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恒:高行健的戏剧盛于法国(2/2)
《高行健文集》作者:高行健文集 2017-01-10 13:20
然后在声音、动作上才能逼真。也有人主张「疏离」,因为演员如果真的认同他的角色,他将无法观察自己的声音和动作,并且按照剧本的需要而予以控制。高行健依据他对京剧的观察,在演员与角色之间,加上了一个「中性演员」。
高行健的创作生涯可以说是始于法国,盛于法国。一九七九年,他以中国作家协会翻译的身份随巴金到法国访问。回国后开始写小说和有关法国文学的论文与散文,逐渐崭露头角。一九八一年六月他被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立即受命撰写剧本。这时他刚过而立之年;在以前的日子里,除了五年的劳动改造之外,大都是有志于学的自我充实。
高行健于一九八七年开始居留巴黎,一九**年**事件之后,他进一步公开宣称,他将永远不会回到没有自由的地方。从易卜生( Henrik
Ibsen,1828-1906)写实主义的戏剧开始,西方主要的戏剧家,很多都有过同样自我放逐或被放逐的经验。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家的理想,远远超过他们地区当时的条件,他们于是批评指责,以致触怒当地的权贵或社会大众,随著自己也受到批评指责。他们有的愤而远走高飞,有的不得不离乡背井。不论是主动或被动,一旦离开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的作品也往往随著改变方向。易卜生由中期的写实主义走向后期的象徵主义,就是现成的例子。高行健在巴黎,除了他在大陆就已经开始的两个剧本以外,其它的都带著国际性的色彩,甚至还有法国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回响。
在高行健的创作中,**经常占有重要的份量,所以如此,至少有两个便利。第一,既然已经裸裎过自己的身体,就无惧于暴露出自己的心灵。第二,**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生的态度,从这里出发,容易深入人生的底蕴,尤其是对孑然一身的个人。
无论高行健创作时受到的影响如何,也无论他的技巧多么接近西方的表现主义或荒谬剧场,迄今为止,他没有拥抱过它们的意识形态,也没有写出类似《等待果陀》、《终局》,《椅子》或(Klapp's
Last Tape)的剧本。它们注意只是个人而非社群;只是生存的本质,不是生存的全部;只是个人生命的短暂,不是社群生命的延续。高行健的剧本不然。或直接、或间接,它们总含容著社群生命的现实性、物质性、历史性和延续性。李泽厚说得很清楚,仁的文化,正是要在现实世间的生活之中,追寻理想的完成。高行健戏剧中所做的,一是对阻止这种理想完成的个人,无论他是帝王将相,或是流氓地痞,都予以无情的暴露和批判;一是从正面或者反面,显示每个个体在现实世间生活之中,惟有秉持仁心,才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或者觅致心灵的满足或安慰。
西方的现代剧场,包括表现主义、存在主义与荒谬剧场在内,在在反映著宗教式微后的信仰危机,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失调,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记忆。这类剧本中的人物之间往往没有沟通,不须沟通,或无从沟通:他们有的患了遗忘症,也有的患了失语症,有的是哑巴。戏剧远景只有等待:等待果陀、等待弥赛亚;等待太阳落地、粮食耗尽,死亡降临。他的剧作里,从来没有与世隔绝的情景(isolat
ed situation),也从来没有停滞不前或周而复始的剧情。
远在一个世纪以前,英国诗人阿诺德(Matt hew Arnold, 1822-1888)也有相同的想法和感受。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结果,当时超级强权的英国已使他感觉到这世界没有光明,没有关爱,没有信念,也没有救赎。在《多佛海岸》(1867)里,他以自己的新婚妻子为对象写道:「呵,我的爱人,让我们彼此真诚。」(A
h,love,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他希望爱情,像海浪般永恒的忧伤的曲调。(th e eternal
note of sadness)
高行健的创作生涯可以说是始于法国,盛于法国。一九七九年,他以中国作家协会翻译的身份随巴金到法国访问。回国后开始写小说和有关法国文学的论文与散文,逐渐崭露头角。一九八一年六月他被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立即受命撰写剧本。这时他刚过而立之年;在以前的日子里,除了五年的劳动改造之外,大都是有志于学的自我充实。
高行健于一九八七年开始居留巴黎,一九**年**事件之后,他进一步公开宣称,他将永远不会回到没有自由的地方。从易卜生( Henrik
Ibsen,1828-1906)写实主义的戏剧开始,西方主要的戏剧家,很多都有过同样自我放逐或被放逐的经验。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家的理想,远远超过他们地区当时的条件,他们于是批评指责,以致触怒当地的权贵或社会大众,随著自己也受到批评指责。他们有的愤而远走高飞,有的不得不离乡背井。不论是主动或被动,一旦离开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的作品也往往随著改变方向。易卜生由中期的写实主义走向后期的象徵主义,就是现成的例子。高行健在巴黎,除了他在大陆就已经开始的两个剧本以外,其它的都带著国际性的色彩,甚至还有法国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回响。
在高行健的创作中,**经常占有重要的份量,所以如此,至少有两个便利。第一,既然已经裸裎过自己的身体,就无惧于暴露出自己的心灵。第二,**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生的态度,从这里出发,容易深入人生的底蕴,尤其是对孑然一身的个人。
无论高行健创作时受到的影响如何,也无论他的技巧多么接近西方的表现主义或荒谬剧场,迄今为止,他没有拥抱过它们的意识形态,也没有写出类似《等待果陀》、《终局》,《椅子》或(Klapp's
Last Tape)的剧本。它们注意只是个人而非社群;只是生存的本质,不是生存的全部;只是个人生命的短暂,不是社群生命的延续。高行健的剧本不然。或直接、或间接,它们总含容著社群生命的现实性、物质性、历史性和延续性。李泽厚说得很清楚,仁的文化,正是要在现实世间的生活之中,追寻理想的完成。高行健戏剧中所做的,一是对阻止这种理想完成的个人,无论他是帝王将相,或是流氓地痞,都予以无情的暴露和批判;一是从正面或者反面,显示每个个体在现实世间生活之中,惟有秉持仁心,才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或者觅致心灵的满足或安慰。
西方的现代剧场,包括表现主义、存在主义与荒谬剧场在内,在在反映著宗教式微后的信仰危机,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失调,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记忆。这类剧本中的人物之间往往没有沟通,不须沟通,或无从沟通:他们有的患了遗忘症,也有的患了失语症,有的是哑巴。戏剧远景只有等待:等待果陀、等待弥赛亚;等待太阳落地、粮食耗尽,死亡降临。他的剧作里,从来没有与世隔绝的情景(isolat
ed situation),也从来没有停滞不前或周而复始的剧情。
远在一个世纪以前,英国诗人阿诺德(Matt hew Arnold, 1822-1888)也有相同的想法和感受。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结果,当时超级强权的英国已使他感觉到这世界没有光明,没有关爱,没有信念,也没有救赎。在《多佛海岸》(1867)里,他以自己的新婚妻子为对象写道:「呵,我的爱人,让我们彼此真诚。」(A
h,love,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他希望爱情,像海浪般永恒的忧伤的曲调。(th e eternal
note of s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