同于其他盛唐七绝的新风貌。对杜甫七绝的评价,历来是一个聚讼纷坛的论题,而多数论者对杜甫七绝是持贬低态度的,如明人王世贞云:"大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可耳,不足多法也。"(《艺苑卮言》卷四)胡应鳞甚至说:"子美于绝句无所解。"(《诗薮》内编卷六)即使是为杜诗辩护的人,也往往只是举出几首风格类似王昌龄、李白的杜诗而已,例如近人高步瀛说:"杜子美以涵天负地之才,区区四句之作,未能尽其所长。??然观'锦城丝管'之篇,'岐王宅里'之咏,较之太白、龙标,殊无愧色。"(《唐宋诗举要》卷八)言下之意,除了《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少数篇什外,杜甫的七绝还是比王、李"有愧色"的。其实《赠花卿》等二首虽为佳作,但不能代表杜甫七绝的主要风格,而杜甫七绝的代表作正是那些声调拗峭、多用俗语、质重直截,从而与王、李绝句大异其趣的《夔州歌十绝句》之类。①黄庭坚曾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社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跋刘梦得竹枝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他看出了刘禹锡的《竹枝词》与杜甫的《夔州歌》之间的相似之处,但还没有悟到这是由于杜诗与刘诗都受到巴蜀民歌影响的缘故,刘禹锡在《竹枝词引》(《刘梦得文集》卷九)中说他在建平(今四川巫山)听到民间《竹枝》歌声"卒章激讦如吴音,虽伦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可证唐代的巴蜀民歌的声调中有拗峭的一面。至于语言之俚俗、表达方式之直率,都是民歌固有的特点,不用多说。杜甫早年所作七绝《赠李白》声调完全合律,晚年所作七绝《江南逢李龟年》风格酝藉高华,而偏偏在流寓巴蜀时所作七绝具有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这决非偶然的现象,而是他有意识地学习民歌的结果。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翟塘险过百牢关。其 六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其 七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斜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杨伦评《夔州歌十绝句》曰:"十首亦竹枝词体"(《杜诗镜铨》卷一三),甚当。明人李东阳更认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怀麓堂诗话》)的确,杜甫的七绝所以能在王、李诸人之外另辟一径,无疑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