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的早期"荒诞剧"《车站》
《高行健文集》作者:高行健文集 2017-01-10 13:20
作者:赵毅衡
刊于《十月》一九八三年三期,一九八三年七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车站》是高行健正式写作的第一个剧(如果不算他在文化革命中烧掉的十个未发表过的剧本的话)。当时他刚从作家协会外事处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据高行健回忆,他当时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于是之讲了三个构思,先是《绝对信号》取得轰动性成功,高行健和林兆华随后又搬出《车站》。
《车站》讲述了一个简单之极的故事:在一个郊区公共汽车站,星期六下午,各式人等来此等车进城,为排队秩序等闹了不少纠纷,但几次有车过都不停。人们发现已经等了一年多,夜来了,雨雪来了,他们明白了此站早已取消,却舍不得不等下去。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早就离开车站,步行进城,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剧情寓意很明显,也很温和,副标题是"无场次生活抒情喜剧"。
《车站》公映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高行健为此打起背包南下漫游大半年之久,得到的东西,他整个艺术生涯享用不尽。一九八四年底,高行健浪游南方后回到北京,风潮已近尾声,这以后,高行健才开始为自己辩护。看来,他急欲自辩的对象是戏剧界同行关于《车站》受荒诞剧,尤其是《等待果陀》影响的指责。例如戏剧界元老陈瘦竹指责《车站》"套用了《等待果陀》的社会观点和创作思想",因此"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宝贵经验"。
在当代中国大陆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受西方现当代作家影响,是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是西方价值的携带者,是新殖民主义或后殖民主义入侵的渠道,在文化圈来看是趣味不够高雅,有二层原因:部分人坚持苏联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喜欢西方现代艺术;大部分人则是不愿从俗心理:八十年代翻译大盛,要学西方现代艺术,几乎是信手可拾取,而且实际上几乎人人都在学,因此受西方影响者羞于承认,避而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坏事,它阻抑了盲目模仿和趋赶时髦。但它给批评造成很大困难。如果说高行健强调《车站》不是荒诞剧,只是为了躲开批评,或者是为了自抬身价,就未免把事件的暂时性视为本质,把各种个人动机视为历史意识。那样文学史就未免太容易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刊于《十月》一九八三年三期,一九八三年七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车站》是高行健正式写作的第一个剧(如果不算他在文化革命中烧掉的十个未发表过的剧本的话)。当时他刚从作家协会外事处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据高行健回忆,他当时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于是之讲了三个构思,先是《绝对信号》取得轰动性成功,高行健和林兆华随后又搬出《车站》。
《车站》讲述了一个简单之极的故事:在一个郊区公共汽车站,星期六下午,各式人等来此等车进城,为排队秩序等闹了不少纠纷,但几次有车过都不停。人们发现已经等了一年多,夜来了,雨雪来了,他们明白了此站早已取消,却舍不得不等下去。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早就离开车站,步行进城,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剧情寓意很明显,也很温和,副标题是"无场次生活抒情喜剧"。
《车站》公映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高行健为此打起背包南下漫游大半年之久,得到的东西,他整个艺术生涯享用不尽。一九八四年底,高行健浪游南方后回到北京,风潮已近尾声,这以后,高行健才开始为自己辩护。看来,他急欲自辩的对象是戏剧界同行关于《车站》受荒诞剧,尤其是《等待果陀》影响的指责。例如戏剧界元老陈瘦竹指责《车站》"套用了《等待果陀》的社会观点和创作思想",因此"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宝贵经验"。
在当代中国大陆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受西方现当代作家影响,是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是西方价值的携带者,是新殖民主义或后殖民主义入侵的渠道,在文化圈来看是趣味不够高雅,有二层原因:部分人坚持苏联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喜欢西方现代艺术;大部分人则是不愿从俗心理:八十年代翻译大盛,要学西方现代艺术,几乎是信手可拾取,而且实际上几乎人人都在学,因此受西方影响者羞于承认,避而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坏事,它阻抑了盲目模仿和趋赶时髦。但它给批评造成很大困难。如果说高行健强调《车站》不是荒诞剧,只是为了躲开批评,或者是为了自抬身价,就未免把事件的暂时性视为本质,把各种个人动机视为历史意识。那样文学史就未免太容易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