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谈与高行健的合作(2/2)
《高行健文集》作者:高行健文集 2017-01-10 13:20
不过气来。演出结束后**分钟没有人讲话,你想想多可怕的沉默,幸好一位老艺术家真诚地讲了他的看法:"我演了几十年戏了,这样的戏我没看过,四川不是有怪味豆嘛,特殊的味道挺好……怪味豆……可以叫观众品尝品尝……"谢天谢地!剧院决定内部试验演出,不售票。
这戏完了以后反响非常大,评论家童道明、林克欢这批人就特别支持这个戏,晚报也展开讨论,觉得话剧还能这么演。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觉得这不是人艺风格。剧院一看反映挺好,再加上剧院一部分中老年演员也比较震惊,就让公演了。演出地点还是在一楼小排练厅,人挤得满满当当的,满足不了要求了,演了十多场,经过大家要求,就到了现在三楼的宴会厅演出,每场200多人,椅子都是临时的,分两个阶段演了七八十场,后来还有观众,又拿到大剧场演(本来是小剧场的戏大剧场演出感觉不好)。那戏总共演了100多场,演到了1983年。这戏出来以后,戏剧界觉得挺好,出了本小集子《舞台艺术探索》,曹昌先生也挺支持的,还给我和高行健写了一封信。反正那个戏算征服了一些人,搞戏曲的人认为我用了戏曲的手法,搞电影的人认为我用了电影镜头的手法,我倒真没这么去想,但确实比较自由地去排了。跟着就排练《车站》了。《绝对信号》当时在戏剧界确实震动挺大的,算是成功了,原来想排的《车站》就顺理成章可以排了,而且条件也好一点了,这都是因为前面有个《绝对信号》。那是1983年。
吴文光:
《车站》和《绝对信号》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林兆华:
《车站》有些荒诞,但从表演上来说是极自然的,就是自然的一个荒诞状态,语言是多声部的,舞台是四面观众的设置。演员包括《绝对信号》中的一部分,还有我们剧院的一个老会计——非职业演员,我让他演主角,是戏中一个棋迷,他只要一休息就拉人跟他下棋,他声音好,说话既自然又幽默。
这戏完了以后反响非常大,评论家童道明、林克欢这批人就特别支持这个戏,晚报也展开讨论,觉得话剧还能这么演。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觉得这不是人艺风格。剧院一看反映挺好,再加上剧院一部分中老年演员也比较震惊,就让公演了。演出地点还是在一楼小排练厅,人挤得满满当当的,满足不了要求了,演了十多场,经过大家要求,就到了现在三楼的宴会厅演出,每场200多人,椅子都是临时的,分两个阶段演了七八十场,后来还有观众,又拿到大剧场演(本来是小剧场的戏大剧场演出感觉不好)。那戏总共演了100多场,演到了1983年。这戏出来以后,戏剧界觉得挺好,出了本小集子《舞台艺术探索》,曹昌先生也挺支持的,还给我和高行健写了一封信。反正那个戏算征服了一些人,搞戏曲的人认为我用了戏曲的手法,搞电影的人认为我用了电影镜头的手法,我倒真没这么去想,但确实比较自由地去排了。跟着就排练《车站》了。《绝对信号》当时在戏剧界确实震动挺大的,算是成功了,原来想排的《车站》就顺理成章可以排了,而且条件也好一点了,这都是因为前面有个《绝对信号》。那是1983年。
吴文光:
《车站》和《绝对信号》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林兆华:
《车站》有些荒诞,但从表演上来说是极自然的,就是自然的一个荒诞状态,语言是多声部的,舞台是四面观众的设置。演员包括《绝对信号》中的一部分,还有我们剧院的一个老会计——非职业演员,我让他演主角,是戏中一个棋迷,他只要一休息就拉人跟他下棋,他声音好,说话既自然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