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高行健文集章节目录 > 林兆华谈与高行健的合作

林兆华谈与高行健的合作

高行健文集作者:高行健文集 2017-01-10 13:20
    吴文光:这个戏(《车站》)在当时轰动挺大,那时我在云南念书,听从北京回来的说,北京出了个特别怪的话剧,当时还没有"前卫"、"先锋"一类的说法。后到北京,才知道这戏是你排的。

    林兆华:当时遇到高行健,他当肘和我说了《车站》这个本子的想法,一听挺好,不像过去一般性的那样的结构,我觉得挺新鲜,人们总在这车站等等,等了十年车还是不来,他们还在等,最后才有人发现车站牌子上声明此站挪了地方。挺有意思,我跟高行健说我喜欢《车站》,写吧。剧本写出来后我想排,但当时的领导觉得这戏比较荒诞,这时上不太合适,结果没排成。当时高行健挺积极的,说可以再写一个,又去铁路体验生活,接着就出来了《绝对信号》。

    我们俩从创作的时候就开始聊,觉得成熟了,交给剧院,剧院觉得这个本子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从观念上说可以接受了。但问题还是有,剧中的黑子是个待业青年,待业又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他对前途没有一个乐观态度,老说一些牢骚话,所以这本子开始也没通过,后来我跟高行健商量,朝着"挽救失足青年"那边改,就这么先应付着,到排练场再说。当时剧院要到外地进行两个月的巡回演出,我提出来能不能给我几个演员排这个戏,作为小剧场的实验。那时还没确定演出,你不是觉得有问题吗?排出来看。我动员林连昆来演老车长,他还从来没演过主要的正面角色。那时我们心气儿具好,大热天,在丰台找一废车厢,就在那儿排。这戏排出来以后,就在人艺一楼小排练厅"内部演出",连布景都没做,用灯光箱子当车底,钉个梯子,一小桌,三把椅子,中间一工具箱,差一个生追光,我说就用五节电池的大手电筒自己打,就那么简单,主要在火车现实行进当中展示心理空间。1982年还没什么小剧场这类的演出,我那时就要求演员特别有戏感,观众觉得特别亲切,来的人很多,站着看的都有,演出完不愿意走的观众,当场座谈。记得党委和艺术委员会审查的那天,我紧张得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