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高行健文集章节目录 > 胡耀恒:高行健的戏剧盛于法国

胡耀恒:高行健的戏剧盛于法国

高行健文集作者:高行健文集 2017-01-10 13:20
    作者:胡耀恒

    据中国时报14日胡耀恒撰文指出:根据他对中国戏剧从滥觞到现代、从主流到旁支的全面了解,高行健相信演员的表演拥有无限的可能。历史上具有宗教意义的「傩」,北京茶楼酒馆的说唱,以「变脸」而轰动台北的川剧,在在都孕育而且增强了他对这份信念的执著。当然,他引证最多最长的还是盛行全国达两个世纪的京剧。

    自从西式话剧在我国滥觞以来,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曹禺在前半个世纪独领风骚,蜚声国际。近十几年来,高行健的剧作,在质与量两方面都超过了这位曾经爱护他、保护过他的前辈。他的戏剧、长诗和小说大都已经译成世界各种主要文字,他的剧本经常在欧洲各地上演;他的画作多次在法国重要画廊展出。一九九二年法国政府因为他的成就,授与他「文艺骑士」勋章,并且提供经费和机会,让他能继续创作、演出。高行健过去的经历和现有的成就,已可与因戏剧而获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尤涅斯柯(Euene

    Ionesc o 1912-1994)相提并论,但这位荒谬大师已以耄耋高龄去世,而高行健则甫逾知命之年,正在创作的巅峰状态。由此更显得讽刺的是:他的戏剧,现在不能在中国大陆上演;台湾固然上演过他的两出戏,但是从导演到观众,普遍都觉得它们晦涩难懂。

    高行健是位双语的作家:在北京的时候他用中文,在巴黎定居后他渐渐转用法文。当代欧美作家能用双语写作的很多,晚近而有名的例子便是《等待果陀》的剧作家贝克特(Samuel

    Becket, 1906-)。不过经历了启蒙运动以来两、三个世纪的交流,尤其是共同遭受到两次大战的浩劫以后,欧美各主要国家,现在无论在生活上、在文化上、或在价值观念上都大同而小异。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在国与国之间,而在代与代之间,也就是所谓代沟。这种差异是语言的,不是文化的;是异时性的(diachro

    nic),不是同时性的(synchronic)。正是因为这种缘故,贝克特在爱尔兰、英国、法国乃至整个欧美,可以很容易获得了解与认同。相反的,高行健必须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踟蹰、抉择,努力取得综合。在他的每个剧本里,甚至在一句话里,我们常常遇到中、西观念并呈。两种文化的交融,固然丰富了剧本的内涵,但也增加了欣赏的困难。高行健的剧作迄今为止,虽然广受欢迎,却尚罕知音,这是原因之一。

    在剧场艺术上,高行健也是古今中外兼容并蓄。基本上,他顷向于传统的京剧,以演员为中心,在空荡的舞台上施展精湛的演技。但是在同时,他一再使用著亚陶(Antonin

    Artaud , 1896-1949)、布鲁克(Peter Brook,1925-)所运用过的景观技术,制造出惊世骇俗的舞台效果,高行健所以这样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探索人类心灵的幽暗之处,及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当然正是当今法国剧作家最大的关注,不过高行健传播的信息,推其极至,却可以归纳于孔子的仁道。从高氏的经验与生活环境来看,说他在传播孔道恐怕连他本人都会感到讶异。但是中国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反儒,大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批孔,现在不也在提倡研读《论语》了吗?

    根据他对中国戏剧从滥觞到现代、从主流到旁支的全面了解,高行健相信演员的表演拥有无限的可能。历史上具有宗教意义的「傩」,北京茶楼酒馆的说唱,以「变脸」而轰动台北的川剧,在在都孕育而且增强了他对这份信念的执著。当然,他引证最多最长的还是盛行全国达两个世纪的京剧。

    除了在宏观方面,高行健能烛照古今中外戏剧的重要脉动之外,在微观方面,他体察到京剧演员从演出前的化妆,到演出时「亮相」那一刹那的过程,进而分析研究,对戏剧表演,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演员对他所搬演的角色,究竟应该抱持什么态度,在西方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主张「入戏」,因为惟有演员先在内心认同他的角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