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杜甫评传章节目录 > 第二章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第二章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2/2)

杜甫评传作者:杜甫评传 2017-02-13 11:47
锁。中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玄圃沧州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咒黄熊啼向我。

    这说明当时杜甫对寻仙访道的确是诚心为之的。

    天宝三载秋,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①杜甫对宋州(今河南商丘)的繁华生活和游侠风气有深刻的印象:"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衙。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杜甫与高、李一起在街头酒炉里痛饮,又一起登上宋州城外的吹台眺远怀古,①他在晚年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肠云一去,雁骛空相呼。"(《遣怀》)稍后,三人又同登单父琴台(在今山东单县境),眺望原野和大泽:"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蝎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霍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对于上引《遣怀》诗的前一段,浦起龙评曰:"雄姿侠气,足以助发豪情。"(《读杜心解》卷一三五)对于后一段,王嗣奭评曰:"具见旷怀。"(《杜臆》卷七)虽然《遣怀》乃杜甫晚年所作,但这仍足以说明当年他与高、李同游梁宋是洋溢着豪情逸气的浪漫之举。

    ① 杜甫与高适早在开元二十六、八年(739、740)间就于汶上结交。见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① 《新唐书·杜甫传》:"尝从白及高适过汀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恻也。"陈贻焮《杜甫评传》第四章以为杜甫等所登的吹台当在宋中(今河南商丘)而不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可信。因为杜甫《遣怀》诗云:"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宋中离芒汤山百余里,在高台上能望见之,而汴州离芒砀山三百余里,即使登上高台也不可能望见的。天宝四载(745)秋,杜甫在鲁郡(今山东究州)与李白重逢,作《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王嗣奭评此诗:"前二句两人共之,三自谓,四谓李。??此友朋交做之词也。"(《杜臆》卷一)清人蒋金式评曰:"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杜诗镜铨》卷一引)其实此诗不是"交做之词",而是慨叹之词,也不是"白一生小像",而是李、杜二人的共同写照。因为诗中所写的"飘蓬"和"未就丹砂"正是李、杜此时的共同经历,"痛饮狂歌"是二人的共同举止,"飞扬跋扈"也是二人的共同神态。总之,这首诗虽是赠李白的,但其中含有浓重的自抒怀抱的感情成分,所以也不妨看作是社甫的自我画像。这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士的自嘲、自赞之词,这说明杜甫当时的精神状态与整个盛唐诗坛的浪漫气氛是氤氲相融的。

    杜甫在天宝五载(746)之前的诗作现在只流传下来二十多首,但这些诗已足以让我们认识诗人在当时的创作倾向:杜甫的诗与其他盛唐诗人的诗一样,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例如下面二诗: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絛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虽然前者系咏真马,后者系咏画鹰,但它们却有相似的特点:明人赵仿评前者曰:"此诗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铨》卷一引),仇兆鳌评后者曰:"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扯诗详注》卷一),在骏马雄鹰的形象中寄托着诗人雄壮、积极的人生理想,都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当然,此时杜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交口称赞,浦起龙云:"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读杜心解》卷一)宋人刘辰翁则评尾句云:"只五字,雄盖一世。"(《杜诗镜铨》卷一引)这首诗不但体现了意气风发的盛唐精神,而且表现了青年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群山的气概和雄心。这是一个可喜的征兆:杜甫这个盛唐诗坛的后起之秀,终将要突过前人而攀上诗国中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