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个体的崛起: 欧洲首席管理大师谈自主性管理章节目录 > 第六章 员工意见调查的本质

第六章 员工意见调查的本质

个体的崛起: 欧洲首席管理大师谈自主性管理作者:莱恩哈德·斯普伦格 2017-02-09 11:54
    —访问那些无话可说的人        需要体系就是减少诚实。   —尼采(Nietzsche)    危机的开始    我的务实能力是在3M公司练就的。毫无疑问,3M是一家以员工意见调查闻名的世界级公司。当它开始注意“员工们到底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时,德国的公司还尚未了解问题的重要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3M将员工意见调查当成必备的业务知识,并发展出完整的调查问卷。如今,这种方法已经大行其道,标准问卷随处可见。很多企业认为,通过它就能得知员工们的真实想法。动机是好的,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这种工具化的策略忽略了很多潜藏的关系,以及往后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现在就让我们揭开幕布,看看黑暗的一面吧。  其实,员工意见调查是早期严密的企业等级制度的象征。对于结构精简的现代企业而言,我认为可以直接透过该体系进行。然而实际情况和我的看法却背道而驰。在人事管理类杂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出售相关资料的广告,比如《开放是沟通》、《信任文化》、《跨越等级的对话》等等,这些新潮的名称包装着已过时的管理方法。诚实的水晶球却在忠心地提醒你:“小心背后的陷阱!”似乎有人对意见调查制度不满意,觉得有点刺眼,也许是找到问题的关键了……  是不是自我认知的阴影太大了,以至看不清它的真面目?让我们来彻底搞清楚吧。且不论一次次重复使用的形式化问卷,我认为员工意见调查几乎就是危机的开始。这原本是一种特殊的修补机制,以备不时之需,但同时也预示了企业内缺乏时效性、沟通不良等问题。即使企业把它美化成“早期预警系统”,也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需要它的人,往往会和员工失去沟通。    苏格拉底的访问游戏    人们以为,通过提问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不然,因为人们在提问时,往往会局限于已知的信息。如果你一无所知,你就无从问起,只有在对某方面有所了解时,才能提出问题。同样,如果你一无所知,你也不会被询问。根据我的经验,公司主管所提出的问题,往往自己已经知道了大概,只不过是需要具体数字的验证。他们认为,数字、曲线、图表这些客观性的东西往往比直觉更具说服力。    事前知道的,事后还会再问。    所以一般很难有“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逃避责任,一些负面结论经常会被忽视或粉饰。于是在董事会上,你往往只能看到正面的结果,意见调查成了粉饰太平的手段。如果在调查过程中,真的暴露出了某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人们会尽量美化,以便使它接近预期结果。如果调查问卷的结果出乎意料,主管们首先会问:“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意见吗?”  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先有答案,然后才有问题。因为员工访谈是在企业既定的发展框架中进行的,体系中本就有了对或错的成见,这些都会深深地影响受访者。更为重要的是,评判标准不同,访谈结果就不同。而且,访谈的形式和主题,已经告诉员工行为的正负导向。就像功利的科学家一样,他们重视的不是研究和理论成果,而是诺贝尔奖金的规则。员工们重视的也不是事实,而是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他们的意见正是主管所期待的。很让人失望吧?除非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设定任何的预期目标,否则永远也得不到事实的真相。  除此之外,人们还运用心理学原理,用计算机刻意排除不合己意的因素。当所有问题都被窄化时,受访者的视野也随之被窄化。举个例子,企业创始人不成器的儿子,想知道董事会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可以按照预想的方式和主题,一直询问直到得到预期答案。  这种操纵问题的手法是苏格拉底的拿手好戏。受访者在他巧妙的提示和引导下,很容易就说出苏格拉底预设好的答案。这就是他的目的,但这对于个体又有什么意义呢?受访者只不过是访问者的工具而已。    暧昧不明的眼光    员工意见调查不是选举,而是提问;员工们拿到的不是选票,而是问卷。不过,选举人能够自由表达主观愿望,因为法律会保障其权利和人身安全;而回答问题的员工却没有这样的安全感。他们心里一直在猜想:问卷结果会影响我吗?我的问卷会不会被认出来?  员工意见调查是在既有的权力结构中进行的,他们很难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这场后果严重的政治游戏。如果某人不愿意参加,其他人有权利指责他吗?事实上,即便以沉默应对,也会被看成一种答案。总之,这场游戏会被上升到道德层面。  如果你保持沉默,人们就会逼问你原因,批判你,甚至让你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访问者会要求你作出正面回答,而你真正的意见却不重要。这就是领导者的艺术:正确的问题和正确地提出问题。  由于运用了匿名和强迫手段,问卷调查的结果高度一致,这样问卷就成了完美的借口。员工会想(如果使用匿名制):“我会争取尽量不出头。”而主管则想:“他们说的不是我。”有时,主管还会特别挑选一个小组或部门,支持他的决定。于是,调查问卷就成了企业中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    虚假的连续剧    每一次员工意见调查都是一个希望破灭的过程:开始满腔热情,最后失望而归。员工失望的是:调查仅仅是调查而已,不能带来任何具体的改变,更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快,员工们学会了认清现实,厌烦了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什么?又来?”于是,堆积如山的问卷调查徒劳无功,没有任何实质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