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阴阳·藏象(8)(3)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52.阴阳·藏象(8)(3)
另外,对于痰,《中医内科学》认为:“病理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水湿困阻、痰饮停聚为标”,在治疗上宜分清标本虚实而予以不同的治疗。
古人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道:“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意思就是不要以一味的用陈皮、半夏、苍术一类的辛燥化痰之品,否则便落于下乘,上乘的治疗应是助脾化湿缓图其本;若是有肾阳亏虚的,又当温补肾阳,所谓肾为痰之本。这也是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体现。
这些论点或有所不足,比如,水液代谢与五脏的功能都有所关联,在治疗上就不应该局限于肺、脾、肾三脏。
《中医内科学》上对于痰的证治分为痰阻于肺、痰蒙心窍、痰蕴于脾、痰郁于肝、痰动于肾几种,但在制方时,由于受限于归经论的不足,所选药物多以苦、甘、辛,根本体现不出痰由五脏论治的妙处来。例如痰动于肾的推荐方金水六君煎,药用:当归、熟地黄、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其中根本就没有一味咸味以补肾命的药物!
贺财道:“临床上少有将痰作为辨证论治的焦点,肆用化痰除湿的药物、除非病人是以痰患为重,这样的辨证思想很高明——之前我们也探讨过,水液代谢与五脏都有关系。这算是旧话重提吧。”柳孜致点头。贺财道:“说到痰湿,有个比较有趣的东西,不知你注意过没有。”
“什么东西?”依柳孜致的经验,这个有趣的东西自然是接下来的话题焦点,也必然是能引人深思的所在。
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对于痰,《中医内科学》认为:“病理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水湿困阻、痰饮停聚为标”,在治疗上宜分清标本虚实而予以不同的治疗。
古人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道:“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意思就是不要以一味的用陈皮、半夏、苍术一类的辛燥化痰之品,否则便落于下乘,上乘的治疗应是助脾化湿缓图其本;若是有肾阳亏虚的,又当温补肾阳,所谓肾为痰之本。这也是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体现。
这些论点或有所不足,比如,水液代谢与五脏的功能都有所关联,在治疗上就不应该局限于肺、脾、肾三脏。
《中医内科学》上对于痰的证治分为痰阻于肺、痰蒙心窍、痰蕴于脾、痰郁于肝、痰动于肾几种,但在制方时,由于受限于归经论的不足,所选药物多以苦、甘、辛,根本体现不出痰由五脏论治的妙处来。例如痰动于肾的推荐方金水六君煎,药用:当归、熟地黄、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其中根本就没有一味咸味以补肾命的药物!
贺财道:“临床上少有将痰作为辨证论治的焦点,肆用化痰除湿的药物、除非病人是以痰患为重,这样的辨证思想很高明——之前我们也探讨过,水液代谢与五脏都有关系。这算是旧话重提吧。”柳孜致点头。贺财道:“说到痰湿,有个比较有趣的东西,不知你注意过没有。”
“什么东西?”依柳孜致的经验,这个有趣的东西自然是接下来的话题焦点,也必然是能引人深思的所在。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