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绩效评估(2)(2/2)
《个体的崛起: 欧洲首席管理大师谈自主性管理》作者:莱恩哈德·斯普伦格 2017-02-09 11:54
些积极自主、准备适应和承受工作岗位的压力的人们时;当我注意到各个阶层上疲惫、毫无斗志、哈欠连天的人们时,我知道,这绝不是永不停息的评估“机器”的最终目的。其实,企业也没有兴趣用这种近似耻辱的办法,把这些成年人长期放在“被告席”上。或许他们原来就是这么想的,也或许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评估,只需要控制。 评估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下属去揣摩上意,朝着上级想要的方向寻找答案。如果下属只冲着评估本身而不是结果的话,那么这个结果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是“你观察到我在做什么”。因此,这个体系的实质是:“别人说你对,那你就是对的,你自己的评判不算什么。没有人会注意你本身的需求、价值和兴趣。你被置于长期考验的‘战场’上,必须随时取悦他人、博取他人欢欣。”最后,企业就制造出一群巧言令色、奴颜婢膝的胆小鬼:如果领导要教育我,我必须先自我教育一番。同时,我们也在制造牺牲品—评估的方向变了,他们就是牺牲品。难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自信、杰出、创新、能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吗?这里,我引用奥布里·丹尼尔斯(AubreyC.Daniels)的部分观点:我们所认为的、每年一度的“能给人们带来最好东西”的绩效评估体系,其实只是一个让人“受虐的、魔鬼似的仪式”,这个过程是在“完全浪费时间”。 如果我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当中,那么,我所做的并非“愿意”而是“应该”的事,我会觉得周围的评估体系给我一种压力,让我“必须”这样或那样做。但是,如果想要一种自由的生活,不受“应该”和“必须”的压制,那么,就必须先自己做主,真正释放个体特性。因此,个体性质只对一句话负责:“我愿意!” 前后不一 有些支持年度评估的人会辩解:“通过年度绩效评估,我们至少可以每年让大家交流一次!”真的能大家一起交流吗?下属应该学会“沉默是金”吧!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一年一次就够了吗?众所周知,速度就是一切,时间就是市场,反应迟钝就会被淘汰。而绩效评估制度却是在延缓时间,它的潜台词就是:你有时间,我有时间,所以事情可以缓一缓再处理。此外,每年一次绩效评估时的面谈,也变成了例行公事。没有人会吐露心声,而是早已准备好了发言稿,以便迎合上级口味。约翰内斯·格罗斯(JohannesGross)就说过:“谁为发言作了准备,谁就妨碍了发言。” 类似的还有小组绩效讨论会:邀请所有的评估人,对问题进行清算、分类,并在一些问题后打勾,然后强迫所有人发言。 “强迫”能产生什么样的正面效应呢?它只能制造出机械式的反抗,没有其他意义。如果没有强迫,绩效评估大会是开不起来的。当我们在工作中彼此合作、互相支持时,我们就能够通过批评、讨论,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如果组织中没有互助的机会,或者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相互批评、进步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借助绩效评估体系。否则,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只要开诚布公地交流就可以了,何必借助机械式的评估体系呢?其实,绩效评估制度就是“肯定自己”或“否定自己”。而且,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业务中做出绩效评估,那么还需要填写特定的表格、清单吗?所以, 绩效评估—我们根本就不需要。 就像爱人在做完爱以后会问:“我棒吗?”这种问题也需要问吗?难道在整个过程中,你没有眼睛、耳朵和感觉吗?有互动自然就会有回馈,除非你心不在焉,感受不到对方的反应。同样,如果企业真心想留住某个员工,那么就必须尊重他,和他保持良性的互动循环,而不是用绩效评估制度去评价他。 认知取代评价 长期的权力直属关系、僵化的组织机构和迟缓的市场反应能力已成过眼云烟,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工具自然也成了遗物。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在企业内外有明显的界限。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如果继续采用旧的评估体系,你会发现它的成本过高。而且,在未来开放的体系与密切的网络条件下,每个人都能直接得到工作绩效的信息回馈,所以我们不再需要这个体系。况且,良好的工作绩效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可能错过下一个订单,这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这些,是绩效评估体系无法完成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一切评估工具呢?很多已被制度化的好好先生可能无法认同我的观点。我想,只有等到旧的制度完全崩溃那天,他们才会回心转意。不过,你们也不必矫枉过正,我并没有完全否认回馈的重要性。管理阶层应该认真面对下属的表现,无论优劣,都要配合具体的业务情况、工作条件和时效,及时地做出评估,而不是等到业务结束很久之后(例如年底),才以形式化的数字作为评估结果。 如果你真的想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这些工具,就必须考虑清楚:所有的管理工具都要吗?答案很简单,你应该从中挑选最合适的。我建议,评估工具应该尽量简单、弹性,不要形式化,也不需要复杂的表格和分数。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客观,但却阻碍了个体之间重要的关系:彼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