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不传之秘章节目录 > 49.阴阳·藏象(5)(2)

49.阴阳·藏象(5)(2)(2/2)

不传之秘作者:李德红 2017-04-14 13:49
水药物,岂不荒谬?那么张景岳是怎么解决过用滋腻这个问题的?他将六味地黄丸去“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加入枸杞子、龟甲胶、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以图阳中求阴,即张介宾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之义。

    方剂书中对于左归丸的认识是:本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是其配伍特点。事实上,由制方之法看来,方中用了大量甘凉药为君,加上部分的甘咸的龟甲胶臣,佐以辛温的菟丝子。甘咸的龟甲胶反制脾土,这是不是泻呢?张景岳唯恐这样还达不到目的,于是加上山茱萸以辅助龟板甲与鹿角胶。

    如果单用阳中求阴来解释,大量的甘凉的药物加上甘温的鹿角胶即可,时方派的理论在这里有些束手了,或曰:“龟甲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或曰:“龟甲胶与鹿角胶属血肉有情之品,真阴亏虚,非血肉有情之品不能胜”云云。这里,如用制方之法来解释,不是更为妥当吗?

    现在看来,六味地黄丸的山药加茯苓、熟地黄配泽泻的补泻法与左归丸中山药、枸杞子配上鹿角胶、熟地黄的温凉法,都是时方派的制方制衡法,两者无谓谁高谁低,如果说利水是阴虚证的绝对禁忌的话,那么阴虚用温药又能高明到哪里呢?

    “我们要将书本中所得来的阴虚证的印象与概念淡化。”贺财加重语气。“在急性热病中,对那些口干舌燥、口渴、干咳、皮肤干燥、尿黄尿少、舌红的证候,诊断为热盛伤阴没错,这时候用上麦冬、石斛、生地黄、沙参之类的甘凉多汁的药物是没错,但不应就将阴虚证等同于麦冬、沙参、石斛之类的药物。如果心有定见,那么这样呆板的‘阴虚观’必将碰壁。”