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阴阳·藏象(9)(3)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53.阴阳·藏象(9)(3)
《内经》上的“湿”,是五气中的一个概念,是很朴素、很直观的东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马莳注解“中央生湿”道:“……阳上薄阴,阴能固之,蒸而为雨,其湿遂生。”
再结合《尚书·洪范》对“土生甘”的注解“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这段话,如果直白点,说的是不是“中央气候潮湿,土质肥美,种出来的庄稼甘甜”呢?在这里,“湿”,应该指的那种薄热之气蒸腾的感觉吧。
《中医内科学》中湿证中的湿,多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出现的证候,表现在症状、舌、脉上,可见脘腹闷胀、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等。
中医的五气为:风、寒、热、湿、燥,湿气对应脾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一说。但在《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五》道:“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对这两句,后世医家多理解为脾主湿,然后脾恶湿,这应是《中医内科学》内湿证的理论来源。
那么,治疗湿证以苦味、甘味都好理解。治湿以苦,是因苦能助脾运化之功,《素问·脏气时法论》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而甘味能补脾土本味之不足,从而达到运化的功用。
苦味在此运用是
“虚则补其母”,甘味运用则是补脏虚。对于湿证的脾失健运,如认为是脾虚所导致,当以甘+辛+咸组方,辅以苦+甘的组方;如认为是脾约所导致,则用苦+甘+辛,重用甘味的脾约组方法。这都是治疗湿证的正法。
现代中医对于湿的认识,或可从《当代名医临证专辑》中管窥之。当代名医董建华在《胃脘通降十法》中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虚中焦湿浊不化,常用藿香、佩兰、厚朴、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芳香化湿之品;脾虚明显才加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等运脾助中;脾虚夹食积,先用鸡内金、枳壳……”
治疗湿证喜用藿香、佩兰、厚朴、半夏,是现代中医的一个特色。用药以甘辛,甘辛组合能制肝,其中有调和肝脾的方意在内,这样的化湿之法实为克伐肝木的运用。这样的组方,如脾虚但不虚甚时,倒无不可,如是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经》上的“湿”,是五气中的一个概念,是很朴素、很直观的东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马莳注解“中央生湿”道:“……阳上薄阴,阴能固之,蒸而为雨,其湿遂生。”
再结合《尚书·洪范》对“土生甘”的注解“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这段话,如果直白点,说的是不是“中央气候潮湿,土质肥美,种出来的庄稼甘甜”呢?在这里,“湿”,应该指的那种薄热之气蒸腾的感觉吧。
《中医内科学》中湿证中的湿,多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出现的证候,表现在症状、舌、脉上,可见脘腹闷胀、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等。
中医的五气为:风、寒、热、湿、燥,湿气对应脾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一说。但在《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五》道:“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对这两句,后世医家多理解为脾主湿,然后脾恶湿,这应是《中医内科学》内湿证的理论来源。
那么,治疗湿证以苦味、甘味都好理解。治湿以苦,是因苦能助脾运化之功,《素问·脏气时法论》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而甘味能补脾土本味之不足,从而达到运化的功用。
苦味在此运用是
“虚则补其母”,甘味运用则是补脏虚。对于湿证的脾失健运,如认为是脾虚所导致,当以甘+辛+咸组方,辅以苦+甘的组方;如认为是脾约所导致,则用苦+甘+辛,重用甘味的脾约组方法。这都是治疗湿证的正法。
现代中医对于湿的认识,或可从《当代名医临证专辑》中管窥之。当代名医董建华在《胃脘通降十法》中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虚中焦湿浊不化,常用藿香、佩兰、厚朴、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芳香化湿之品;脾虚明显才加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等运脾助中;脾虚夹食积,先用鸡内金、枳壳……”
治疗湿证喜用藿香、佩兰、厚朴、半夏,是现代中医的一个特色。用药以甘辛,甘辛组合能制肝,其中有调和肝脾的方意在内,这样的化湿之法实为克伐肝木的运用。这样的组方,如脾虚但不虚甚时,倒无不可,如是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